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6)
- 2023(9072)
- 2022(7765)
- 2021(7648)
- 2020(6204)
- 2019(14608)
- 2018(13936)
- 2017(26020)
- 2016(13981)
- 2015(15783)
- 2014(15423)
- 2013(15266)
- 2012(14626)
- 2011(13480)
- 2010(13636)
- 2009(12732)
- 2008(12607)
- 2007(10757)
- 2006(9755)
- 2005(9038)
- 学科
- 济(56394)
- 经济(56325)
- 业(36976)
- 管理(36267)
- 企(26358)
- 企业(26358)
- 方法(22800)
- 中国(21289)
- 数学(20425)
- 数学方法(20185)
- 农(19221)
- 贸(16439)
- 贸易(16432)
- 财(16386)
- 易(16191)
- 农业(13023)
- 制(12378)
- 融(11807)
- 金融(11807)
- 银(11455)
- 银行(11451)
- 行(11127)
- 策(10994)
- 业经(10779)
- 地方(9530)
- 学(9376)
- 出(9089)
- 及其(8535)
- 环境(8409)
- 收入(8404)
- 机构
- 大学(195018)
- 学院(192270)
- 济(94111)
- 经济(92590)
- 研究(76443)
- 管理(71302)
- 中国(62234)
- 理学(60072)
- 理学院(59360)
- 管理学(58668)
- 管理学院(58263)
- 财(44900)
- 京(41943)
- 科学(39799)
- 所(37920)
- 中心(34325)
- 财经(34215)
- 研究所(33918)
- 经(31554)
- 经济学(30603)
- 北京(27918)
- 江(27664)
- 农(27565)
- 经济学院(27537)
- 院(27333)
- 范(26508)
- 师范(26375)
- 财经大学(25605)
- 科学院(21991)
- 业大(21957)
- 基金
- 项目(121050)
- 科学(97161)
- 研究(93950)
- 基金(91026)
- 家(78669)
- 国家(78015)
- 科学基金(66176)
- 社会(62463)
- 社会科(59386)
- 社会科学(59377)
- 基金项目(45519)
- 教育(43159)
- 省(41507)
- 自然(39150)
- 资助(38663)
- 自然科(38251)
- 自然科学(38241)
- 自然科学基金(37637)
- 划(37283)
- 编号(36828)
- 成果(32492)
- 部(29846)
- 重点(27738)
- 国家社会(27461)
- 发(26993)
- 中国(26974)
- 课题(26464)
- 教育部(26298)
- 性(25392)
- 人文(24591)
共检索到316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小林 冯贺霞
2020年后,中国扶贫工作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标准的相关文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从"贫"和"困"的视角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概念框架,然后在对基本需要法和能力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的国别经验研究,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政策取向。本文认为,2020年后中国应采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没有必要与OECD国家相对贫困标准接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既要包括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包括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维度:在经济维度,需要考虑收入和就业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维度,需要考虑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信息获得等方面;而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补偿脱贫实践经验要求把生态环境纳入多维贫困框架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久文 夏添
中国在2020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由于中国相对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并与绝对贫困存在交叉,这使得以基尼系数为基础的相对贫困测度失真。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贫困线调整和扶贫政策演变,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然后对城乡二元结构未打破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规模进行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最后对城乡统筹下的相对贫困线设定进行现实考量,并给出设计方案。即:中国2020年之后的相对贫困线设定应采取两区域、两阶段方法——非沿海地区实施绝对贫困线相对化、沿海地区实施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贫困线,并每5年上调一次;2035年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相对贫困标准整体进入以全民可支配收入为识别基础的阶段。未来贫困治理仍需要在工作培训、区域转型、多维和精准识别上不断提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增博 孙庆刚 王芳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顽疾,美国贫困救助制度的完备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贫困的异同点,结合美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救助体系——劳动贫困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妇女儿童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借鉴其经验,为完善中国贫困救助体系,推动精准扶贫和2020后反贫困工作在贫困救助立法、贫困线制度、鼓励就业分类救助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提出了合理科学的参考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叶兴庆 殷浩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经历了农村改革推动减贫,工业化、城镇化与开发式扶贫推动减贫,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减贫三个阶段。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看,我国2010年绝对贫困标准能够满足消除绝对贫困的需要。2020年后,相对贫困群体将取代绝对贫困群体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应按中位收入比例法制定相对贫困线,统一城乡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同时,需要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防贫政策、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产业政策,以及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减贫政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明皓 豆书龙
