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6)
2023(4698)
2022(3895)
2021(3730)
2020(3130)
2019(6700)
2018(6777)
2017(11799)
2016(6501)
2015(7272)
2014(6604)
2013(5943)
2012(5359)
2011(4866)
2010(4687)
2009(4274)
2008(4234)
2007(3963)
2006(3402)
2005(2762)
作者
(15233)
(12714)
(12586)
(11750)
(8102)
(5940)
(5605)
(4737)
(4729)
(4505)
(4217)
(4171)
(4038)
(3826)
(3802)
(3701)
(3687)
(3647)
(3644)
(3633)
(3076)
(3062)
(3006)
(2930)
(2830)
(2763)
(2757)
(2753)
(2551)
(2499)
学科
管理(24809)
(22786)
(21389)
企业(21389)
(16598)
经济(16587)
技术(13582)
技术管理(11191)
中国(7236)
业经(5572)
教育(5373)
方法(5345)
(5047)
理论(5003)
(4175)
教学(4172)
(4166)
(4101)
工作(3997)
数学(3912)
地方(3845)
数学方法(3825)
(3613)
银行(3608)
(3490)
(3487)
产业(3466)
(3302)
学校(3229)
研究(3217)
机构
大学(79034)
学院(76827)
管理(31571)
(28414)
经济(27646)
理学(26925)
理学院(26650)
管理学(26190)
管理学院(26027)
研究(23213)
中国(17253)
(16305)
(13643)
(12973)
科学(12847)
(11561)
师范(11487)
中心(10914)
(10538)
北京(10284)
财经(10075)
(9845)
业大(9587)
(9353)
(9072)
技术(9038)
商学(8734)
研究所(8716)
商学院(8638)
师范大学(8630)
基金
项目(51721)
研究(42590)
科学(42091)
基金(35213)
(29327)
国家(29022)
科学基金(26577)
社会(26520)
社会科(25155)
社会科学(25149)
(23061)
教育(21068)
基金项目(18988)
(18570)
(18064)
编号(17416)
自然(15969)
自然科(15685)
自然科学(15682)
创新(15590)
自然科学基金(15438)
成果(15129)
课题(13364)
资助(12384)
项目编号(11515)
(11400)
重点(11399)
(11389)
(11271)
规划(11262)
期刊
(32189)
经济(32189)
研究(26453)
中国(23909)
教育(19661)
管理(15586)
(11598)
科学(8804)
技术(8526)
学报(7966)
图书(7612)
科技(7520)
大学(7252)
(6588)
(5938)
金融(5938)
书馆(5700)
图书馆(5700)
学学(5576)
业经(5334)
(5295)
论坛(5295)
经济研究(5031)
技术经济(4933)
职业(4830)
高等(4819)
财经(4784)
农业(4643)
(4253)
(3938)
共检索到124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认定名单公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上迈出关键步伐。4月11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一个值得标记的日子。经过长达一年的"培育期",在众多高校的翘首企盼中,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并开始在教育部网站公示。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有增  
成功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达到"2011计划"的实施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并找寻实践路径。一、高校的资源配给机制:从"分配-竞争"到"合作-竞争"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高校存在一种趋同的倾向。如果用竞争和合作的视角来审视我国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性,则可以发现,这一模式主要与资源获取的分配-竞争模式密切相关,其特征是分配和竞争相结合,归属不同地域政府管理的高校按照高校的身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罗占收  邵莹  吴勉华  
高校牵头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高校在协同创新计划中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高校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内部和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创新,并强调高校的内生主动力和带头作用,即高校的动力协同。以高校内部为视角,在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动力形成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并针对当前高校内部主动力不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潮伦  
从悉尼歌剧院到柏林勃兰登堡门,从巴黎埃菲尔铁塔到纽约帝国大厦……2010年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数以千计的城市sss的著名景点和地标性建筑,在当地时间3月27日20时3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春影  
西方思想界对“启蒙”概念的讨论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洞穴隐喻”的提出,而兴盛于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直到20世纪后半叶仍然是被持续探讨的时代性话题。康德与福柯都曾就“何谓启蒙”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言论。康德认为启蒙即是通过理性批判摆脱人的不成熟状态,并且将理性视为行为的唯一法则;而福柯在回应康德时反对这种理性主义的立场,他强调诉诸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式的探索是一种理性神话的体现,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过程无法摆脱权力的参与。二者的启蒙观念看似存在对垒,实则有共同的祛昧诉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他们二人的观念分歧主要体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理性地位之争。晚近中西教育哲学学者,无论是高举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旗帜,他们对理性的认识也反映了这一看似对立的争论。固然,教育中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不应成为敌视理性的原因,理性视角也应与其他视角,包括非理性因素,共同成为人类精神转向的力量。若此,看似冲突的康德、福柯的启蒙概念,不仅可分进合击,更可相互含摄,以点亮教育之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惠民  解水青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因校长们的频繁抛头露面而充斥媒体,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今日的大学精神却饱受诟病,甚或影响大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亦受到质疑,中国当今的大学怎么了?难道是人们对大学的期盼过高或者信仰丧失?大学能够作为人类之灯照亮世界吗?张学文博士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力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学理性是大学之所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掘  
