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36)
- 2023(7719)
- 2022(6577)
- 2021(6062)
- 2020(4985)
- 2019(11567)
- 2018(10527)
- 2017(18344)
- 2016(10491)
- 2015(11455)
- 2014(11199)
- 2013(11006)
- 2012(10258)
- 2011(9483)
- 2010(9309)
- 2009(8529)
- 2008(8647)
- 2007(7046)
- 2006(6240)
- 2005(5397)
- 学科
- 济(39986)
- 经济(39941)
- 管理(26542)
- 业(26177)
- 企(19844)
- 企业(19844)
- 方法(18437)
- 数学(16439)
- 数学方法(16256)
- 学(12735)
- 农(12077)
- 中国(11217)
- 财(9982)
- 贸(9919)
- 贸易(9918)
- 易(9657)
- 业经(9079)
- 农业(8389)
- 环境(6991)
- 地方(6929)
- 技术(6446)
- 制(6389)
- 融(6079)
- 金融(6078)
- 银(5860)
- 务(5842)
- 财务(5838)
- 财务管理(5826)
- 银行(5796)
- 和(5669)
- 机构
- 大学(154688)
- 学院(151877)
- 研究(59843)
- 济(59453)
- 经济(58478)
- 管理(53694)
- 理学(47540)
- 理学院(46844)
- 管理学(45731)
- 管理学院(45469)
- 中国(42525)
- 科学(42203)
- 农(40610)
- 所(32877)
- 京(32868)
- 农业(32730)
- 业大(31677)
- 研究所(30920)
- 中心(26236)
- 财(25007)
- 江(23023)
- 农业大学(21697)
- 院(21301)
- 财经(20510)
- 范(20342)
- 北京(20060)
- 师范(19933)
- 科学院(19296)
- 经(18979)
- 室(18719)
- 基金
- 项目(113138)
- 科学(87581)
- 基金(83355)
- 家(78332)
- 国家(77728)
- 研究(71348)
- 科学基金(63871)
- 社会(45986)
- 自然(45113)
- 基金项目(44738)
- 自然科(44101)
- 自然科学(44078)
- 省(44000)
- 社会科(43577)
- 社会科学(43565)
- 自然科学基金(43339)
- 划(38868)
- 资助(33093)
- 教育(32556)
- 重点(26870)
- 编号(25342)
- 计划(24995)
- 部(24286)
- 发(24082)
- 创(23637)
- 科研(22969)
- 科技(22701)
- 创新(22293)
- 业(20912)
- 国家社会(19874)
共检索到219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林伊元
基于西白令海外陆架水域的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样本,分析了西白令海夏季狭鳕胃含物组成,采用广义狄利克雷多项分布模型(generalized dirichlet-multinomial model, GDM)分析了胃含物组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狭鳕胃含物主要由5个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即磷虾类、端足类、桡足类、毛颚类和甲壳动物幼体。其中,磷虾类和桡足类数目最多,占狭鳕胃含物浮游动物数量的85%。狭鳕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约占29%,同类相食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且体长大于50cm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几乎仅摄食同类。GDM模型结果表明,狭鳕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与胃含物质量对胃含物组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胃含物中端足类、桡足类和磷虾类3种浮游动物的数量占比随性腺指数增加逐渐减少,随胃含物质量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白令海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狭鳕 摄食 磷虾 胃含物 白令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罗旭 朱国平
生物肌体组织能量积累是反映生物能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白令海海域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组织的能量变化状况,本研究利用2019年和2020年收集的112尾狭鳕样本,对狭鳕肌肉组织能量密度进行了测量,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分析了夏季狭鳕个体肌肉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体长范围为23.8~60.5cm的狭鳕肌肉组织的能量密度为21.10±0.89 kJ/g,2019和2020年间狭鳕肌肉组织能量密度不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GAM结果对狭鳕肌肉组织能量密度的解释偏差为46.1%,仅性腺重量和月份是影响肌肉组织能量密度的两个显著因素,而体长、性成熟度等其他指标未对肌肉组织能量密度造成显著影响。相对于性成熟度,性腺重量更适于作为繁殖指标分析狭鳕肌肉能量密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议,应采用多元统计手段开展生物能量累积与能量密度影响分析,以更好地揭示影响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狭鳕 能量累积 白令海 繁殖 生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韦贝贝 黄开 朱国平
性腺发育是鱼类繁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狭鳕是全球渔业单一品种产量最高的鱼种,但目前有关西白令海狭鳕性腺发育,尤其是卵巢发育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根据2017年6—9月和2018年8—9月在西白令海(60°28′N ~61°57′N,179°11′E~177°57′W)随机采集的狭鳕卵巢样本,利用组织学分析,描述了狭鳕卵母细胞和卵巢的发育阶段。结果显示,夏季西白令海狭鳕卵巢内同时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可分为9个发育时相,卵巢分为5个发育阶段;卵巢发育期与叉长、纯体质量、卵巢质量和性腺指数均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且雌性个体的性腺指数无法较好地预测西白令海狭鳕的性成熟度。夏季,所取样的狭鳕大部分不产卵,成熟个体产卵活动不频繁,Ⅱ期和V期发育阶段的狭鳕均较少。本研究可为西白令海狭鳕的资源状况评估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
狭鳕 卵巢 卵巢发育 西白令海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郑智泓 钱胡蕊 刘方达
