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2)
2023(11833)
2022(10436)
2021(9845)
2020(8440)
2019(19608)
2018(19074)
2017(34732)
2016(19671)
2015(22477)
2014(22498)
2013(22220)
2012(21165)
2011(19464)
2010(19647)
2009(18344)
2008(18656)
2007(16971)
2006(14923)
2005(13574)
作者
(64114)
(53721)
(53480)
(50916)
(33987)
(26318)
(24388)
(21160)
(20397)
(19307)
(18376)
(18358)
(17474)
(17315)
(17237)
(17005)
(16803)
(15962)
(15661)
(15602)
(13735)
(13479)
(13472)
(12351)
(12271)
(12143)
(12064)
(11976)
(11288)
(11056)
学科
(80471)
经济(80389)
管理(49991)
(47592)
(37373)
企业(37373)
方法(37007)
数学(32613)
数学方法(32149)
(22872)
(22340)
中国(21833)
(19537)
地方(18518)
业经(16268)
(15679)
贸易(15671)
(15240)
农业(15189)
(15158)
理论(12471)
环境(12302)
(12233)
金融(12229)
(12055)
(11994)
银行(11985)
(11462)
(11243)
财务(11213)
机构
大学(291898)
学院(287598)
(110531)
研究(109881)
经济(107909)
管理(100444)
理学(86051)
理学院(84799)
管理学(82729)
管理学院(82215)
中国(80652)
科学(75128)
(67218)
(64186)
(60641)
研究所(55627)
农业(53835)
业大(52807)
(50324)
中心(49791)
(45381)
北京(40285)
(39816)
财经(39246)
师范(39177)
(38781)
(36588)
(35710)
(35593)
农业大学(34750)
基金
项目(194910)
科学(149169)
基金(139420)
研究(130687)
(127366)
国家(126336)
科学基金(103682)
社会(79217)
(76859)
社会科(74770)
社会科学(74741)
基金项目(73834)
自然(71339)
自然科(69640)
自然科学(69604)
自然科学基金(68376)
(66754)
教育(60996)
资助(57958)
编号(51459)
重点(45990)
成果(43035)
(42629)
(42046)
计划(40684)
(39612)
科研(38842)
课题(37300)
创新(37239)
科技(36863)
期刊
(123508)
经济(123508)
研究(83291)
学报(63846)
中国(62948)
(60954)
科学(52819)
大学(45836)
学学(43329)
农业(40984)
(39599)
管理(36266)
教育(32769)
(24412)
金融(24412)
技术(24154)
(22665)
经济研究(20063)
财经(19504)
业经(18690)
业大(17884)
(17859)
(16915)
问题(16387)
图书(15421)
农业大学(14997)
(14695)
科技(14682)
技术经济(14073)
资源(13954)
共检索到442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佐银   赵含珂   程海生   韩梦怡   裘知   王杰   周新丽   杨俊花  
【目的】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估、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测定上海地区621份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的含量,通过共同污染指数、相关性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JAVA程序分析其混合污染的特征和真菌毒素的交互概率。【结果】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检出的真菌毒素主要有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和伏马毒素(FUMs)。其中,大米主要受OTA和DON污染,玉米主要受FUMs和DON污染,黄豆主要受DON和AFs污染,面粉主要受DON及其衍生物污染。根据安全限量标准,4种粮食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的超标率不超过2.09%,但有87.76%的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的毒素影响,混合污染率较高。其中,交互率(25.44%)较高的组合有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FB1+FB2)、DON+FB1、OTA+FB1、OTA+DON、黄曲霉毒素M2(AFM2)+OTA、DON+FB1+FB2。在交互率较高的真菌毒素组合中,大多数组合呈弱相关,而FB1+伏马毒素B3(FB3)、黄曲霉毒素B1(AFB1)+DON、DON+15-ADON这些组合交互率较高且呈中度相关。【结论】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等受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超标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比例较高,呈现出一定的样品种类差异。真菌毒素对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共存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倩  郑鑫  路平乐  何超  赵生国  蔡原  焦婷  
为探讨全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和全株玉米(Zea mays)不同比例混合后对发酵品质及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藜麦和玉米比为0:10 (T0)、1:9 (T1)、2:8 (T2)、3:7 (T3)、4:6 (T4)、5:5 (T5)、6:4 (T6)、7:3 (T7)、8:2 (T8)、9:1 (T9)、10:0 (T10) 11个组合进行混合青贮,对发酵60 d后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发酵指标测定和黄曲霉毒素B1 (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A)、T-2毒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青贮中,随着藜麦添加比例的增加,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分、粗蛋白呈上升趋势,乳酸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pH、氨态氮/总氮和霉菌菌落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霉菌毒素含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P <0.05),霉菌菌落数比其他各处理低1~2个数量级,霉菌毒素含量也明显下降。综上可知,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时,全株藜麦占比不低于70%时,混合青贮品质较好,视为理想的添加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增然  张光一  张义  李敬  王南南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污染玉米可导致重大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多种策略可用于控制玉米产业链真菌毒素污染,建立玉米产业链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产业链的持续管理最有效。因此,应根据HACCP原理确定玉米产业链的关键控制点;结合产业链的良好操作规范,构建预防为主的玉米产业链的真菌毒素污染防控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海燕   潘艺元   白雪   孟玲敏   张伟   吴宏斌   王义生   高月波   贾娇   苏前富  
