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5)
- 2023(10241)
- 2022(8965)
- 2021(8415)
- 2020(7320)
- 2019(17342)
- 2018(16636)
- 2017(31128)
- 2016(17223)
- 2015(19775)
- 2014(19960)
- 2013(20171)
- 2012(19160)
- 2011(17438)
- 2010(18020)
- 2009(17600)
- 2008(17034)
- 2007(14898)
- 2006(13101)
- 2005(11996)
- 学科
- 济(75966)
- 经济(75887)
- 业(47627)
- 管理(45874)
- 企(38377)
- 企业(38377)
- 方法(35548)
- 数学(31653)
- 数学方法(31312)
- 融(27509)
- 金融(27505)
- 中国(26332)
- 银(25094)
- 银行(25048)
- 行(24233)
- 财(20870)
- 农(20749)
- 地方(18750)
- 学(17261)
- 制(16668)
- 业经(15313)
- 贸(14834)
- 贸易(14823)
- 农业(14323)
- 易(14291)
- 务(13357)
- 财务(13330)
- 财务管理(13295)
- 企业财务(12695)
- 理论(11440)
- 机构
- 大学(256572)
- 学院(253070)
- 济(105775)
- 经济(103514)
- 管理(93160)
- 研究(91403)
- 理学(80038)
- 理学院(79010)
- 管理学(77401)
- 管理学院(76947)
- 中国(74791)
- 科学(57058)
- 京(54664)
- 财(49620)
- 所(48237)
- 农(47932)
- 研究所(44089)
- 中心(43351)
- 财经(39321)
- 业大(39209)
- 江(38305)
- 农业(37790)
- 经(35546)
- 北京(34715)
- 范(34351)
- 师范(33993)
- 经济学(33609)
- 院(32026)
- 州(31526)
- 经济学院(30488)
- 基金
- 项目(166289)
- 科学(129725)
- 基金(121136)
- 研究(117823)
- 家(107011)
- 国家(106120)
- 科学基金(88981)
- 社会(74168)
- 社会科(70264)
- 社会科学(70239)
- 基金项目(64337)
- 省(63939)
- 自然(58223)
- 自然科(56903)
- 自然科学(56881)
- 自然科学基金(55871)
- 划(55067)
- 教育(54347)
- 资助(50691)
- 编号(47187)
- 成果(39775)
- 重点(38459)
- 部(37222)
- 发(36329)
- 创(34183)
- 课题(32875)
- 科研(32457)
- 创新(32072)
- 教育部(31466)
- 计划(31126)
- 期刊
- 济(113997)
- 经济(113997)
- 研究(75921)
- 中国(50765)
- 学报(44514)
- 农(43438)
- 科学(40157)
- 财(38955)
- 融(37629)
- 金融(37629)
- 大学(32718)
- 管理(31955)
- 学学(30725)
- 农业(28379)
- 教育(24719)
- 技术(20276)
- 财经(19760)
- 经济研究(18334)
- 业经(17083)
- 经(16947)
- 业(15556)
- 问题(15217)
- 贸(13516)
- 版(13264)
- 理论(13032)
- 技术经济(12683)
- 图书(12671)
- 统计(12650)
- 国际(12450)
- 世界(11810)
共检索到389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徐维新 张娟 白爱娟 刘晓敬 徐国元
受自然条件与观测数据的限制,青藏高原腹地高时间频次积雪融雪动态过程的认识与研究十分不足。论文利用玛多地区野外观测试验场2013—2015年冬半年每30 min同步积雪深度和气温数据,对发生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1月的积雪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冬季融雪过程表现为先缓后急的总体特征,每日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13:00~18:00间,而2014—2015年冬季融雪整体表现为均匀变化的过程,每日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7:00~16:00间。雪深变化与气温存在紧密联系,玛多地区两次冬季融雪过程日最高气温都低于0℃,融雪发生前3 h之内的气温都将显著影响到积雪雪深变化,融雪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半小时和当时的温度条件,雪深与气温间的线性关系与雪的厚度存在密切联系。两次融雪过程的发生与大于0℃变温过程关系密切,升温的变化过程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积雪消融。
关键词:
积雪 融雪动态 气温 青藏高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明军 李兰晖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海拔敏感性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探讨该区域气候变暖与海拔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71-2012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2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71-2012年研究区年、四季、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②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承美 王新红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济南市区初冬两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500 hPa影响系统都是中支槽,但环流形势分别是"两槽一脊"型和"一槽一脊"型;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东北风携带冷空气形成冷空气垫,西南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爬升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两次暴雪过程上升运动区都伸展到200 hPa,但上升运动区的起始高度不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2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3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极端气温指数 突变 周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林 黎祖贤 章新平 张新主 张剑明 吴华武 黄一民
2010年5月5~6日和5月12~13日,湘中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运用了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径向速度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了这两次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从水汽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了两次暴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场不同。"100506"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扫过娄底,而"100513"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块状自西往东范围逐渐加强;两次暴雨都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的范围和强度对应着强降水的范围与强度。两次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100506"暴雨发生在切变线附近;"100513"暴雨发生在切边线南侧的辐合区内。娄底西部、北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燕 王婷 孙成权 马晓敏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区,其地表变化、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地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关键领域。本文以国际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搜集ISI数据库在2003-2008年间所报道的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国家、年代分布、研究机构、著者、发表期刊、合作国家、合作机构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特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整体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呈不对称的线性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要比最高气温快得多;而极端事件频率、强度也有所变化,其中低温事件大大减少,高温事件则明显增加;各类界限温度的积温以及持续日数等生物温度指标也都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呈现出整体一致增暖,并且有西高东低、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天文因素、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过程模型,利用1982~1999年间NOAA-AVHRR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相匹配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结合植被和土壤质地等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被的总NPP为0.21PgC·a-1(1Pg=1015g),约占全国植被NPP总量的12.43%。NPP的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南至西北递减,这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18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NPP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0.19PgC增加到1999年的0.24PgC,年平均增加速率约为1%;其中,青海省的东南部、西宁地区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敏 刘艳杰 田晓飞 王洁
本文利用MICAPS及NCEP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08年12月21日和2009年11月12日发生在河北廊坊市的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当地面的环流形势满足回流的形势场特征,且同时500h Pa配合有高空槽东移时,廊坊地区易于形成全市性或局地的强降雪天气;在2009年的这次降雪过程中,850 hPa以上有强的水汽输送,并且700 hPa上30°-40°N、115°-120°E范围为水汽辐合的集中区域,当高空的西南气流增大时,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另外850hPa以上强的上升运动也是强降雪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而从整体的物理量条件来看,2009年这次降雪过程要明显优于200...
关键词:
降雪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 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指数(NDVI) 草地盖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