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51)
- 2023(20383)
- 2022(16933)
- 2021(15767)
- 2020(13313)
- 2019(30188)
- 2018(29774)
- 2017(56307)
- 2016(30750)
- 2015(34719)
- 2014(34382)
- 2013(33571)
- 2012(30687)
- 2011(27461)
- 2010(27870)
- 2009(26513)
- 2008(25622)
- 2007(23011)
- 2006(20538)
- 2005(18868)
- 学科
- 济(120817)
- 经济(120643)
- 业(106423)
- 管理(101796)
- 企(94960)
- 企业(94960)
- 方法(49437)
- 财(39046)
- 数学(38991)
- 中国(38964)
- 数学方法(38559)
- 业经(37081)
- 农(37075)
- 制(31289)
- 融(30024)
- 金融(30016)
- 银(29306)
- 银行(29251)
- 行(28153)
- 务(26727)
- 财务(26644)
- 财务管理(26599)
- 农业(25547)
- 企业财务(25257)
- 地方(24769)
- 学(24264)
- 理论(24217)
- 技术(23463)
- 体(22694)
- 和(21429)
- 机构
- 学院(429214)
- 大学(427888)
- 济(172713)
- 经济(168888)
- 管理(168637)
- 研究(144077)
- 理学(143696)
- 理学院(142109)
- 管理学(139800)
- 管理学院(139010)
- 中国(116700)
- 京(92350)
- 科学(86381)
- 财(85706)
- 所(72240)
- 农(71491)
- 中心(67147)
- 财经(66397)
- 江(66089)
- 研究所(64884)
- 业大(62062)
- 经(60256)
- 北京(58422)
- 农业(55750)
- 范(54708)
- 师范(54159)
- 州(53360)
- 院(52369)
- 经济学(51564)
- 财经大学(49080)
- 基金
- 项目(281711)
- 科学(222310)
- 研究(209607)
- 基金(203870)
- 家(176457)
- 国家(174870)
- 科学基金(151203)
- 社会(132475)
- 社会科(125388)
- 社会科学(125358)
- 省(110950)
- 基金项目(107497)
- 自然(96623)
- 教育(95849)
- 自然科(94391)
- 自然科学(94368)
- 自然科学基金(92708)
- 划(92084)
- 编号(85976)
- 资助(82770)
- 成果(70682)
- 重点(62978)
- 部(61669)
- 创(61103)
- 发(60060)
- 课题(59572)
- 创新(56600)
- 制(54553)
- 国家社会(54408)
- 项目编号(53509)
- 期刊
- 济(199587)
- 经济(199587)
- 研究(132527)
- 中国(93510)
- 财(70329)
- 管理(68368)
- 农(66927)
- 学报(66005)
- 科学(61149)
- 融(51552)
- 金融(51552)
- 大学(50956)
- 教育(50464)
- 学学(47810)
- 农业(45258)
- 技术(38838)
- 财经(33604)
- 业经(33565)
- 经济研究(31066)
- 经(28851)
- 业(25554)
- 问题(25337)
- 技术经济(21624)
- 理论(21238)
- 图书(21109)
- 现代(20610)
- 科技(20470)
- 版(20211)
- 贸(19518)
- 财会(19390)
共检索到667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冬梅 石婷婷
2017年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实体经济,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本文以2013-2020年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检验了2017年再融资政策调整对于新规实施之后有再融资行为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再融资新规显著抑制了有再融资行为上市公司的金融化,但再融资新规只能在企业进行再融资时有短期的抑制作用,且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国有企业,这一结论对更好治理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孙凤娥 田治威
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险资举牌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助推器"而非"抑制剂"。进一步,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可能存在的"资本挟持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结果显示险资稳定性、公司股权集中度均削弱了险资举牌对企业金融化的助推作用,而金融投资经验在其中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险资举牌主要通过"资本挟持效应"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本文对规范险资举牌行为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预防为险资进一步松绑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为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国哲
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探讨如何减弱实体企业金融化倾向。从理论上看,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分为蓄水池效应与套利工具假说。基于2013-2020年上市实体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客户集中度、议价能力可以推动实体企业聚焦主业,减少跨界经营风险。当企业客户集中度和议价能力较强时,金融化的投资与金融化的获利均显著降低。拓展性研究表明:第一大客户议价能力可以服务实体经济,但效果弱于团体议价能力;在服务实体经济成为顶层设计后,客户集中度、议价能力对实体企业聚焦主业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总体上为降低实体企业金融化提供来自供应链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于潇 王学龙 白雪秋
文章以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活动——交换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实物资本天然具有贫富分化的属性,指出这种属性根源于市场经济的互利交换本质且受制于资本的种类和规模。资本的货币化能够使单个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种类和规模的限制,特别是金融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这种超越,从而有助于抑制贫富分化。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回报率的事实,在市场套利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是抑制还是促进了企业创新?控制内生性后检验结果发现,整体上,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企业创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两类公司,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套利动机越强的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效果越显著,而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套利机会越少,且套利机会成本越高,因而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显著性越弱。从生产率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从经济后果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却显著提升了下一期经营业绩。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存在拐点,当实体金融化程度超过23%时,两者之间逐渐开始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一种"促进效应"。综上可知,由于过去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率的事实,实体企业通过对金融资产投资以分享金融业的高额利润,表现为一种市场套利行为。虽然短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会显著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
《资管新规》 企业金融化 PSM-DID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欣荣
自中国创业板成立以来,新股高超募现象就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分析2009~2011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281支新股全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追求高的承销费增加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说明承销商的声誉无法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而风险投资的持股和声誉对发行人的超募程度没有影响。不过,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对高声誉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的作用。此外,审计师声誉和超募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
关键词:
超募 中介声誉 承销商 风险投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杨钰洁
留抵退税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能否抑制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利差扩大所导致的“脱实向虚”风险,不仅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更关系到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财税[2018]70号文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6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现金流效应”和“主业投资效应”两条路径,削弱了金融化的预防储蓄动机和逐利动机,进而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与法制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和防范化解微观层面“脱实向虚”风险、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亮 梁丹阳 独正元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弥补研发投资市场失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防止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增加内部现金流缓解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通过提高主业业绩削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从而抑制了金融化。与国有企业和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能够抑制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的金融化。本文从金融化视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补充,对于重塑金融化政策范式,进一步科学优化政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旭思 芮雪琴
自由裁量权作为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金融资源配置的调控手段。本文基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以2012—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CEO自由裁量权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管家理论在我国实体企业中具有适用性,CEO自由裁量权与企业金融化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实业投资及股东社会责任在这一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自由裁量权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负向影响在过度金融化、代理成本高及融资约束低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从管理层权力的视角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采用权力机制治理过度金融化和防控金融风险提供了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罡 伍文中
根据Baker等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利用2002—2016年间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了公司金融化投资,其传导机制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压缩了市场套利空间,并传导到投资环节。进一步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地区市场化水平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将样本分组研究,发现对经济政策敏感性强的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金融化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金融化投资 套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彦锋 王桂祯 胡著伟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主业的负面影响引发对其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的高度关注。为弥补股权结构对金融化影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多个大股东为切入点,考察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具有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缓解第二类代理成本、降低两权分离度、改善企业外部信息环境是多个大股东抑制金融化的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非控股大股东的数量越多、相对能力越强以及企业所处地区法律环境越好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就经济后果来看,多个大股东对金融化的抑制能够促进实体投资。同时为企业优化股权结构、促进"脱虚向实"提供了借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