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为白令海至北太平洋海域最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种,也是生态系统中关键鱼种。异尖线虫为狭鳕体内,尤其是肝脏,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为探究狭鳕肝脏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2019年6—8月西白令海狭鳕肝脏中异尖线虫(Anisakis sp.)感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解释了异尖线虫感染特性的因素。结果显示,西白令海狭鳕肝脏异尖线虫感染程度较高,感染率为93.3%,雄性和雌性狭鳕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异尖线虫感染强度随着体长和采样点经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采样点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研究结果为西白令海狭鳕与其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科学信息,为北太平洋食物网结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西白令海 狭鳕 肝脏 异尖线虫 寄生虫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久阳 罗旭 朱国平
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作为南大洋冰鱼科的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裘氏鳄头冰鱼主要摄食南极磷虾,同时也是高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对象。研究裘氏鳄头冰鱼的食性,对于了解南极磷虾种群资源变动,预测高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的胃含物分析表明,该鱼种的饵料分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和长脚虫戎(Themisto gaudichaudii)两大类,其中南极磷虾在裘氏鳄头冰鱼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其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00%和99.9%;剩余饵料为长脚虫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因素(经度)有显著影响,即裘氏鳄头冰鱼摄食南极磷虾的数量与距南奥克尼群岛的距离成正比。裘氏鳄头冰鱼体长-胃含物质量关系为S_(M )= 6.6396e~(0.0179L),胃含物质量和日消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日消化率为0.98% ~2.08%。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裘氏鳄头冰鱼摄食生态学提供基础信息,为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资源养护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1993年夏季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鱼卵、仔稚幼鱼种类10种。主要种类为深海鳚、鮶和狭鳕。鱼卵、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水温高于7.0℃。当表层水温高于9.0℃时,鱼卵、仔稚幼鱼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多。鱼卵、仔稚幼鱼的主要分布区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盐度分别为32.80-33.00和32.50~32.9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孝民 申瑞婷 李少文 杨艳艳 王秀霞 李凡
根据2010─2019年夏季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聚类分析等,运用冗余分析分析影响蟹类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夏季共捕获蟹类16种,蟹类种数年间波动较大,减少趋势明显, 2011年种类数最多,为14种,2017年最少,为7种,优势种每年2~4种。生物量和尾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在2014─2015年明显下降。10年间蟹类群落共分为4组,组A为2010年,组B为2011年、2014年和2015年,组C为2012年、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组D为2016年和2017年。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SIMPER分析表明,各组特征种为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隆线强蟹(Eucratecrenata)等,分歧种主要为日本关公蟹(Dorippejaponica)、日本蟳、绒毛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和隆线强蟹等。冗余分析表明,对蟹类群落年际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底层叶绿素、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厄尔尼诺指数。本研究通过对蟹类群落年间动态变化的调查,旨在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海鹏 孙兴 张昆 郑鹏 艾雪 窦筱艳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分别于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青海湖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9属50种,物种组成以硅藻(58.00%)、绿藻(30.00%)、蓝藻(8.00%)为主。在密度上,春季最具优势类群为硅藻门(占总密度的47.01%),而夏季为蓝藻门取代硅藻门成为最优势的类群(63.27%)。从春季到夏季,优势种的组成及其优势度指数也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小环藻(Cyclotella sp.)优势度显著下降,环离鞘丝藻(Lyngbya circumcreta)的优势度显著上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3.35×10~6 ind/L、98.56μg/L)显著高于春季(3.55×10~5 ind/L、9.72μg/L),而Shannon多样性、Pielou均匀度、Margalef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低于春季。与已有的调查结果相比,本研究发现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夏季的主要优势类群由硅藻门逐渐演变为蓝藻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COD_(Mn)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伟东 孙鹏飞 张秋丰
