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8)
- 2023(8615)
- 2022(6808)
- 2021(6487)
- 2020(5174)
- 2019(12004)
- 2018(11836)
- 2017(21562)
- 2016(11771)
- 2015(13810)
- 2014(13770)
- 2013(13511)
- 2012(12688)
- 2011(11584)
- 2010(11423)
- 2009(10893)
- 2008(11003)
- 2007(9629)
- 2006(8710)
- 2005(8345)
- 学科
- 济(56031)
- 经济(55973)
- 管理(29048)
- 业(27603)
- 方法(22303)
- 中国(20851)
- 企(20583)
- 企业(20583)
- 数学(19913)
- 数学方法(19682)
- 农(15467)
- 贸(12668)
- 贸易(12659)
- 易(12433)
- 财(11505)
- 业经(11337)
- 制(11022)
- 学(10326)
- 农业(9773)
- 地方(9624)
- 发(9307)
- 银(9124)
- 银行(9113)
- 融(8968)
- 金融(8967)
- 行(8830)
- 体(8250)
- 关系(7743)
- 发展(7623)
- 展(7611)
- 机构
- 大学(175940)
- 学院(170749)
- 济(80327)
- 经济(79012)
- 研究(69126)
- 管理(59700)
- 中国(54597)
- 理学(50430)
- 理学院(49771)
- 管理学(48807)
- 管理学院(48494)
- 京(39547)
- 科学(39436)
- 财(35350)
- 所(35263)
- 研究所(31904)
- 中心(30373)
- 农(28940)
- 财经(27804)
- 经济学(26746)
- 北京(25899)
- 经(25677)
- 江(24911)
- 院(24631)
- 经济学院(24012)
- 范(23825)
- 师范(23622)
- 业大(22725)
- 农业(22546)
- 科学院(20828)
- 基金
- 项目(109560)
- 科学(86807)
- 基金(82385)
- 研究(79709)
- 家(72850)
- 国家(72332)
- 科学基金(60749)
- 社会(53682)
- 社会科(50916)
- 社会科学(50905)
- 基金项目(41715)
- 省(37939)
- 自然(37053)
- 自然科(36275)
- 自然科学(36267)
- 教育(36122)
- 自然科学基金(35647)
- 资助(34699)
- 划(33679)
- 编号(30111)
- 部(25918)
- 成果(25820)
- 重点(25306)
- 中国(24322)
- 国家社会(24239)
- 发(24195)
- 教育部(22310)
- 课题(21578)
- 创(21447)
- 大学(21060)
共检索到278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可以根据城镇化率的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根据中国城镇化内涵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特征、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空间和规模上的大国特征等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渐进式、多元化的推进方式,是中国城镇化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在遵循以往成功路径稳步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联动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智能化联动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城镇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统筹城乡发展 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肖金成 刘保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始于开放、兴于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进程反过来也倒逼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是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一明一暗"两条逻辑主线: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镇化的"明线",中国的城镇化几乎持续推动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动,是一个不断"破"的过程;城镇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改革这条"暗线",是一个持续"立"的过程。回顾40年中国城镇化之路,经验包括:经济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放开人口乡城流动是关键,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平衡城乡关系有效维持了人口大规模乡城流动中的秩序,土地制度的特殊安排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秘密",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管制以及从区域层面的空间优化保证了城乡空间健康发展,行政建制和区划改革也提供了有效保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走好自己的路,还能为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亚男 冯奎 郑明媚
2012年3月25日,"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本刊应邀参加此次高层论坛。作为一家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本刊愿与国内外城市研究者、城市决策者和各类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任兴远 吴郁玲 王梅
[目的]利用1998—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近20年间中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城镇化发展与其耕地压力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借助协整理论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变化。[结果]①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1998年的35.55%上升到2018年的61.82%,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却存在较明显差异。2018年,粮食主销区的城镇化水平已达74.6%,明显高于产销平衡区的51.88%和主产区的58.98%。②中国耕地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缓和波动增长——加速增长三阶段特征,且主销区耕地压力指数从1.22增加至19.39,耕地压力形势严峻;产销平衡区由1.21增加至2.08,已面临一定程度的耕地压力;而粮食主产区则由0.73降低到0.65,尚处于耕地压力安全区。③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三类粮食产销区具有差异性的表现特征。[结论]研究认为应根据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实际耕地压力状态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分区域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豫 姚依妮
选取中国88个城市在1998~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探讨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不同等级城市中对城镇化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城镇化有挤出效应,而且在一、二线城市中更为显著。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应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保障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闫超 吴琼 隋建利
基于非线性MS(M)-AR(p)模型,刻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关系路径演化进程中的具体形态,测度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关系动态变化区制状态下各阶段波动程度和转移变迁机制。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多次经历维持"高速增长",而后保持"中速增长",最后又维系"低速增长"的过程。(2)1980年至1984年期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持续维持在"低速增长区制",仅在个别年份跳跃至"中速增长区制",并均在次年迅速攀升至"高速增长区制"。(3)中国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异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发现在多个时间阶段内均呈现出城镇化速度保持"低速增长"而城乡收入差异维系"高速增长"的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镭 刘立涛 王礼茂 陈枫楠 张超 沈明 钟帅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年的能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安俊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黄锟
根据对中国城镇化情况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本文发现,从总体上讲,中国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或非农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镇化目前的速度基本合适,不慢也不太快。通过定性分析和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估计中国城镇化还将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仍将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在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莅黎 赵果庆 吴雪萍
城镇化具有区域增长与收敛的双重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假设,但尚未得到全面检验。本文以2000年与2010年1968个县市空间数据,首次应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模型检验了城镇化的双重效应,并用加权地理回归(GWR)模型测算了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进程对县域人均GDP增长及收敛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县域人均GDP增长及收敛性同时具有积极的稳健性作用。计量结果显示,"平均"意义上,城镇化提高了人均GDP的1. 9369%收敛速度,同时,在空间异性影响下,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的人均GDP增长弹性分别为0. 0418和0. 4522。进一步的可视化后发现,城镇化更高地促进西部县域收敛速度,其对西部的增长效应也高于东部与中部。这意味着在"一路一带"背景下,有力推进我国三纵两横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尤其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将更有效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均GDP 增长 收敛 中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仲盼 罗守贵
本文针对城镇化水平衡量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给出了一个旨在利用现有统计指标求得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统计口径 多元线性回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英,陈金永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竞 许二歌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方法,考察城镇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程度。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时序数据测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含交互项影响的计量方程对其进行经验估算,结果显示城镇化有助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并且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