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77)
2023(3111)
2022(2865)
2021(3019)
2020(2344)
2019(5805)
2018(5601)
2017(10822)
2016(5816)
2015(6947)
2014(6841)
2013(7037)
2012(6901)
2011(6496)
2010(6603)
2009(6581)
2008(6610)
2007(5618)
2006(5165)
2005(4997)
作者
(17163)
(14262)
(14122)
(13732)
(8904)
(6857)
(6638)
(5497)
(5322)
(5105)
(4749)
(4699)
(4543)
(4542)
(4515)
(4314)
(4155)
(4134)
(4050)
(4032)
(3627)
(3398)
(3393)
(3357)
(3316)
(3237)
(3126)
(3075)
(2834)
(2793)
学科
(26137)
经济(26110)
中国(13427)
管理(13007)
(12597)
方法(11306)
数学(10702)
数学方法(10665)
(8033)
(7590)
企业(7590)
(7151)
(6821)
贸易(6816)
(6702)
(6493)
银行(6490)
(6401)
(6317)
(5520)
金融(5520)
人口(5058)
农业(4922)
(4552)
地方(4475)
(4418)
(4284)
业经(4123)
(4088)
制度(4083)
机构
大学(90969)
学院(88526)
(42662)
经济(41860)
研究(35173)
管理(31402)
中国(29116)
理学(26164)
理学院(25762)
管理学(25484)
管理学院(25303)
(22089)
(20257)
科学(18708)
(18281)
财经(16941)
研究所(16137)
中心(15384)
(15381)
经济学(13920)
北京(13794)
(12803)
师范(12744)
经济学院(12661)
财经大学(12609)
(12207)
(12144)
(11671)
师范大学(10644)
(10148)
基金
项目(50068)
科学(39558)
研究(38055)
基金(37228)
(32002)
国家(31750)
科学基金(26234)
社会(25211)
社会科(23878)
社会科学(23873)
基金项目(19849)
(17365)
教育(17173)
(15795)
编号(15553)
自然(15368)
资助(15105)
自然科(14952)
自然科学(14948)
自然科学基金(14684)
成果(13602)
(12245)
重点(11541)
(11345)
课题(10797)
国家社会(10695)
教育部(10546)
(10115)
人文(10037)
中国(9988)
期刊
(48933)
经济(48933)
研究(34822)
中国(18202)
(14840)
(12486)
金融(12486)
科学(12124)
管理(11710)
学报(10826)
(10246)
经济研究(8955)
财经(8533)
教育(8474)
大学(8435)
(8004)
学学(7692)
(7388)
业经(7373)
问题(7305)
国际(7255)
农业(7129)
技术(6476)
理论(6299)
实践(5652)
(5652)
商业(4989)
资源(4501)
技术经济(4450)
统计(4431)
共检索到148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梓渝  王士君  
文章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构建人口流动的关系矩阵,完整刻画出2015年春运期间全国人口在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省际循环流动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主要研究结论:(1)2015年2月13日(腊月廿五)至17日(腊月廿九)和2月25日(正月初七)至3月1日(正月十一)是春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两阶段人口净流入(流出)的峰值时段,两阶段各市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正负对应的规律性特征;(2)人口省际流动的近域特征、空间依赖关系并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主导了高强度人口流动,并形成3个扇形辐射区域;(3)识别出全国94个人口流入城市和242个流出城市。在空间上,人口集聚的沿海绵延带与人口流失的中部塌陷带共同构成流入、流出城市的双纵平行格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梓渝  王士君  
文章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构建人口流动的关系矩阵,完整刻画出2015年春运期间全国人口在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省际循环流动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主要研究结论:(1)2015年2月13日(腊月廿五)至17日(腊月廿九)和2月25日(正月初七)至3月1日(正月十一)是春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两阶段人口净流入(流出)的峰值时段,两阶段各市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正负对应的规律性特征;(2)人口省际流动的近域特征、空间依赖关系并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主导了高强度人口流动,并形成3个扇形辐射区域;(3)识别出全国94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杨冉  王士君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2)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的中部"人口塌陷"共同构成了双纵格局;(3)各省流出首位流的指向特征显著,南方人口流出省的流出指向存在共性,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路径存在差异。(4)移动数据为发掘人口流动过程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提供了平台,基于节后、节前净流入值差值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差异、属性特征。通过与以往研究对比,证实了移动数据与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研究的诸多结论相似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杨冉  王士君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2)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章献  张瑜  魏冶  赵梓渝  庞瑞秋  王士君  
基于2015年春运期间长春市与省外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结合GIS空间表达、自然断裂法、等级钟等方法,分析长春市人口流动的层级特征、空间格局、时序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春运期间其他城市与长春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高层级城市的组成遵循拉文斯坦的经济律,低层级城市的空间布局遵循距离律。②长春春运人口流动高度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其中长春人口联系的重点区域集中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且分布形态呈现出金字塔式层级分布结构。③春节前后人口流动存在差异,节前迁移城市集中化,节后迁移城市多样化和分散化。④经济律和距离律在人口迁移中起核心作用,而地理认同、适应性及部分特殊城市的特殊职能对迁移方向也存在明显影响。⑤长春市承担吉林省人口流出的门户功能。⑥百度迁徙数据在人口流动研究中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但仍然存在偏向和缺乏个体信息等固有缺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赫彬  王文娟  商令杰  
