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7)
- 2023(7514)
- 2022(6362)
- 2021(5853)
- 2020(4672)
- 2019(10927)
- 2018(10422)
- 2017(19983)
- 2016(10496)
- 2015(11784)
- 2014(11919)
- 2013(11840)
- 2012(11585)
- 2011(10758)
- 2010(11142)
- 2009(10625)
- 2008(10249)
- 2007(9116)
- 2006(8659)
- 2005(8133)
- 学科
- 济(66719)
- 经济(66678)
- 管理(29449)
- 业(26296)
- 企(19538)
- 企业(19538)
- 方法(18779)
- 地方(18425)
- 数学(16987)
- 数学方法(16813)
- 中国(16361)
- 农(14615)
- 地方经济(12878)
- 财(12630)
- 业经(11452)
- 学(11071)
- 制(10299)
- 贸(10010)
- 贸易(10003)
- 农业(9869)
- 策(9688)
- 易(9659)
- 融(9153)
- 金融(9153)
- 银(9000)
- 银行(8994)
- 行(8738)
- 税(8358)
- 环境(8281)
- 税收(8108)
- 机构
- 学院(154394)
- 大学(152695)
- 济(81158)
- 经济(79659)
- 研究(61322)
- 管理(56720)
- 中国(48999)
- 理学(47149)
- 理学院(46612)
- 管理学(45986)
- 管理学院(45670)
- 财(37598)
- 科学(32102)
- 京(31840)
- 所(30664)
- 财经(28036)
- 中心(27707)
- 研究所(27027)
- 经济学(26154)
- 经(25394)
- 江(24983)
- 经济学院(23106)
- 农(21801)
- 院(21769)
- 北京(20874)
- 财经大学(20319)
- 范(20060)
- 师范(19948)
- 州(19236)
- 科学院(17997)
- 基金
- 项目(90890)
- 科学(72424)
- 研究(70151)
- 基金(66515)
- 家(56509)
- 国家(56033)
- 科学基金(47951)
- 社会(46985)
- 社会科(44640)
- 社会科学(44633)
- 省(34180)
- 基金项目(33279)
- 教育(31159)
- 划(28501)
- 资助(28232)
- 自然(27937)
- 编号(27857)
- 自然科(27249)
- 自然科学(27243)
- 自然科学基金(26761)
- 成果(24051)
- 发(22022)
- 部(20884)
- 重点(20776)
- 课题(20117)
- 国家社会(19899)
- 发展(18816)
- 性(18693)
- 展(18541)
- 教育部(18290)
共检索到266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立群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拐点,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稳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也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继续坚持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措施并举,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精准稳需求、稳增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立群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拐点,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稳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也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继续坚持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措施并举,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精准稳需求、稳增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
关键词:
稳增长 经济 一带一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阎衍 段亚林
2012年,预测全年GDP增速为9.2%,全年固定投资名义增速较2011年出现轻微回落,增速为22.3%,实际增速与2011年持平。2012年,消费名义增速将有所放缓,大约为16.6%,但实际增速却有所提高。贸易总额增速进一步回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1.目前的7.5%增速是建立在货币超发基础上的。201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已经突破10.57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14.7%。预测表明,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将达到14.2%,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的目标,也高于2013年13.6%的增速,2014年的货币超发,将使2014年在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2015年继续实行微刺激政策,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昌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子云
第一,抓好制度顶层设计。在产业政策取向上,要更加鼓励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业、资源消耗低和产出回报高产业、清洁生产和负面影响低产业。在税务政策取向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业、资源消耗低和产出回报高产业、清洁生产和负面影响低产业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与财政资金支持。在信贷政策取向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业、资源消耗低和产出回报高产业、清洁生产和负面影响低产业给予更加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在考评制度设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郭正模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我国上半年GDP的增速为7.8%,但二季度为7.6%。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正常;房地产的产值和平均价格略有回落。我国的夏粮又获得丰收,全国的物价指数被控制在2.3%。这些经济数据都表明,中央政府从去年以来的大量宏观调控措施终于发挥了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经济运行回到了较为理性适度的增长区间(6%~9%)。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小广
2007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态势,从季度和年度增长来看,经济正在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最高点可能是2008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或后年很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和投资增长将有所放慢,物价增长将逐步放慢。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继续发展,"三过"问题依然突出,应以"双防"为目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物价上涨 预测 经济结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 樊彩跃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连续第5个年头的快速、稳定增长的格局。GDP比2006年实际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2008年,在世界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以"双防"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出现高位稳中回落态势。预计2008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受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2015年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微观变化加剧的一年。2016年将是持续探底的一年。根据模型预测,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CPI为1.4%。2016年GDP增速为6.6%,CPI为1.3%,个别季度GDP增速可能跌破6.5%。在国内外经济周期因素作用下,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深度及持续的长度,还存在不确定性。经过2015年~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机制,预测2017年后期宏观经济将出现平稳反弹,逐渐步入中高速稳态增长的轨道之中。
关键词:
宏观经济下行 宏观政策取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策 宋瑞礼
当前,经济放缓态势十分明显。二季度GDP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但同比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综合来看,经济虽然呈现小周期底部反弹迹象,但仍处于中周期甚至长周期放缓格局。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为确保经济"软着陆",提出以"稳增长"为前提的政策取向,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仍有一定空间。但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体制改革和技术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万峰
经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要经历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变化,表现为一个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面临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走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稳增长"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政策切合点。但要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相配合的动态调整,只有在这种"合理区间论"的高度上,认识"稳增长"所传达的国家经济战略,才能在实践中切实采取恰当政策和措施,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经济新阶段 转型升级 稳增长 合理区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景卿 车维汉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保证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但是,自2015年底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当前稳增长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首先,通过检验,该文发现了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着同向性变化关系,这验证了我国确实存在消费深度习性问题。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求侧管理模式的背景下,该文从考虑消费深度习性问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组合的变化历程、原因及结果,探讨了我国企业当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来源,指出我国企业当前亟需进行的是升级而非转型。最后,该文通过综合比较得出,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应主要定位于政府支出(投资)。另外,政府支出(投资)政策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予支撑,同时当前稳定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注重出口。
关键词:
消费深度习性 政策选择 稳定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景卿 车维汉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保证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但是,自2015年底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当前稳增长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首先,通过检验,该文发现了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着同向性变化关系,这验证了我国确实存在消费深度习性问题。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求侧管理模式的背景下,该文从考虑消费深度习性问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组合的变化历程、原因及结果,探讨了我国企业当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来源,指出我国企业当前亟需进行的是升级而非转型。最后,该文通过综合比较得出,当前稳定经
关键词:
消费深度习性 政策选择 稳定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郝大明
本文完善劳动结构效应的指数分离方法,对上海建国以来的劳动结构效应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计算,探讨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文章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以及按因素影响比例分解分配共变效应,将劳动结构效应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来,并讨论变量反向变动时劳动结构效应的具体形式。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上海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两位数;后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大幅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个位数;逆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为负。研究发现,(1)劳动结构效应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快速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初期尤其显著;(2)劳动结构效应随工业化产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逐渐衰减并最终消失,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是决定劳动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3)劳动结构效应进一步减弱是2008年以来上海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未来上海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结构效应。上海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