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7)
- 2023(7811)
- 2022(7054)
- 2021(6619)
- 2020(5716)
- 2019(13583)
- 2018(13069)
- 2017(23914)
- 2016(13599)
- 2015(15724)
- 2014(16115)
- 2013(15996)
- 2012(15402)
- 2011(14114)
- 2010(14078)
- 2009(13481)
- 2008(13541)
- 2007(12076)
- 2006(10446)
- 2005(9602)
- 学科
- 济(62456)
- 经济(62416)
- 管理(36248)
- 业(32696)
- 方法(27516)
- 企(24866)
- 企业(24866)
- 数学(24559)
- 数学方法(24353)
- 地方(17925)
- 农(16849)
- 中国(15970)
- 学(14461)
- 财(13918)
- 环境(13675)
- 贸(11777)
- 贸易(11776)
- 易(11321)
- 农业(11109)
- 业经(10977)
- 地方经济(10454)
- 和(9932)
- 制(9779)
- 划(9246)
- 融(8713)
- 金融(8711)
- 银(8280)
- 银行(8251)
- 务(8219)
- 财务(8206)
- 机构
- 大学(200377)
- 学院(200031)
- 济(82165)
- 经济(80330)
- 研究(73956)
- 管理(73201)
- 理学(62598)
- 理学院(61760)
- 管理学(60649)
- 管理学院(60267)
- 中国(55149)
- 科学(47799)
- 京(43153)
- 所(39576)
- 农(38861)
- 研究所(36305)
- 财(35940)
- 中心(34218)
- 业大(31698)
- 江(31375)
- 农业(30856)
- 范(28492)
- 财经(28460)
- 师范(28214)
- 州(27841)
- 北京(27287)
- 院(26487)
- 经(25674)
- 经济学(25275)
- 经济学院(22957)
- 基金
- 项目(133801)
- 科学(103756)
- 研究(96007)
- 基金(94934)
- 家(83927)
- 国家(83236)
- 科学基金(69293)
- 社会(59536)
- 社会科(56233)
- 社会科学(56212)
- 省(53483)
- 基金项目(50801)
- 划(45726)
- 自然(44935)
- 自然科(43746)
- 自然科学(43730)
- 教育(43675)
- 自然科学基金(42930)
- 编号(39428)
- 资助(38972)
- 成果(32338)
- 重点(31271)
- 发(30820)
- 部(29492)
- 课题(27816)
- 创(27202)
- 科研(26408)
- 计划(25705)
- 创新(25616)
- 发展(24402)
共检索到302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玉庭 苏博 李佳蕙 王立明 齐延民 孙珊
依据2013年6月对莱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盐度(S)、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分别对该海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春季莱州湾所有站位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污染严重,31%站位的DIN含量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含量较低,所有站位pO4-p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由评价结果来看,2013年春季莱州湾海域N/p比值总体处于高值,p相对缺乏,营养水平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有机污染...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陈聚法 过锋 王军 李娇 袁伟 谢寒冰
根据2010~2011年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等要素的分析结果,运用N/P比值、有机污染指数A和富营养化指数E等方法,对投放人工鱼礁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海域水环境在人工鱼礁投放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区第2年DIN含量明显降低,而DIP含量略有上升,使得海区中的DIN/DIP值降低,由89.60降低到44.54。2011年和2010年投礁区DIN/DIP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人工鱼礁对水...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水质 变化 莱州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张晓理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过锋 张艳 黄翠玲
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底层的DIN含量较高,均呈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表层PO43-P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在湾口中部水域有一小范围的高值区,并呈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底层水平基本与表层一致,但其高值区范围较大,等值线较为密集。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DIN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DIN主要来自河流径流的输送;而PO43-P与盐度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莱州湾PO43-P的补充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义豪 杨秀兰 靳洋 汤宪春 白艳艳 孙珊 陶慧敏 谷伟丽 王国华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
关键词:
莱州湾 小清河 富营养 磷限制 氮污染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由丽萍 赵玉庭 孙珊 苏博 马元庆 王立明 齐延民 李佳蕙 董晓晓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_4~(3-)-P)和硅酸盐(SiO_3~(2-)-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_4~(3-)-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_3~(2-)-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_4~(3-)-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_3~(2-)-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慧慧 徐英江 邓旭修 宫向红 宋秀凯 李凡 张焕君 田秀慧 张秀珍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生物体中双酚A含量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莱州湾29个站位表层海水均有双酚A检出,浓度为7.6~152ng/L,平均浓度为41ng/L;该海域14种生物体中双酚A浓度介于ND~13.6μg/kg之间;扁玉螺、脊腹褐虾和青鳞小沙丁鱼对双酚A的浓缩系数(BCF)较高,分别为137、133和124,鲬和银鲳较低,分别为40.1和45.6。莱州湾海域已经遭受双酚A污染,存在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明学 于建胜 龚世园 姚飞 刘福军 周友森