【目的】明确玉米蚜虫危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及籽粒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的关系,为建立完善的玉米穗腐病综合防治体系及探寻主要镰孢菌毒素的有效控制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1年在吉林省46个市(县)采集的105份蚜虫危害的玉米果穗上的蚜虫、苞叶和籽粒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统计蚜虫、苞叶和籽粒分离获得镰孢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别计算不同镰孢菌在每种样品上的分离频率,以及不同样品组合分离相同镰孢菌数量在蚜虫危害样品中的占比,分析病原菌在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及蚜虫、苞叶和籽粒携带镰孢菌种类的相关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无蚜虫危害籽粒和蚜虫危害籽粒中镰孢菌毒素的种类和含量,统计伏马毒素(fumonisin,F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超标样品的检出率,分析蚜虫危害对病原菌在籽粒中分泌毒素的影响。【结果】对105个蚜虫危害果穗进行镰孢菌检测,发现蚜虫带菌率为57.14%,苞叶和籽粒带菌率分别为81.90%和82.86%。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 394株镰孢菌,共16个致病镰孢种,其中在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镰孢种数量分别为8、13和12个。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的优势镰孢均为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新知镰孢(F. andiyazi)、变红镰孢(F. incarnatum)和温带镰孢(F.temperatum)在吉林省玉米籽粒上首次检出。蚜虫危害玉米果穗的毒素检出率均高于无蚜虫危害玉米果穗,出现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样品均为有蚜虫聚集危害的果穗。在检出毒素的果穗上绝大多数能检测到产生相应毒素的菌株。【结论】蚜虫、苞叶和籽粒上分离到的优势镰孢菌均为拟轮枝镰孢和层出镰孢;同一果穗上蚜虫、苞叶和籽粒分离到的主要镰孢菌种类一致;蚜虫危害显著增加了玉米籽粒毒素的积累,且毒素类型与检出镰孢菌种类高度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楷  祭芳  徐剑宏  钱鸣蓉  段劲生  聂冬霞  唐占敏  赵志辉  史建荣  韩铮  
【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市场小麦、玉米、稻谷、番茄和桃等常见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特征,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超市、农家和农贸市场等抽样采集农产品720份,包括120份小麦、150份玉米、150份稻谷、150份番茄和150份桃。谷物样品先后经水和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果蔬样品经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通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其中40种重要真菌毒素的含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和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20份农产品中共检测到36种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链格孢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修饰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总检出率为75.3%。其中,伏马毒素B1(FB1)检出率最高(49.0%),其次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37.5%)、伏马毒素B2(FB2)(35.7%)、腾毒素(Ten)(29.6%)、伏马毒素B3(FB3)(29.3%)、ZEN(22.6%)、DON(21.4%)、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0.7%)、赭曲霉毒素A(OTA)(10.4%),赭曲霉毒素B(OTB)(8.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7.2%)、赭曲霉毒素C(OTC)(6.4%)、黄曲霉毒素B2(AFB2)(5.8%)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5.4%)。59.5%的农产品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真菌毒素污染,同一份样本中被检出毒素数量最多达到23种。根据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有1份玉米样本黄曲霉毒素B1(AFB1)超标,1份稻谷样本OTA超标,6份小麦和2份玉米样本ZEN超标,总超标率为1.4%,整体污染水平不高。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类型和地区差异。小麦中,Ten、TeA和DON污染最严重;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较普遍;稻谷中则主要为Ten、TeA和伏马毒素;果蔬中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链格孢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较多。从地区来看,浙江省小麦样品中DON和ZEN污染水平最严重,安徽省玉米样品FB1污染浓度较高,而江苏省稻谷样品中DON和ZEN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物中Ten、TeA、FB1、DON和ZEN等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果蔬中毒素的含量与温、湿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农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总体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多,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琼  
