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78)
2023(18227)
2022(15313)
2021(14185)
2020(11814)
2019(27152)
2018(26663)
2017(49466)
2016(26705)
2015(30365)
2014(29936)
2013(29443)
2012(27280)
2011(24661)
2010(24559)
2009(22653)
2008(22003)
2007(18912)
2006(16702)
2005(14796)
作者
(79630)
(66666)
(66150)
(62803)
(42360)
(32073)
(29910)
(26138)
(25546)
(23436)
(22794)
(22314)
(21225)
(21043)
(20767)
(20726)
(19840)
(19511)
(19128)
(19055)
(16592)
(16416)
(16288)
(15295)
(15059)
(14869)
(14608)
(14343)
(13514)
(13201)
学科
(126001)
经济(125877)
管理(76869)
(69822)
(57370)
企业(57370)
方法(54658)
数学(48743)
数学方法(47979)
中国(32604)
(28762)
(26935)
(26896)
业经(24343)
地方(24286)
(22992)
贸易(22978)
(22373)
(20104)
环境(20020)
农业(19126)
(17504)
理论(17362)
(17182)
金融(17181)
(16858)
银行(16800)
技术(16296)
(16158)
(16101)
机构
大学(387978)
学院(385114)
(166857)
经济(163863)
管理(146287)
研究(137520)
理学(127143)
理学院(125697)
管理学(123036)
管理学院(122369)
中国(104015)
科学(85277)
(82497)
(71683)
(69924)
(69646)
研究所(64033)
中心(62320)
业大(60929)
财经(57878)
(55280)
农业(55164)
(52932)
经济学(52258)
北京(51921)
(49678)
(48141)
师范(47457)
经济学院(46875)
(43255)
基金
项目(264929)
科学(208991)
基金(196280)
研究(183633)
(175185)
国家(173850)
科学基金(148298)
社会(119306)
社会科(113268)
社会科学(113238)
基金项目(102516)
(101155)
自然(98847)
自然科(96679)
自然科学(96650)
自然科学基金(94955)
(86874)
教育(84858)
资助(81886)
编号(69993)
重点(60569)
(58816)
(56760)
成果(55078)
(54994)
科研(51766)
创新(51644)
国家社会(51005)
计划(50221)
教育部(50081)
期刊
(178613)
经济(178613)
研究(111274)
中国(75370)
学报(68385)
科学(61928)
(61818)
管理(55862)
(54889)
大学(51816)
学学(49229)
农业(42361)
教育(36343)
技术(34841)
(32560)
金融(32560)
经济研究(30883)
财经(29412)
业经(25991)
(25520)
(24089)
问题(22885)
统计(21421)
(20786)
技术经济(20279)
(19152)
(19152)
国际(19101)
世界(19065)
科技(17795)
共检索到572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宇  蔡松锋  张其仔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和国际社会谈判压力的加大,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及其经济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最新的动态GTAP-E模型分析了我国分别在2025年、2030年和204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达峰的时间越早对我国经济影响越大,在2025年达峰GDP累积下降20.9%,而在2040年达峰GDP累积仅下降8.7%,同时,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内需结构的优化。从行业结果看,煤炭、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电力、建筑、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对农业、食品、贸易和服务业等低排放行业的影响则较小。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宇  陈诗一  蔡松锋  
本文采用全球动态能源和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TAP-Dyn-E预测了2010—2050年全球八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基础四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不但预测了排放总量,还预测了排放来源、能源产品和行业来源等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在基准情境下,八大经济体中,日本会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他七个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前都未能达到峰值,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煤炭使用量的减少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趋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将会逐渐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在未来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或者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而对于发展中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并且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文章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经济、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双向性,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将至少对未来1~3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原毅军  王雪  
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承诺"到2015年,将通过各项措施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本文利用多区域多部门GTAP-E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最优这3种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确保单一目标能够实现的政策措施无法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降低,多项政策合理搭配应当作为政府今后的努力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本文以2001-2012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相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不同的衡量行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的综合指标,并且在模型中引入贸易渠道、FDI渠道等外部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溢出在减少污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国内研发技术溢出以及技术吸收三个方面都降低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大鹏; 刘天森; 李一军;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经济体,金砖五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有文献对五国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运用LMDI模型,探究1992-2012年影响五国CO2排放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五国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为:1单位CO2排放成本和人均GDP增长显著提高了五国CO2排放成本;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CO2排放成本;2油气消费量上升提高了巴西和南非CO2排放成本;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CO2排放成本;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费对提高中国和印度CO2排放成本的作用更明显;3综合对五国CO2排放成本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单位CO2排放成本、CO2排放量和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控制CO2排放成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昌 徐康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H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 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国志  周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必须逐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基于此,利用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和变参数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对碳排放均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从总体来看,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要高于消费对碳排放的弹性,但是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说明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随着时间波动,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且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依据上述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减少由人口和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