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5)
- 2023(14211)
- 2022(11561)
- 2021(10693)
- 2020(8480)
- 2019(19547)
- 2018(19333)
- 2017(36006)
- 2016(19923)
- 2015(22687)
- 2014(23003)
- 2013(22542)
- 2012(20646)
- 2011(18502)
- 2010(18036)
- 2009(16540)
- 2008(16166)
- 2007(13713)
- 2006(11865)
- 2005(10730)
- 学科
- 济(81672)
- 经济(81588)
- 管理(54710)
- 业(51976)
- 企(43776)
- 企业(43776)
- 方法(34870)
- 数学(28901)
- 数学方法(28561)
- 中国(24691)
- 业经(22924)
- 农(22224)
- 学(18466)
- 财(18333)
- 地方(16711)
- 理论(14971)
- 农业(14943)
- 产业(14133)
- 贸(13938)
- 贸易(13930)
- 和(13906)
- 易(13488)
- 制(13183)
- 教育(12366)
- 技术(12166)
- 银(12073)
- 银行(12031)
- 融(11912)
- 金融(11910)
- 环境(11716)
- 机构
- 大学(282708)
- 学院(279521)
- 管理(110929)
- 济(107554)
- 经济(105142)
- 研究(96301)
- 理学(96131)
- 理学院(95029)
- 管理学(93351)
- 管理学院(92850)
- 中国(70297)
- 京(61221)
- 科学(61071)
- 所(48390)
- 财(48057)
- 农(45037)
- 研究所(44345)
- 中心(43028)
- 业大(41981)
- 江(39936)
- 范(39642)
- 师范(39311)
- 北京(38822)
- 财经(38636)
- 院(35295)
- 农业(35250)
- 经(35223)
- 州(33061)
- 师范大学(31967)
- 经济学(31457)
- 基金
- 项目(195402)
- 科学(152931)
- 研究(144300)
- 基金(140362)
- 家(122358)
- 国家(121303)
- 科学基金(103776)
- 社会(89785)
- 社会科(84965)
- 社会科学(84945)
- 省(76166)
- 基金项目(74627)
- 自然(66855)
- 教育(65346)
- 自然科(65266)
- 自然科学(65252)
- 划(64307)
- 自然科学基金(64036)
- 编号(59967)
- 资助(56514)
- 成果(48990)
- 重点(43637)
- 部(42089)
- 发(41717)
- 课题(40871)
- 创(40436)
- 创新(37584)
- 项目编号(37201)
- 科研(37079)
- 国家社会(36630)
共检索到412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罗安琪 刘佳静 郑建明
文章厘清“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挖掘与梳理2023年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文献,提炼出该领域四大热门主题: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与处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与发展。归纳2023年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多样,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对象复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主题集中,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探讨2023年研究不足:未形成全局观、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对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关注尚显不足,缺乏对用户特征和需求主体的深入分析。展望研究方向: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化 数字遗产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曾传亮 王锰 孙红蕾 郑建明
文章在厘清“公共文化数字化”概念基础上,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BERTopic模型凝练出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保障与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四大热门研究方向,发现公共文化数字化领域研究整体朝智能化方向前行,资源呈现“需求-技术-全景展示”研究脉络,服务重点关注技术应用及专题化场景,保障重在探讨政社联动及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则围绕挑战及对策展开。未来本领域应借助前沿技术以及多学科层次视角,在资源、服务、技术以及治理等细分研究领域深入探索,拓展研究应用场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亚 许鑫
[目的 /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为非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形态研究三大方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包括以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与形态等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多微观具体层面的研究,少宏观全局层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化,系统化多视角分析不足;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保存,轻数字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等等。[结果/结论]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影响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数字人文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灿姣 阳利新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研究述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觅 邬东璠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分析近30年国内外文化景观遗产期刊文献,梳理研究发展态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国内外各有3个发展阶段,呈现关注热点增多与领域细化、概念认知扩展、保护管理目标转向复合化3点国内外相似特征,以及国外研究与社会发展议题整合更充分与国内前期研究对自然属性重视不足的差异。提出我国研究展望:填补国内尚未充分重视的国际热点,并促进本土文化景观价值认知和表达;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议题建立更多关联协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艳 叶建伟
遗产影响评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HIA)源自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中对遗产进行的影响评估,随后逐步脱离环评体系,建立起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工作方法。梳理了国外遗产影响评估的发展及开展概况,总结了国外遗产影响评估的运行特点,同时对国内文物影响评估的发展进行归纳,为未来中国遗产影响评估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遗产影响评估 发展 述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艳 叶建伟
遗产影响评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HIA)源自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中对遗产进行的影响评估,随后逐步脱离环评体系,建立起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工作方法。梳理了国外遗产影响评估的发展及开展概况,总结了国外遗产影响评估的运行特点,同时对国内文物影响评估的发展进行归纳,为未来中国遗产影响评估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遗产影响评估 发展 述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天才 王军涛
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梳理,在文献内容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综合知识产权保护、著作权(版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商标权保护、地理标志保护5个方面;然后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薄弱之处,对今后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跃 周耀林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从非遗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三个层面对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非遗数字信息组织、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等特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付跃安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负有保管本地文化遗产的责任。文章从资源建设、资源组织、数据加工、文本建设、服务与版权等五方面探讨图书馆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提出实施对策。
关键词:
图书馆 地方文化 文化遗产 数字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遗产地在新时代兼顾高质量旅游体验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数字故宫”为研究案例,整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文化遗产责任量表,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多重影响因素,揭示了数字博物馆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国民遗产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博物馆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正向影响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第二,数字博物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第三,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第四,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正向影响其遗产责任。文章从使用者出发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转型现象,理论上建构和拓展了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模型,验证了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遗产责任的影响;实践上为遗产旅游地的数字技术建设优化提供对策建议,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国民遗产责任提升提供学术参照。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文琴
本文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政策,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即全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特定项目的数字化、有效保障数字化建设经费,并阐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主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非遗活态性难以展现、可利用性差、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保护方式,拓展传播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双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栩同 孙蒋涛
城市共生理念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新发展需求,并依托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形态基础上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与人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