于2020年7月至8月在北部湾北部海域设立50个站位对浮游细菌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细菌空间分布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33×10~(5)~91.47×10~(5)cells/mL,平均值为12.61×10~(5)cells/mL;中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22×10~(5)~7.48×10~(5)cells/mL,平均值为2.15×10~(5)cells/mL;底层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76×10~(5)~71.33×10~(5)cells/mL,平均值为17.74×10~(5)cells/mL。浮游细菌丰度在水平方向上呈近岸沿海向远岸深海区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浮游细菌丰度与深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近岸海域浮游细菌丰度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远岸海域表层和中层丰度接近,底层丰度大于表层和中层的丰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丰度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层丰度与温度、磷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与铵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浮游细菌的空间分布受到温度、盐度、pH、营养盐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浮游细菌 丰度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文 陈滢伊 王凯 梁之辰 梁益同
理解城市湿地的气候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滨水城市优化气候承载力和适应力建设方案。鉴于此,选择武汉市区18个典型城市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20年盛夏期Landsat8 OLI/TIRS和GF-1数据反演的地表温度和其他影响参数,运用GIS缓冲区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武汉市四类城市湿地(主要河流、细小河流、湖泊湿地及水景公园)的夏季降温影响范围、降温强度、降温梯度及降温面积效率特征,并参考梅雨期累计降水量、盛夏期气温、夏季主导风和卫星过境日气象条件,探究了降雨、高温及风环境条件对城市湿地夏季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城市湿地的最优降温效应指标不同,其中以长江为代表的主要河流有最强的降温影响范围和降温强度,湖泊湿地对周边环境具有单位距离下较大的降温幅度,而细小河流和水景公园则在降温面积效率上表现更明显。(2)河流湿地降温效应主要由河流长度和表层水温等自身属性决定,而湖泊湿地及水景公园降温效应则主要受到形状指数、湿地斑块地表温度、水体和植被覆盖水平、湿地周边建设用地等属性及周边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3)气象条件差异是影响城市湿地降温效应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不同降温效应指标和不同湿地类型影响不同。梅雨期降雨偏多或盛夏期气温偏高,对降温强度、降温梯度及降温面积效率的积极影响强于降温影响距离,对细小河流和水景公园降温效应的积极影响大于主要河流和湖泊湿地。夏季主导风向只对与之平行河段的降温影响范围上起促进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廖丹枫 方倩 朱国平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渔场汤氏纽鳃樽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实验基于2020年3—4月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到的汤氏纽鳃樽样本,通过分析肠道内容物确定了其食物组成,并进一步分析了其食性的月间以及生活史阶段间差异。结果发现,汤氏纽鳃樽主要摄食硅藻和浮游动物,还少量摄食纤毛虫、原生动物等,优势饵料为羽状环毛藻;汤氏纽鳃樽的摄食存在着月间差异,表现为3月大量摄食优势硅藻即羽状环毛藻,而4月末羽状环毛藻的摄食数量显著降低。此外,汤氏纽鳃樽的摄食还存在着显著的生活史阶段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南大洋汤氏纽鳃樽的食性研究提供参考,为阐明汤氏纽鳃樽与南极磷虾间的营养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庆洋 凌建忠 李圣法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
关键词:
东海北部近海 虾类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佳奕 陈佳杰 田丰歌 徐兆礼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
关键词:
大黄鱼 官井洋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2019年夏季硏讨会将于2019年9冃17-2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以"引领国际对技术在各种环境和配置下的创建、运用和管理以促进有效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和最佳实践"(Robert Branch,AECT 2015主席)为使命,对全球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全球教育技术领域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协会之一,AECT协
关键词:
教育传播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夏辉 李莹春 徐怡瑛 徐鹏翔 许柳雄
为了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动态,利用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0'×10'小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实验分析了南设得兰群岛夏季南极磷虾种群组成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3个单元中,雌性未成体(F2)的比例最高(42.1%),其次为雌性成体(F3,35.6%),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足20%,且均为未成体(M2),而幼体(I1)的比例仅占2.7%。12月中旬,I1阶段的磷虾个体占有一定的比例(9.6%),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较F3阶段高。12月下旬的情况与1月上旬较为相似,I1个体未出现在调查样本中,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下降,F3阶段磷虾个体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