当前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世界格局危机四伏。我们想在各类国际竞争中制胜,只有依靠发展国家实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依然是科技,科技能力强,就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民用军用产品、装备,就能拥有不断领先的国防经济实力,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各种风险中岿然不动。纵观世界,我们虽然GDP居世界第二,但是就各种"核心能力"而言,仍有较大差距,比如用于各种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的材料,国内材料产品完全能满足要求的仅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程静  
计划外创新是非计划安排的、自发的创新活动。正因为如此,计划外创新很容易被忽视。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在计划内创新方面,当务之急是需要保证"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适当分开",为基础研究留下足够的空间。在计划外创新方面,需要在创新组织的建立上,使计划外创新拥有相当的生存空间。所谓计划内创新,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既定的发展目标而有计划地安排的创新活动。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计划内创新的短期目标,也是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伴随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2020年如约而至,带着温暖,带着希望。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当历史翻开新的篇章,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和向往,与您同道一声"新年快乐"!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年里,我们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世瞩目的阅兵彰显出我们的实力与自信;我们见证了5G商用元年,进入世界5G商用"第一梯队",让世界见证了新的中国速度;我们迎来了浦东开发开放第29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第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掘  
我参加两届"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组的认定评审现场考察。一共走访8所大学,看到了8个中心自我培育过程所作的努力,总体感觉:"2011协同创新计划"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创新系统,它将引发社会的各种变化。2012年走访的4个中心是从当年50个申请认定的中心中经过两轮评审选拔出来的。这4个中心都将自己优势学科支持地区经济主体的发展作为协同中心的创新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何秀美  朱庆华  沈超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获取"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论文合作数据,利用Vos Viewer和Ucinet构建"2011计划"机构论文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网络在网络结构、机构间合作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 /结论]"2011计划"实施前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表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本刊记者就该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捷  杨西强  印杰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级直接面向大学生的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是高校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契机。通过该项计划的实施,以点带面,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靳东旺  
在"卓越计划"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引起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改变。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基础上,提出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和一线服务品牌、创建"卓越计划"的一站式服务和学科导航服务体系、加强针对"卓越计划"读者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读者研究、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举措来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能力,为"卓越计划"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汤世国 ,续超前  
无论是计划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国家,科技计划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大科技计划竞相出台,成为各国科技和经济角逐中的主要工具。一、大科技计划的历史转变什么叫大科技计划,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定义,西方一些学者常用投入计划的经费数量来定义大科技计划。但这种定义是相对的,必须随环境而变。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国和小国,投入大计划的经费数量显然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为促进科技特殊发展而由国家实施的投入规模较大或范围较广、有重要科技与社会经济意义的科技计划,理解为大科技计划。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