为探索实时监测耕地产能和估算耕地粮食产量的可靠手段,对山东省省级尺度的耕地产能进行估算,并分析其耕地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和产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状况,采用MODIS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非遥感数据驱动VPM模型模拟出山东省耕地NPP,通过耕地NPP与耕地作物单产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耕地NPP到耕地产能的转换,并评价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产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NPP均值和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两熟区耕地生产力均值在4个农业区划中最高,菏泽、聊城、德州和济宁市的耕地NPP均值在17个地级市中属较高水平。2)利用VPM模型计算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总体产能,结果表明总产能呈上升趋势,耕地产能>14 000kg/hm2的耕地明显增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PM_(2.5)浓度值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采用2015年长三角地区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54.54μg/m~3,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1月和12月为一年中PM_(2.5)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污染范围最广,5~9月是PM_(2.5)浓度值优良时段,日均值春季和冬季的波动周期较短而剧烈,夏季和秋季波动周期相对较长而平缓。(2)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整体上从江苏到浙江呈减少趋势,具有北高南低,局部突出的特征。(3)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浓度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地区,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4)燃烧排放的烟尘和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对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风速和降水量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政国  陈奕兆  李建龙  唐海洋  冯涛  
云贵川草地是中国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其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研究区的AVHRR、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及周边地区的气象资料,结合改进的CASA模型,对云贵川地区草地1996~2015年20 a间的NPP及草地植被相关生态特征进行估算,并对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 a间云贵川草地NDVI值变化规律性明显,97.18%的草地面积年平均NDVImax呈现增加趋势。(2)20 a间云贵川草地NPP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低、西南高、东部居中"的空间格局,年均NPP值为420.85 g C·m-2。(3)时间格局上,20 a间整个云贵川区域逐年平均NPP值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仍以7.2322 g C·m-2·a-1的速率在增加。20 a间夏季NPP平均值最高,为160.25 g C·m-2;春季次之,NPP平均值为109.10 g C·m-2;秋季与春季相比,NPP值稍低,为106.10 g C·m-2;冬季最低,为54.03 g C·m-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丹  李琳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2)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诺  张进  吴迪  赵伟杰  
基于199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场理论研究世界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成因,揭示近30年来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状态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2016年世界煤炭的输出总量达12.25亿t,比1990年增加了10.13亿t,年均增长6.98%,其中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等是主要的煤炭输出国,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主要的煤炭输入国;(2)以场理论的位势、流场分布、流动迹线角度分析,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以北美洲、中南美洲和非洲为源流场,以欧洲及欧亚大陆、中东和亚太为汇流场,在澳大利亚—东亚、印尼—东亚/印度之间形成主要运输航线;(3)资源空间分布、供需匹配程度、空间距离、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等是煤炭资源流动的主要动因。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煤炭消费数量庞大,仅可维持72年,必须重视煤炭的进口和储备工作。该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牟宇峰  孙伟  袁丰  肖琛  
就业变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研究无锡就业人口时空格局演变不仅可以间接揭示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状况,也可为引导人口和产业协调布局提供依据。为此,选择无锡为研究区域,应用1985~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普查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梳理就业人口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并总结特征。结果表明:(1)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具有圈层结构和集聚特性,并表现出郊区化趋势;(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郊区化特征明显,由集聚变为分散。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北部移动,重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低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南部变动;(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慧芝  王建力  王勇  龙晓泳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 5%,上中下游依次为0. 6%、0. 8%和-0. 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 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岑俏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化流动,热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全国性集聚中心的存在。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影响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的因素同中有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的职工工资是城市吸引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共资源对省内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而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省外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这些发现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