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64)
- 2023(6991)
- 2022(5580)
- 2021(5601)
- 2020(4465)
- 2019(10415)
- 2018(9798)
- 2017(17524)
- 2016(9342)
- 2015(10538)
- 2014(10036)
- 2013(10030)
- 2012(9579)
- 2011(8972)
- 2010(8727)
- 2009(8051)
- 2008(7968)
- 2007(6474)
- 2006(5809)
- 2005(5527)
- 学科
- 济(41054)
- 经济(41011)
- 业(23646)
- 管理(22399)
- 方法(16542)
- 中国(16249)
- 企(15902)
- 企业(15902)
- 数学(15119)
- 数学方法(15050)
- 农(14096)
- 贸(10713)
- 贸易(10708)
- 易(10560)
- 财(10208)
- 农业(9770)
- 制(9178)
- 业经(8459)
- 学(7508)
- 银(7230)
- 银行(7215)
- 行(7043)
- 融(6974)
- 金融(6974)
- 体(6823)
- 环境(6724)
- 收入(6716)
- 出(6302)
- 发(6158)
- 关系(6041)
- 机构
- 大学(132114)
- 学院(128549)
- 济(64614)
- 经济(63844)
- 研究(56013)
- 管理(45300)
- 中国(44850)
- 理学(38781)
- 理学院(38232)
- 管理学(37807)
- 管理学院(37535)
- 科学(30159)
- 京(29288)
- 财(28427)
- 所(28020)
- 研究所(25558)
- 中心(24151)
- 财经(22501)
- 经济学(22065)
- 经(20986)
- 农(20583)
- 院(20281)
- 经济学院(19828)
- 北京(19400)
- 范(17908)
- 师范(17809)
- 科学院(17444)
- 财经大学(17081)
- 江(16501)
- 农业(15857)
- 基金
- 项目(86572)
- 科学(69683)
- 基金(66666)
- 研究(64585)
- 家(59363)
- 国家(58912)
- 科学基金(49177)
- 社会(44857)
- 社会科(42494)
- 社会科学(42482)
- 基金项目(33957)
- 自然(29092)
- 教育(28845)
- 自然科(28412)
- 自然科学(28406)
- 省(28139)
- 自然科学基金(27953)
- 资助(26938)
- 划(26297)
- 编号(23592)
- 部(21695)
- 中国(21454)
- 国家社会(20753)
- 重点(20660)
- 成果(20196)
- 发(19320)
- 教育部(18855)
- 创(17563)
- 性(17321)
- 人文(17137)
共检索到206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明皓 豆书龙
2020年后中国贫困性质将发生变化,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而设置的贫困治理方案需要随之而调整。基于相对贫困基本性质的判定,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应重点关注两个议题:如何处理好与以往贫困治理战略经验的关系;如何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目标而同步调整贫困治理战略议程。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应以普惠性贫困治理制度、综合性贫困治理体制结构和差异性贫困治理政策的设计为转型方向。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转型应将顶层设计和微观治理相结合,以实现贫困治理战略的整体性推进。
关键词:
贫困性质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改革
[作者]
叶兴庆 殷浩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经历了农村改革推动减贫,工业化、城镇化与开发式扶贫推动减贫,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减贫三个阶段。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看,我国2010年绝对贫困标准能够满足消除绝对贫困的需要。2020年后,相对贫困群体将取代绝对贫困群体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应按中位收入比例法制定相对贫困线,统一城乡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同时,需要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防贫政策、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产业政策,以及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减贫政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增博 孙庆刚 王芳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顽疾,美国贫困救助制度的完备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贫困的异同点,结合美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救助体系——劳动贫困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妇女儿童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借鉴其经验,为完善中国贫困救助体系,推动精准扶贫和2020后反贫困工作在贫困救助立法、贫困线制度、鼓励就业分类救助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提出了合理科学的参考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小林 冯贺霞
2020年后,中国扶贫工作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标准的相关文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从"贫"和"困"的视角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概念框架,然后在对基本需要法和能力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的国别经验研究,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政策取向。本文认为,2020年后中国应采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没有必要与OECD国家相对贫困标准接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既要包括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包括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维度:在经济维度,需要考虑收入和就业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维度,需要考虑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信息获得等方面;而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补偿脱贫实践经验要求把生态环境纳入多维贫困框架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久文 夏添
