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88)
2023(8596)
2022(7353)
2021(6787)
2020(5389)
2019(12692)
2018(11726)
2017(20794)
2016(11703)
2015(12785)
2014(12290)
2013(12106)
2012(11404)
2011(10496)
2010(10277)
2009(9513)
2008(9554)
2007(7931)
2006(7074)
2005(6275)
作者
(38018)
(31989)
(31976)
(30020)
(20228)
(15614)
(14344)
(12485)
(12179)
(11349)
(11155)
(10881)
(10445)
(10124)
(10031)
(9909)
(9656)
(9395)
(9319)
(9088)
(8221)
(7807)
(7803)
(7368)
(7239)
(7082)
(7015)
(6823)
(6523)
(6446)
学科
(47699)
经济(47649)
管理(29217)
(28912)
(20848)
企业(20848)
方法(20427)
数学(18253)
数学方法(18054)
(15752)
(12890)
中国(12822)
地方(11263)
农业(10899)
(10741)
(10540)
贸易(10538)
业经(10433)
(10226)
环境(8039)
(7189)
技术(7114)
(6871)
金融(6869)
(6356)
银行(6302)
(6235)
地方经济(6179)
(6147)
(6011)
机构
大学(172406)
学院(169825)
(69051)
研究(68252)
经济(67949)
管理(60691)
理学(53732)
理学院(52934)
管理学(51818)
管理学院(51526)
中国(48614)
科学(46737)
(44808)
(37110)
(36810)
农业(36093)
研究所(34740)
业大(34111)
中心(29997)
(27989)
(24523)
(24021)
(23928)
师范(23528)
农业大学(23398)
财经(23014)
北京(22416)
科学院(22393)
(21232)
经济学(20971)
基金
项目(125944)
科学(98307)
基金(93306)
(87291)
国家(86616)
研究(81815)
科学基金(71225)
社会(53431)
社会科(50645)
社会科学(50632)
基金项目(50398)
自然(49181)
(48146)
自然科(48045)
自然科学(48023)
自然科学基金(47199)
(42880)
教育(36887)
资助(36346)
编号(29905)
重点(29809)
(27450)
(27417)
计划(26911)
(26296)
科研(25106)
创新(24793)
科技(23959)
国家社会(23350)
(23040)
期刊
(70520)
经济(70520)
研究(46335)
学报(40351)
(39945)
科学(34473)
中国(33035)
大学(28542)
农业(27708)
学学(27333)
(19682)
管理(19538)
(15600)
教育(14637)
(12422)
金融(12422)
经济研究(12086)
业大(12047)
业经(11422)
技术(11260)
(10995)
财经(10982)
农业大学(10240)
资源(10209)
问题(9759)
(9497)
科技(9335)
(8806)
世界(8625)
国际(8299)
共检索到246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褚琳  肖燚彬  王晨  谭婉怡  王天巍  蔡崇法  
【目的】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东北地区为中国供给了近1/3的商品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厘清东北地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保护“黑土粮仓”意义重大。【方法】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结合现有作物覆盖类型产品(2017—2019年)与2019—2021年的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遥感提取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区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1)结合物候信息,基于多特征的随机森林分类法对玉米、大豆和水稻3种粮食作物的提取效果较好。2019年Kappa系数达0.908,取得了较高的分类与面积一致性。(2)近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以大豆种植向玉米种植转移为主,豆?米?米、豆?豆?米与米?米?豆演变形式依次占演变总面积的29.4%、24.9%和19.1%。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重茬模式、水稻连作模式与豆米重茬偏好轮作模式分别占种植模式总面积的46.2%、23.5%和13.2%。(3)东北地区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高程、地形湿度指数、坡度、水稻粮价变幅以及大豆粮价变幅为解释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重要单因子。高程与经济政策类因子的交互解释力高,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程∩大豆补贴变幅、高程∩活动积温趋势、高程∩施肥成本变幅、高程∩水稻补贴变幅和高程∩玉米粮价变幅。【结论】2017—2021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主要以大豆向玉米转移,水稻保持稳定。不同种植模式的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与政策因素共同驱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佳玉  王涛  刘小利  王丽  张学成  王文涛  孔繁盛  黄学郡  王子怡  王彦东  甄文超  
【目的】明确种植覆盖作物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探究覆盖作物对粮食作物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为覆盖作物在我国的科学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休耕为对照,以休耕期种植覆盖作物为处理,系统收集198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137篇,建立含有903组种植覆盖作物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及影响因素的数据库,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化种植覆盖作物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通过Meta回归研究覆盖作物对粮食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相比于休耕,覆盖作物处理下粮食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了12.2%,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分别增产了9.5%、11.9%和19.6%。另外,冬季和夏季种植覆盖作物的粮食产量分别增加了9.5%和12.4%,并且豆科覆盖作物的增产效果较好,为12.9%(二月兰为14.2%,紫云英为11.8%,苕子为9.5%,豌豆为7.8%,大豆为7.4%),十字花科次之,为9.3%(油菜为7.0%),禾本科最差,为8.3%(黑麦草为7.9%),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覆盖作物的混播增产效果最好,为17.3%。此外,种植年限和日照时数显著增加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并且在高纬度地区,高的降水和温度增加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而在低纬度地区,高的降水和温度降低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结论】休耕期采用混播的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有助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能够减少地表的裸露并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尤其在北方的夏季和南方的冬季休耕期种植更为适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聂英  夏英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在考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粮食产能建设作用及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强度进行分析,并从综合因素贡献度、抗灾能力、农业机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秀丽  张平宇  刘文新  
