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3)
- 2023(10831)
- 2022(9001)
- 2021(8540)
- 2020(7343)
- 2019(16738)
- 2018(16638)
- 2017(31983)
- 2016(17425)
- 2015(20087)
- 2014(19935)
- 2013(20298)
- 2012(18768)
- 2011(16672)
- 2010(17240)
- 2009(16955)
- 2008(17425)
- 2007(16056)
- 2006(14701)
- 2005(13603)
- 学科
- 业(90651)
- 济(77957)
- 经济(77858)
- 企(73156)
- 企业(73156)
- 管理(69302)
- 农(45739)
- 方法(32498)
- 农业(30179)
- 业经(29147)
- 财(28859)
- 数学(24444)
- 数学方法(24309)
- 中国(23208)
- 制(21230)
- 务(20643)
- 财务(20612)
- 财务管理(20577)
- 企业财务(19500)
- 策(17123)
- 技术(16541)
- 贸(15499)
- 贸易(15490)
- 体(15179)
- 易(15165)
- 划(14634)
- 和(14280)
- 银(14029)
- 银行(14016)
- 行(13374)
- 机构
- 学院(258489)
- 大学(251385)
- 济(117236)
- 经济(115059)
- 管理(109837)
- 理学(92025)
- 理学院(91222)
- 管理学(90353)
- 管理学院(89844)
- 研究(81633)
- 中国(72234)
- 财(57771)
- 京(52901)
- 农(52148)
- 财经(43776)
- 科学(43561)
- 江(41696)
- 所(40912)
- 经(39572)
- 农业(39426)
- 中心(39328)
- 业大(37653)
- 研究所(35794)
- 经济学(33913)
- 北京(33582)
- 州(32755)
- 财经大学(31671)
- 经济管理(31401)
- 经济学院(30587)
- 商学(29879)
- 基金
- 项目(153711)
- 科学(122899)
- 研究(118828)
- 基金(112632)
- 家(94761)
- 国家(93723)
- 科学基金(82603)
- 社会(78279)
- 社会科(73862)
- 社会科学(73843)
- 省(60731)
- 基金项目(59872)
- 教育(51996)
- 自然(50349)
- 编号(49992)
- 自然科(49177)
- 自然科学(49167)
- 划(48447)
- 自然科学基金(48348)
- 资助(45104)
- 成果(40091)
- 业(36348)
- 部(35215)
- 创(34580)
- 发(33845)
- 重点(33000)
- 制(32337)
- 课题(32237)
- 国家社会(32051)
- 创新(31514)
- 期刊
- 济(146238)
- 经济(146238)
- 研究(80029)
- 中国(57251)
- 农(54997)
- 财(48289)
- 管理(45751)
- 农业(36682)
- 科学(33296)
- 融(32605)
- 金融(32605)
- 学报(30768)
- 业经(29573)
- 大学(25666)
- 学学(24343)
- 技术(24257)
- 财经(22314)
- 经济研究(20950)
- 业(20607)
- 教育(19995)
- 问题(19508)
- 经(19335)
- 技术经济(16133)
- 贸(15294)
- 世界(15196)
- 农村(14990)
- 村(14990)
- 农业经济(14155)
- 现代(14031)
- 商业(13869)
共检索到420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晓华 朱振 苏伟峰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和转移数量的预测模型,以1978-2013年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样本,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推算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2014-2030年农业转移人口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和转移数量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到2018年将可能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据预测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高效配置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金平,王恩儒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大松 孟颖颖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结合2007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针对全国鄂、豫、渝等十个省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流动趋势和地域流动趋势两个理论模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达到稳定状态的极限概率做出了定量预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冰
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且有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逆向转移。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产业回返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占当年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的10%。这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堂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机遇、挑战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等,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宏观环境 转移趋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国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工业化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任建平 赵龙跃
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变动现象。未来10年的农业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要素组合的优化,因而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制约90年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旨在分析农业发展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