中国在2020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由于中国相对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并与绝对贫困存在交叉,这使得以基尼系数为基础的相对贫困测度失真。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贫困线调整和扶贫政策演变,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然后对城乡二元结构未打破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规模进行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最后对城乡统筹下的相对贫困线设定进行现实考量,并给出设计方案。即:中国2020年之后的相对贫困线设定应采取两区域、两阶段方法——非沿海地区实施绝对贫困线相对化、沿海地区实施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贫困线,并每5年上调一次;2035年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相对贫困标准整体进入以全民可支配收入为识别基础的阶段。未来贫困治理仍需要在工作培训、区域转型、多维和精准识别上不断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成良
贫困瞄准能力是国家认证能力的重要表现,虽然在精准扶贫时期国家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瞄准能力与贫困治理目标以及治理体系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精细化设计的贫困量表难以准确评估贫困户、贫困瞄准能力也难以应对乡村的弱分化社会结构,贫困瞄准除了存在错评型偏差、漏评型偏差,此外还存在着模糊型偏差等问题。研究发现,贫困瞄准机制与贫困人口规模分解机制的矛盾影响着贫困认证体系的目标达成,由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无法应对基层复杂的社会事实,结果造成贫困瞄准偏差难以消除。长远来看,贫困瞄准能力长效建设需要在四个层面继续发力:完善贫困认证体系,建立浮动型政策帮扶体系,强化对贫困问题的动态化、常态化治理;坚持分类治理原则,明确贫困瞄准的事实标准,改变计划色彩浓厚的贫困人口分解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的适应与调适周期,保持灵活调整的纠偏能力,综合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将贫困户造假、福利欺诈等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地方治理 贫困瞄准 国家能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含琳
2000年前后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展望李含琳(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经济系)贫困和反贫困是中国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00年中国要基本上消除贫困,步入小康阶段。那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潘文轩 阎新奇
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后需尽快研究构建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贫困标准制定规律与演进趋势,本文对2020年后制定农村贫困新标准的思路与措施进行了前瞻性探索,首次构建了农村贫困新标准的整体框架并说明其动态演进过程。本文论证并提出的2020年后的农村贫困新标准,是以相对贫困标准为方向、以多维贫困标准为核心,包含国家与地方双层标准的一个体系。鉴于现行标准下脱贫户生活水平仍较低的现实,绝对贫困标准向相对贫困标准的转变宜采用渐进方式,设立有过渡性质的一般贫困标准。在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情况下,制定农村贫困新标准应坚持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2020年 贫困标准 相对贫困 多维贫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都阳 蔡昉
通过回顾农村贫困的变化阶段,本文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贫困分布由区域的、整体性的贫困逐渐过渡到个体性贫困,贫困人口的构成也以边缘化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扶贫政策也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需要从瞄准区域的政策向瞄准个体的政策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重要。而本文的分析表明,更明确地细分贫困群体,集中使用扶贫资源是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贫困性质 扶贫战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曙光
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举世瞩目,当前的反贫困模式和制度框架也面临着转型。本文试图从系统性制度设计的视角,基于贫困的性质与根源的深入分析,对中国的贫困重新作出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同时指出,区域性的族群贫困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焦点问题,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需要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和扶贫模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
贫困 反贫困 族群型贫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后70年 反贫困 减贫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众
近20年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尤其在1978—1984年间,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鼓舞,原先较为贫穷的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缩小到1984年的1∶17。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于涛
通过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测度和比较,研究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创新性地从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城市多维贫困,并进行相应分解。通过梳理当前的城市扶贫政策和总结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特色,认为多维治理才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最终归宿。针对多维贫困的"内卷化"问题,提出在多维贫困测度的维度上应从收入、教育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进行测度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