2020年后中国贫困性质将发生变化,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而设置的贫困治理方案需要随之而调整。基于相对贫困基本性质的判定,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应重点关注两个议题:如何处理好与以往贫困治理战略经验的关系;如何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目标而同步调整贫困治理战略议程。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应以普惠性贫困治理制度、综合性贫困治理体制结构和差异性贫困治理政策的设计为转型方向。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转型应将顶层设计和微观治理相结合,以实现贫困治理战略的整体性推进。
关键词:
贫困性质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潘文轩 阎新奇
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后需尽快研究构建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贫困标准制定规律与演进趋势,本文对2020年后制定农村贫困新标准的思路与措施进行了前瞻性探索,首次构建了农村贫困新标准的整体框架并说明其动态演进过程。本文论证并提出的2020年后的农村贫困新标准,是以相对贫困标准为方向、以多维贫困标准为核心,包含国家与地方双层标准的一个体系。鉴于现行标准下脱贫户生活水平仍较低的现实,绝对贫困标准向相对贫困标准的转变宜采用渐进方式,设立有过渡性质的一般贫困标准。在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情况下,制定农村贫困新标准应坚持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2020年 贫困标准 相对贫困 多维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成良
贫困瞄准能力是国家认证能力的重要表现,虽然在精准扶贫时期国家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瞄准能力与贫困治理目标以及治理体系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精细化设计的贫困量表难以准确评估贫困户、贫困瞄准能力也难以应对乡村的弱分化社会结构,贫困瞄准除了存在错评型偏差、漏评型偏差,此外还存在着模糊型偏差等问题。研究发现,贫困瞄准机制与贫困人口规模分解机制的矛盾影响着贫困认证体系的目标达成,由于国家贫困瞄准能力无法应对基层复杂的社会事实,结果造成贫困瞄准偏差难以消除。长远来看,贫困瞄准能力长效建设需要在四个层面继续发力:完善贫困认证体系,建立浮动型政策帮扶体系,强化对贫困问题的动态化、常态化治理;坚持分类治理原则,明确贫困瞄准的事实标准,改变计划色彩浓厚的贫困人口分解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的适应与调适周期,保持灵活调整的纠偏能力,综合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将贫困户造假、福利欺诈等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地方治理 贫困瞄准 国家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张萌 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范冰洁 黄德林 阚立娜 罗文春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并结合国际相对贫困治理案例以及中国减贫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治理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会明 张钰欣 吉宇琴 顾莉丽
2020年后,深度贫困区域、支出型贫困群体和持久性贫困人口将会成为扶贫开发新的目标群体。在扶贫开发目标上,应以农民增收富裕为贫困人口基本目标,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贫困区域发展目标,以持续发展确保脱贫不返贫为贫困户永久目标。在扶贫开发政策上,要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融合相贯通,坚持强化外部支持与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建立起政府、社会、农户参与联动的持续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姜会明 张钰欣 吉宇琴 顾莉丽
2020年后,深度贫困区域、支出型贫困群体和持久性贫困人口将会成为扶贫开发新的目标群体。在扶贫开发目标上,应以农民增收富裕为贫困人口基本目标,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贫困区域发展目标,以持续发展确保脱贫不返贫为贫困户永久目标。在扶贫开发政策上,要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融合相贯通,坚持强化外部支持与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建立起政府、社会、农户参与联动的持续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萍萍 方湖柳 李兴平
目前,不同机构关于中国贫困状况的估计数非常不同,这给扶贫政策的制定造成了很大困惑。中国贫困状况不同估计数出现的原因在于使用了不同的贫困标准。本文从产生背景、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测定结果等方面对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贫困 贫困标准 国际比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萍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公认,但对于中国当前的贫困程度,国际、国内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最常用的两个估计数是: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生活在1美元1天标准之下的贫困人口有1亿多,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年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之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对贫困规模的估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些贫困标准采用了什么测定方法、代表了什么样的贫困水平、是否符合现阶段中国贫困与反贫困实际,是否需要调整?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
关键词:
贫困标准 比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常江波 范冰洁 汪三贵
缓解相对贫困是新时代的民心所向与施政所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防范化解脱贫地区返贫风险,从认知内涵、瞄准困难、推进逻辑与路径选择的总体思路出发,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提出从经济发展基础到社会要素协同、内生动力到外源动力的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脱贫地区 可持续发展 多维视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甘晓成 蔡瑶瑶 肖鸿波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关数据,采用AF方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扶贫减贫效果显著,2019年重度多维相对贫困省份已经消除,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维度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社会发展维度次之,而生态环境维度在减贫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基尼系数跨度较大并且下降明显,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的总体发展态势与三大地区的发展态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绝对差距也在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