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
- 2023(76)
- 2022(71)
- 2021(74)
- 2020(88)
- 2019(269)
- 2018(314)
- 2017(594)
- 2016(445)
- 2015(619)
- 2014(207)
- 2013(211)
- 2012(185)
- 2011(178)
- 2010(178)
- 2009(150)
- 2008(156)
- 2007(133)
- 2006(107)
- 2005(117)
- 学科
- 济(843)
- 经济(843)
- 管理(628)
- 业(504)
- 企(432)
- 企业(432)
- 学(431)
- 方法(327)
- 数学(287)
- 数学方法(286)
- 财(257)
- 人事(230)
- 人事管理(230)
- 水产(185)
- 制(174)
- 农(171)
- 中国(152)
- 体(150)
- 世界(143)
- 收入(136)
- 体制(129)
- 务(127)
- 经济学(127)
- 财务(127)
- 财务管理(127)
- 企业财务(122)
- 和(122)
- 贸(122)
- 贸易(122)
- 易(120)
- 机构
- 大学(3333)
- 学院(3042)
- 研究(1348)
- 济(1217)
- 经济(1199)
- 管理(1119)
- 中国(983)
- 理学(981)
- 理学院(959)
- 管理学(946)
- 管理学院(938)
- 科学(857)
- 京(714)
- 所(673)
- 中心(648)
- 研究所(620)
- 农(583)
- 院(559)
- 范(547)
- 师范(541)
- 财(527)
- 教育(513)
- 农业(510)
- 研究院(478)
- 江(473)
- 部(471)
- 师范大学(468)
- 北京(452)
- 研究中心(419)
- 上海(416)
共检索到4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雪 石大山 牛超
现在正在发生的厄尔尼诺,从2014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至今,跨越2014、2015、2016年,持续时间已长达21个月,是最长的厄尔尼诺年。中国气象局的信息显示,2015年,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升温幅度)累计达到18.4℃,已达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据美国气象机构分析,这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将在2016年春末夏初转弱,但与其相反的拉尼娜现象的概率却在增加。本轮极端天气频现,特别是2015年12月以来集中出现在北美、南美及欧洲的暴雨和洪灾,恰恰是气候变化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和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48°N、150°~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的适宜的SST和PAR的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相较于正常年份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宜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迁迁
厄尔尼诺(El NiNo)是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2015年年初以来,厄尔尼诺导致我国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气象学领域对厄尔尼诺现象特征、机理、预报等问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经济学领域还未足够关注。本文分析了厄尔尼诺对经济增长、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货币政策等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乃孚 杨景勋
根据华中地区10个测站1951~1995年7~8月气温资料,采用EOF、遥相关、合成分析等统计~天气气候学方法,研究了华中夏季温度变化同北太平洋SSTA场的相关结构及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对海温异常的响应。具体描述了ENSO年和Lanina年华中夏季温度距平的差异性。并通过分析冷夏年500 hpa高度场的环流特点,探讨海~气间的可能联系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温与华中夏季温度存在较好的滞后相关关系。ENSO位相时,华中夏季温度偏低,易出现冷夏,拉尼娜年则相反,易出现酷暑。冷夏(酷暑)对应着赤道东太平洋正(负)SSTA,西太平洋副热带海域负(正)SSTA;反映了赤道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太...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守荣
厄尔尼诺预测与可持续发展国家气候中心王守荣1997年3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增温,南方涛动指数持续出现异常低值,赤道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信风异常减弱,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加强。这些异常迹象充分表明:热带太平洋一次新的厄尔尼诺(ElNi...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紫燕 孙中叶 曹鹏
[目的]极端气候频发,导致中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增加,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品种需要重点关注。从厄尔尼诺事件的视角,分析对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渠道,对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长效机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1978—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和自然断点法全面分析小麦生产分布时空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论证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小麦生产分布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渠道。[结果]研究发现,(1)厄尔尼诺事件会显著减少中国小麦播种面积,对小麦生产分布产生不利影响。(2)降水量和气温是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分布的两个主要的作用渠道,即存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降雨/气温格局改变→小麦生产分布调整”的影响路径。(3)与东南沿海麦区相比,厄尔尼诺事件只对黄淮海麦区、长江中游麦区以及西北麦区的生产分布存在不利影响。[结论]因此,应该完善和优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结合中国各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合理调整小麦种植方案,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品种培育力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群英 龚道溢
对华北地区1951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发现47年来,华北夏季和秋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夏季和年总降水在1964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以后降水显著减少。1985年左右,秋季降水也发生了一次显著减少的变化。夏季华北降水变化的周期主要集中于2~4年、8年左右和20年左右。秋季最突出的周期是2~4年和8年左右。厄尔尼诺对华北降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发生厄尔尼诺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多,夏季和秋季降水显著偏少。冬季关系不显著。发生厄尔尼诺的次年春季,华北降水偏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降水,厄尔尼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愈源,赵文兰
