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07)
- 2023(6716)
- 2022(6124)
- 2021(5836)
- 2020(5056)
- 2019(12298)
- 2018(11846)
- 2017(21838)
- 2016(12313)
- 2015(14231)
- 2014(14584)
- 2013(14713)
- 2012(14131)
- 2011(12969)
- 2010(13109)
- 2009(12369)
- 2008(12608)
- 2007(11121)
- 2006(9610)
- 2005(8656)
- 学科
- 济(55205)
- 经济(55166)
- 业(29078)
- 管理(28977)
- 方法(26688)
- 数学(23017)
- 数学方法(22832)
- 企(21676)
- 企业(21676)
- 农(15958)
- 地方(13640)
- 中国(13549)
- 学(13290)
- 财(12535)
- 农业(10894)
- 贸(10517)
- 贸易(10514)
- 业经(10287)
- 易(10131)
- 制(8654)
- 和(8167)
- 环境(8030)
- 理论(7783)
- 务(7285)
- 财务(7272)
- 融(7267)
- 金融(7265)
- 财务管理(7248)
- 银(7191)
- 银行(7165)
- 机构
- 学院(181907)
- 大学(181563)
- 济(72319)
- 经济(70713)
- 管理(66946)
- 研究(66873)
- 理学(57084)
- 理学院(56276)
- 管理学(55186)
- 管理学院(54823)
- 中国(50169)
- 科学(43948)
- 京(39822)
- 农(35844)
- 所(35372)
- 江(33500)
- 财(33096)
- 研究所(32503)
- 中心(31198)
- 业大(29303)
- 农业(28390)
- 范(27139)
- 师范(26856)
- 财经(26069)
- 北京(24478)
- 院(23843)
- 经(23487)
- 州(22839)
- 师范大学(21865)
- 经济学(21680)
- 基金
- 项目(120279)
- 科学(93504)
- 基金(86299)
- 研究(84776)
- 家(76425)
- 国家(75805)
- 科学基金(63290)
- 社会(52300)
- 社会科(49437)
- 社会科学(49418)
- 省(48694)
- 基金项目(46941)
- 自然(42186)
- 自然科(41042)
- 自然科学(41027)
- 划(40688)
- 自然科学基金(40297)
- 教育(38603)
- 资助(35960)
- 编号(34527)
- 重点(28172)
- 成果(27749)
- 发(27359)
- 部(26381)
- 课题(24285)
- 创(23916)
- 科研(23842)
- 计划(23227)
- 创新(22474)
- 大学(21851)
共检索到273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鲜艳 周兵 钟海玲 柳艳菊
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从降水量、无降水日数、连续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指数(CI)等指标对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气象干旱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a同期最少,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影响范围均为近60a同期最大,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近几十年来同期罕见。此次严重气象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干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为近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发生的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对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影响。还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角度对气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2011年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季 气象干旱 影响评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卓仑 董春雨 杨煜达 满志敏
清同治八年(186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系统整理该年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水灾主要集中在28°N~32°N,沿长江流域呈条带状分布。水灾最严重的区域为两湖地区、皖南以及江浙一带;以清代日记为基础,重建该年湖南等地逐日降水序列,该年3~5月的春雨中出现3次较强的连续降水过程。梅雨期开始较早,为5月27日,春雨期与梅雨期之间间隔无雨期较短,只有7d,梅雨期长达50d,中间还有多次强降水过程,雨量明显偏多,这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大水的直接原因。通过不同日记中的天气信息对比发现,古代日记...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水灾 梅雨 夏季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陈心池 杨卫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荣 邹旭恺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86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该地区年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总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连阴雨日数有70~130d/a、连阴雨过程次数有7~12次/a、连阴雨总雨量为500~1 300mm/a、年均连阴雨强度为8~10mm/d,连阴雨过程持续时间多在8~11d/次左右。其中连阴雨日数和频次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连阴雨总雨量呈东南多西北少、雨强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近5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日数、连阴雨过程频次、连阴雨总雨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8d/10a、0.3次/1...
关键词:
连阴雨 长江中下游 变化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春春 陆建飞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严翼 肖飞 杜耘 凌峰 李晓冬 李元征
针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春、夏旱的发展过程和空间演变态势,利用2011年4~8月中分辨率MODIS每16d合成产品MOD13A2-NDVI数据,构建植被状态指数距平(AVCI)进行干旱监测及分级。结果表明:AVCI指数能监测出长江中下游5省春、夏季干旱的发展变化,在整个监测期内,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大部分地区AVCI值偏低,出现大范围干旱持续的现象,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旱情加重—旱情减轻—旱情再加重的变化趋势。前期春季干旱主要分布在湖北中东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地区,后期伏旱则在5省大范围发展。春旱干旱程度比伏旱更甚,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积温 种植制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王贵文 胡炜霞 张莲芝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将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1961-2015年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通过游程理论定义气象干旱事件,并获取了描述干旱事件特征的三个变量: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指数函数和伽马函数分别用来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边缘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用来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常规单变量和基于Copula双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探讨5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2)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正相关,即较严重的干旱事件通常持续更长的时间;(3)鄱阳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下游的北部干旱风险较高,而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的中北部干旱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传胜 杨桂山 施少华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下游港群的集中状态处在较低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的集中和地方港群比较明显的分散趋势同时并存。此外,各地港群不同水平的赫佛因德指数也表明了它们在集中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对12年来港群吞吐量在各地的增长分配分析,得出中下游港群货流向下游集中的结论。作者认为:港口所处的流域位置和水域自然条件,港口相关腹地内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下游港群港口能力的建设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闫虹
利用宜昌、汉口、大通、城陵矶、湖口等重要水文站的长时间序列水位、流量资料,着重分析了1978年和2006年典型枯水年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作用。论文建立了能表明江湖水交换作用的经验公式,以此为量化方法来表示江湖水交换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1978年代表三峡大坝建造之前典型枯水年的性质,2006年则已显示出三峡水库的运行对通江湖泊与干流水交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江湖水交换系数上,1978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分别为0.57和0.56,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处于稳定状态;2006年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89和0.51,显示出2006年比1978年水交换作用强烈。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交换水量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有鹏 于瑞宏 马宗伟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域水系构造和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洪水多发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导致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发生较大改变,而大量水库、堤防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洪水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水系特征与洪水灾害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变化条件下的暴雨洪水模拟研究,以长江下游太湖东苕溪流域的南苕溪为研究区,进行了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动态模拟验证和特征分析,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智 丁小俊 徐敏 罗连升
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急转气候特征,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灾情资料挑选出了1960~2011年长江中下游各水资源二级分区的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各区频次和强度的差异,以及旱涝急转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在这52a中共有5a出现了典型的旱涝急转事件,约10a一遇;其中下游干流的旱涝急转事件强度指数更大、涝期降水量更大。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调整,200hPa高度场上的南亚地区、东亚高纬地区和850hPa风场上的东亚副热带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旱涝急转 长江中下游 SPI指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纪燕玲 于汉寿 王庆亚 吴坤 王志伟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洪海 杨丽萍 李新华 杨萍 万书波 王荣富 周可金
为了引导和深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提升花生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生产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较大,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确保花生收晒质量;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花生品质属食用高蛋白、油用中脂肪花生区,且O/L比值普遍偏高,有利于增强花生制品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由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脂肪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沿江高砂土区和江南丘陵区花生O/L...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花生 生产现状 品质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