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单产变化的研究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78-2004年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阶段性、趋势性、稳定性与不同作物等4个角度,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时序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影响程度的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千  刘世薇  温鑫  
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尺度,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制图,对比分析2010—2015年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水稻和大豆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玉米占比高值区域分布在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北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玉米高值区明显增加。水稻的占比相对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流域的部分县市区,近年来总体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大豆占比相对高值区仅仅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高值区大范围缩减。层级聚类的分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多样性降低,玉米为主要粮食类型的区域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大豆为主的类型区则严重萎缩,水稻生产优势区范围明显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瑜  方修琦  张学珍  曾早早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等方法,结合驱动力分析,重建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自然覆盖变化状况。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至县、时间分辨率约为100年的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数据,为气候模拟、碳排放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到对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特征的认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约15%、10%;18—19世纪,东北的天然植被覆盖几乎处于原始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少锋  
本文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 1 990年以来经济效益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慧秋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及定性分析,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邹玉友  马国巍  李帮鸿  田国双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准确而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配套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301个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交叉列表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63.12%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有一定风险认知能力,土地经营面积在3.33~13.33hm~2(50~200亩)与13.33~33.33hm~2(200~500亩)的家庭农场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33.33hm~2(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低;(2)玉米种植型家庭农场风险认知水平高于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3)年龄、是否村干部、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有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否"三品一标"认证、金融支持、农推人员技术指导和新型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对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有影响。[结论]应培养家庭农场主个人特质,鼓励支农惠农政策向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倾斜,从流程入手提高家庭农场风险防范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文涛  石淑芹  孙晓丽  李正国  
[目的]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到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宾县为例,通过一定的方法探索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制,最终提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合理建议。[方法]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特点。[结果](1)品种技术推广、作物收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效应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2)生育期变化、土地质量、旱灾、耕作方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效应在5%水平上达到显著;(3)温度、降水、冷害及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生产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基于东北地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 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0—2005年该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动因,并划分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类型。结果表明:①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黑土区和辽河平原区,单产水平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丘陵区和三江平原区;②区域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单产水平增加的县域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约占全部县域的83.61%;③粮食单产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产水平较高的区域总体表现为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低山丘陵区扩张的趋势,单产水平较低的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向北部减缩的趋势;④农业投入变化是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晗  刘鉴  房艳刚  
以东北地区为案例,采用空间关联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省、市、县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老龄化系数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辽宁省老龄化程度最严重。(2)空间分布上,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均呈现全面升级的态势。(3)空间关联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集聚强度呈减弱态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空间集聚均呈收缩趋势。(4)老龄化速度空间分异在市级尺度上呈现显著的轴带分布,县级尺度呈现由北向南增速递减。从宏观定性和微观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尺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志兴  王宗明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