一、引言 气候变异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自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来,愈来愈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在八十年代开始执行的世界气候计划中,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是其中四个子计划之一。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各国政府和相关的学术团体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即ENSO事件是全球尺度年际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气候事件。大量观测事实证明:在全球范围内它的发生同时伴有一系列大气环流和天气异常。因此,关于与厄尔尼诺现象相联系的全球气候异常对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的研究成为该计划的重要课题。1982~1983年发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春良 杨红
根据1933-2007年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相关记录和数据,分析了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厄尔尼诺对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33-2007年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经历了3个高峰期,其中赤潮发生次数的3个高峰期为1991年、2001年和2003年,发生次数分别达到50、79和119次;赤潮发生面积的3个高峰期为1991年、2001年和2005年,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1×104km2、1.5×104km2和2.707×104km2,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均呈现明显的波动式增长趋势。(2)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
关键词:
赤潮 厄尔尼诺 时空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晓玉 田晓瑞
[目的]通过研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大兴安岭天气和火天气指数的影响,定量描述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在火天气指数变化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研究区及周边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24 h降水量计算1951—2016年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分析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中等和弱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和正常年等4种情景下的主要天气因子和火天气指数的差异。[结果]春季火险期,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日均最高气温较正常年偏低0. 21℃,降水量增加6. 78%,拉尼娜年日均最高气温增加0. 44℃,降水量增加2. 77 mm;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的秋季火险期日均最高气温低于正常年。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春季和秋季火险期的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腐殖质湿度码(DMC)、干旱码(DC)、累积指数(BUI)和火天气指数(FWI)平均值低于正常年份,FWI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中等和弱厄尔尼诺年春季火险期6个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秋季火险期除FFMC外其他火天气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拉尼娜年春季火险期的FFMC、初始蔓延速度(ISI)和FWI低于正常年份,秋季火险期除DC外其他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结论]大兴安岭地区在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春秋季火险期火天气指数较正常年份低,西部地区火天气指数高于东部地区。拉尼娜年春季火险期东部地区FWI低于正常年份,中西部偏高,秋季火险期西北部地区高于正常年份,东南部偏低。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火天气指数 大兴安岭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鲣鱼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经济种类,其资源丰度与渔场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根据1995—2010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的资源丰度(单位网次产量,CPUE),结合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以Nino 3.4指数来表示),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认为,16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年间和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月CPUE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2月,为30.37t/网,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10月,为5.35 t/网;Nino 3.4区指数对CPUE的影响滞后02个月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甦芳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沪宁,江爱良
根据近 1 2 0年来全球大气温度的记录 ,进行了每 1 0年平均气温的分析 ,可以明显地划分为 3个时期即温度偏低期 (1 880~ 1 91 9年 ,至少 40年 ) ,过渡期 (温度变化起伏不大 ,1 92 0~ 1 979年 ,约 60年 )和升温期。再参照有关小冰期 (1 4 50或 1 4 90年开始至 1 850或 1 880年止 ,约 40 0年 )的文献资料 ,小冰期的气温比 1 880~ 1 91 9年时期更低些 ,因此推论温度偏低期持续了约 450年。由此可见 ,近 450年全球大气温度的变化 ,大体上是一个单向渐变过程。根据本世纪厄尔尼诺出现的情况 ,也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期 :从1 90 0年有记录开始至 1 940年为厄尔尼诺偶见期 ,在此时期尚未看出全球变暖 ;1 940~1 980年为厄尔尼诺中等发生期 ,全球出现微弱或中等程度的升温 ;1 980~ 1 998年为厄尔尼诺频繁出现期 ,此时全球明显升温。由此认为 1 0 0年来厄尔尼诺的出现情况 ,类似上述全球大气升温的单向渐变过程。本文考虑到海洋的热惯性 ,提出应关注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的叠加效应的新观点 ,提出今后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 ,厄尔尼诺仍将频繁出现 ,全球温度将保持偏暖状态。与此伴同发生的是各类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生物灾害等的频繁出现并加剧。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维护农业持续生产力。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 自然灾害防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宜进 William A.Gough 姜彤
长江中游历来是长江流域水灾最严重的地区,研究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水灾发生的变化波动并找出其与厄尔尼诺事件的遥相关,将有助于对长江中游水灾发生的预测。对这二个时间序列自152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灾发生的主要周期比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周期要长:后者主要表现为2年和3~4年的振动,而前者的主要周期为2年、8年和40年,其显著性也没有后者明显(但都超过了0.03的置信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水灾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耦合振动,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灾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不仅存在着如许多中国学者相信的短期滞后(如:1年),而且还存在着比较长时间的滞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