测度1995-2015年中国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考量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粮食品种贸易中所隐含的虚拟耕地进口量具有差别。汇率、价格、技术、经济距离以及区域合作是影响中国粮食虚拟耕地进口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只对部分品种的虚拟耕地进口有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刘庆玉  来世鹏  陈志丽  张文基  
为使秸秆更好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其生物降解效果,采用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发酵处理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在同一个PDA平板上相互融合生长,菌落间无明显对峙状态,说明二者无拮抗现象。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在最优降解条件下的降解试验表明: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在25d时,达到53.2%,比出发菌株S木质素的降解率(50.73%)提高了4.87%,比出发菌株SN木质素降解率(47.6%)提高了11.76%,研究结果证明混合菌种的发酵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丁婉   邢宝龙   冯钰  
为探讨在农牧交错带施氮量对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作物产量以及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主体,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设玉米大豆间作(M2S3),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种植模式,副因素设N1: 0 kg·hm-2,N2: 150 kg·hm-2,N3: 300 kg·hm-2 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施氮能改变大豆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平均比不施氮鲜草产量增加9%,大豆间作对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显著影响。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和产量,间作模式对玉米茎粗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对株高和穗位高没有影响,减量施氮可以达到常量施氮同样的结果。2)施氮极大改善了混合青贮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平均比不施氮增加6%,对粗灰分和淀粉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ADF和NDF含量在施氮处理下出现下降的趋势,各营养成分在N2处理下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综合分析,推荐间作模式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最适宜大豆和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大豆和玉米混合青贮按4:6和2:8的比例能够更好得为农牧交错带高产高效栽培和优质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彤  张学霞  王士远  赵静瑶  杨维  
快速、准确地获取玉米种植面积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信息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作物物候信息和光谱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更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之一。选取辽宁省3县市为研究区,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重构后的2014-2015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作物物候特征和其他主要地物的NDVI曲线变化规律,结合水稻移栽期的NDVI、LSWI数据与大豆鼓粒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训练地物分类阈值、构建决策树提取2015年春玉米种植面积。考虑到耕地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劲驰  Ismael A.Mboreha  佘丽娜  廖红  陈怀珠  孙祖东  严小龙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涛  孙华  徐秀德  
选用Fries培养液培养,采用浓缩浸提的方法提取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比色法测定了处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玉米种子胚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7.97%~51.44%,说明毒素对寄主保护酶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董娜  
【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安  齐志广  马春红  阎芝芬  魏建昆  
采用根尖伸长抑制法,对比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菌丝滤液的致病力大小,即毒素产量高低。结果表明,黑暗静止条件下毒素产量最高,随后依次为光照 12 h-黑暗 12 h-静止条件、光照摇动、光照静止、黑暗摇动。但光照摇动和光照静止条件无显著差异。在有光培养条件下,摇动和静止差异不显著;在黑暗条件下,静止比摇动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静止培养条件下,黑暗比光照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摇动条件下,光照比黑暗更有利于毒素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泽明  何永坤  唐余学  张建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34个代表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研究分析玉米生育期内干旱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生长季内CWDI值西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2000年以来,水分亏缺指数值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玉米生长季内干旱频率分布特征为西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各生育期以播种出苗期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拔节期、抽雄开花期,乳熟期干旱发生频率最小;2001年以来玉米干旱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