对网湖春季水质及底质调查研究表明,该湖泊春季水体化学类型属C-C,氮磷比值为13—108,磷可能为限制性茗养元素。该湖为富营养型湖泊。湖泊底泥中有关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可能与该湖中盛产丽蚌有某种关系。
关键词:
网湖 水质 底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涛 单秀娟 金显仕 陈云龙 滕广亮 魏秀锦
关键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引起群落结构振荡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乃至崩溃,因此,了解生态关键种的长期变化有助于解析整个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本研究基于莱州湾1959年、1982年、1993年、2003年和2015年春季(5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其关键种的长期变化。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2146个,摄食关系范围70296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550.300,种间关联度0.1400.182,符合自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马绍赛 赵俊 陈碧鹃 陈聚法 崔毅 曲克明 曲世科
应用多项指数综合评价公式、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公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莱州湾2002年5月和8月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处于良好水平;表层沉积环境处于污染水平,有的站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其中重金属镉的贡献率最大。
关键词:
莱州湾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任中华 郑亮 李凡 吕振波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虾类13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1种),其余季节种类数均为8种。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共有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1种,其余为季节性优势种;相对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资源量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平均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爱勇 万瑞景 金显仕
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生物多样性年代际变化莱州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博娟 崔东华 秦成
我国的江河和海域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致使水环境面临危机。本文利用广义相对风险的概念和Cox比例风险模型,量化比较了我国主要江河流域之间、近岸各海域之间以及全海各海域之间水质的相对优劣,并分析了各江河流域和海域水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虽然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质在总体平均意义下是逐年变好,但是我国近岸海域以及全海海域的水质却逐年显著变坏。特别地,按近岸污染面积数据,黄海近岸海域水质逐年显著变好,而渤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的水质逐年显著变坏;按全海污染面积数据,渤海、东海、南海和黄海全海海域水质都逐年显著变坏。无论是近岸还是全海海域,东海污染最为严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腾飞 李昂 戴芳群 李达 柳淑芳 庄志猛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调查 优势种 空间格局 黄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绪 韦秀梅 冯艳微 韩慧宗 王圣 刘相全 童潼
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东莱州湾海域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及幼虫发育。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小刀蛏性别可通过性腺颜色区分,雌性为白色,雄性为黄色;1个生殖周期为1年,性腺发育经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莱州湾繁殖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小刀蛏受精卵卵径为50–55μm,在水温26℃、盐度28的条件下,经24 h发育至D形幼虫,10 d后幼虫发育变态为稚贝。对莱州湾小刀蛏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孝民 申瑞婷 李少文 杨艳艳 王秀霞 李凡
根据2010─2019年夏季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聚类分析等,运用冗余分析分析影响蟹类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夏季共捕获蟹类16种,蟹类种数年间波动较大,减少趋势明显, 2011年种类数最多,为14种,2017年最少,为7种,优势种每年2~4种。生物量和尾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在2014─2015年明显下降。10年间蟹类群落共分为4组,组A为2010年,组B为2011年、2014年和2015年,组C为2012年、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组D为2016年和2017年。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SIMPER分析表明,各组特征种为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隆线强蟹(Eucratecrenata)等,分歧种主要为日本关公蟹(Dorippejaponica)、日本蟳、绒毛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和隆线强蟹等。冗余分析表明,对蟹类群落年际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底层叶绿素、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厄尔尼诺指数。本研究通过对蟹类群落年间动态变化的调查,旨在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