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9)
- 2023(2157)
- 2022(1945)
- 2021(1908)
- 2020(1503)
- 2019(3900)
- 2018(3470)
- 2017(5316)
- 2016(3147)
- 2015(3599)
- 2014(3729)
- 2013(3760)
- 2012(3714)
- 2011(3412)
- 2010(3237)
- 2009(3039)
- 2008(3378)
- 2007(2412)
- 2006(2078)
- 2005(2003)
- 学科
- 济(12785)
- 经济(12775)
- 管理(10887)
- 业(9775)
- 企(8932)
- 企业(8932)
- 财(6675)
- 方法(5376)
- 务(5183)
- 财务(5180)
- 财务管理(5167)
- 企业财务(4942)
- 数学(4887)
- 数学方法(4829)
- 中国(4778)
- 制(3224)
- 农(2591)
- 银(2473)
- 银行(2471)
- 学(2326)
- 业经(2323)
- 融(2281)
- 金融(2281)
- 行(2270)
- 地方(2267)
- 贸(2194)
- 贸易(2188)
- 易(2125)
- 体(2021)
- 策(1949)
- 机构
- 大学(40897)
- 学院(39461)
- 研究(17397)
- 济(17344)
- 经济(17007)
- 中国(15015)
- 管理(13921)
- 理学(11558)
- 理学院(11374)
- 管理学(11149)
- 管理学院(11073)
- 财(9859)
- 科学(9571)
- 京(9422)
- 所(9072)
- 中心(8410)
- 研究所(8033)
- 农(7111)
- 财经(7032)
- 经(6465)
- 北京(6254)
- 院(6167)
- 江(5871)
- 农业(5616)
- 范(5470)
- 师范(5409)
- 部(5339)
- 业大(5329)
- 财经大学(5309)
- 经济学(5041)
共检索到74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瑞东 刘星辰
预计2023年国内物价水平温和可控2022年,国内通胀呈现出“PPI高位回落,CPI低位回升”的特征,通胀剪刀差逐步收窄。进入2023年,在外需持续走弱、内需企稳回升的背景下,预计CPI温和上涨、PPI低位震荡,通胀压力总体可控。笔者预计,2023年CPI同比中枢为2.2%,PPI同比中枢为-0.5%。从CPI方面看,防疫政策优化将带来年内消费需求回暖,通胀中枢或将小幅上移,食品与非食品走势相反,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佳宾 陈乐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沈明高
本文认为,与工业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仍相对健康,但2010年通胀风险依然存在。经济的较快增长、信贷超常增长加大了后续通胀的压力。进口通胀、农产品价格上涨、服务业价格上涨、工资上升可能是导致通胀的原因。但通胀能否成为现实,还要关注2010年上半年信贷增速等因素。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预期 影响因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连平
2011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四季度随着物价涨幅回落和政策紧缩力度减轻,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硬着陆"的风险很小。本轮CPI同比高点将在今年年中出现,下半年通胀将略有回落,全年通胀应可控制在5.2%左右。受贷款增长放缓、外汇占款继续快增但对冲力度较大和货币乘数持续较低等因素影响,下半年信贷增长将继续平稳回落,货币供应增速将延续放缓态势。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维持"稳健",但收紧力度会有所减弱,准备金率、利率运用频率明显降低,信贷总量维持偏紧格局但存在局部、适度放松的可能。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货币信贷 宏观调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钢明
2011年年初至年中期间,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胀上升、增长下滑的变化情况,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为对付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可能造成经济下滑加剧;反过来,如果为防止经济下滑而放松货币,则又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欣欣
1994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目前存在的通胀,也不同于我国80年代的通胀,而是一种改革过程中由于旧体制开始瓦解,而新体制没有到位,加上某些方面政策失误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通货膨胀,暂且把它称之为政府宏观管理失控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胀不能简单地用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动型通胀去解释,也不能用解决上述两种通胀的办法去解决,而需要从这种特殊的通胀形成的原因中去寻找相应对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之洪
采用增广Pisarenko方法对当代中国通货膨胀周期进行分析验证,可得出通货膨胀周期函数。运用这一周期函数对中国通货膨胀周期进行10年预测,可得出2009年左右、2013年左右中国可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因此,必须对可能出现的较高的通货膨胀保持足够的警惕,做好必要准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余根钱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态势相当稳定,各月均在略高于绿灯区的位置。虽然经济中出现了对增长不利的因素,但经济增速仍稳定在较快的水平。消费物价涨幅持续加大,涨幅过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表明相关的调控政策需改进。内需增速稳定,外需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较快。货币政策操作频繁,但货币供应量M1增速始终位于过高水平。财政支出超高速增长,扩张特征明显。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消费价格涨幅将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条件将好于上半年,较快增长的格局不会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民 巩冰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将新冠疫情后全球高通胀做实。截至2022年年底,通胀仍高企,并呈现出驱动因素复杂化、跨经济体间通胀结构差异化等特征。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寄希望于通过激进的、步调一致的加息遏制通胀。但本文认为:新冠疫情后央行面临的局面已发生质的改变,它们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在保增长、控通胀、防债务危机三个维度上进行权衡,这将大幅限制其加息空间,也将使其通过加息抑制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央行货币政策进退维谷。从中长期来看,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博弈、碳中和与绿色转型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生产率增速下降趋势延续等因素将增加全球供给扰动风险,使总需求难以大幅收缩,加之总供给持续扩张,导致全球通胀高位运行成为新常态。面对全球通胀高企,经济陷入以滞胀为核心特征的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格局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快“双循环”与国内大市场建设,保障能源与供应链安全,增加绿色投资,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
结构性通货膨胀 债务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双进 李家晴 李燕青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分化回调。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判2023年价格整体走势,对于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经济持续复苏趋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个层面梳理和提炼2022年CPI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并阐述影响2023年CPI走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2022年CPI运行主要特征:CPI总体温和上涨、食品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八大类价格上涨、CPI和PPI走势明显分化;(2)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经济好转和消费恢复带动市场价格有所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上年翘尾因素影响较小等,将是影响2023年CPI走势变化主要因素。针对2022年CPI运行情况和2023年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加强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
关键词:
价格总水平 CPI 猪肉价格 居民消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4、1988、1993年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现行指标的变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投资率以及通货膨胀率正随着GDP的增长而相应提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苏
正当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经济改革向全面纵深方向推进之际,通货膨胀的的阴云再次笼罩全国.199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1994年头三个月又高升至20%.严重通货膨胀重又成为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遍民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4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0年,通胀率为6%;第二次1985年,8.8%;第三次1988年,18.5%;第四次就是1993年以来延续至今.此次通货膨胀与前三次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80年代的三次通货膨胀基本上属于“需求拉上型”,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银行挤兑、市场抢购的狂潮,对此类通胀,紧缩政策非常有效,压制住需求也就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端木和芸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CPI渐行渐高,10月更达4.4%,同时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就普通居民而言,应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投资方式,积极应对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通胀预期 居民理财 思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贾非 庞晓波
将要素货币化进程引入易纲的货币化模型,对1997-2006年高货币供给量和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给出了解释。边限协整检验结果显示,要素货币化进程吸收了货币,证实了金融市场的货币累积效应。基于扩展的资本市场均衡模型给出的1 3种资本市场状态,对货币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累积和流转给出了解释,发现金融市场累积的货币与危机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形成了2007年通货膨胀的货币压力。治理通货膨胀,短期内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货币量,长期内则应引导资产市场体系恢复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