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4)
2023(6632)
2022(5977)
2021(5643)
2020(4883)
2019(11938)
2018(11836)
2017(23193)
2016(12934)
2015(15117)
2014(15661)
2013(15944)
2012(15467)
2011(14326)
2010(14467)
2009(13701)
2008(13837)
2007(12374)
2006(10875)
2005(10060)
作者
(39511)
(33182)
(32914)
(31792)
(20780)
(15832)
(15319)
(13091)
(12229)
(11789)
(11133)
(11092)
(10554)
(10481)
(10461)
(10368)
(10253)
(9767)
(9611)
(9552)
(8345)
(8308)
(8105)
(7643)
(7515)
(7478)
(7432)
(7332)
(6696)
(6690)
学科
(58469)
经济(58418)
管理(36166)
(33089)
方法(28330)
数学(25783)
数学方法(25612)
(24551)
企业(24551)
中国(17855)
(16776)
(14765)
(13187)
贸易(13182)
环境(13014)
(12977)
(12862)
(12185)
(10621)
银行(10595)
农业(10432)
地方(10260)
业经(10179)
(10163)
(9759)
(9517)
金融(9515)
(8337)
(8256)
财务(8241)
机构
大学(198662)
学院(196581)
(86174)
经济(84406)
管理(73379)
研究(69381)
理学(62253)
理学院(61542)
管理学(60610)
管理学院(60241)
中国(54277)
(42500)
科学(41591)
(41065)
(36364)
(35335)
研究所(32770)
财经(32206)
中心(31709)
业大(29501)
(29401)
(29013)
农业(28156)
北京(27509)
经济学(26966)
(25417)
师范(25184)
经济学院(24588)
(24180)
财经大学(23607)
基金
项目(121053)
科学(93441)
研究(88555)
基金(86713)
(75436)
国家(74844)
科学基金(61967)
社会(54940)
社会科(52027)
社会科学(52009)
(46957)
基金项目(46146)
教育(40491)
(40321)
自然(39227)
自然科(38152)
自然科学(38138)
自然科学基金(37430)
编号(37042)
资助(36007)
成果(30740)
(27845)
重点(27819)
(27123)
课题(25128)
(24479)
科研(23727)
教育部(23435)
创新(23082)
人文(22598)
期刊
(95287)
经济(95287)
研究(60891)
中国(36847)
(31594)
(31297)
学报(31137)
科学(27967)
管理(24635)
大学(22886)
学学(21393)
农业(21200)
(20342)
金融(20342)
教育(18410)
技术(16421)
财经(16012)
经济研究(15821)
业经(15493)
(13788)
问题(13714)
(12999)
(11373)
理论(11291)
国际(10960)
技术经济(10714)
商业(10280)
实践(10204)
(10204)
统计(9978)
共检索到300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婷婷  冯永忠  李昌珍  任广鑫  杨改河  
【目的】研究秸秆沼气化利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判断我国沼气事业的发展潜力。【方法】简述了碳足迹的内涵,构建了农作物秸秆产量和沼气潜力的碳足迹模型,确定了标准煤、秸秆直接燃烧、沼气燃烧的碳足迹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我国2011年的沼气潜力并对秸秆沼气化的碳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的碳足迹参数为1.31kg/kg,标准煤燃烧产生的碳足迹参数2.63kg/kg,沼气燃烧减少的碳足迹参数为3.1kg/m3。2011年全国的农作物秸秆产量约为9.7亿t,若将其中36.4%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秸秆进行沼气发酵,则产生的沼气量为1 135.6亿m3,其沼气燃烧能够减少3.5亿t的CO2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艺鹏  杨晓琳  谢光辉  程娅丽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巧玲  杨刚  邹兰  张荣萍  马鹏  白银萍  黄晶  
【目的】四川盆地“油菜—水稻”复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是秸秆高效处理的重要途径。明确不同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碳足迹的影响,对秸秆低碳绿色利用及“油菜—水稻”复种系统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油菜秸秆不还田(CK)为对照,采用基于LCA土壤碳库法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析比较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S1)与油菜秸秆翻埋还田(S2)处理下的水稻碳足迹。【结果】①CK、S1与S2处理下水稻碳足迹分别为0.12、-0.08、0.02 kg CO_(2)-eq/kg,尽管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194.5 kg/hm~(2)的CH_(4)排放,但与CK相比,S1和S2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其增量分别为2193.0、2019.3 kg C/hm~(2);②稻田CH_(4)排放是水稻碳足迹的重要构成,其次是农资生产和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复合肥投入是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占总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73.9%。【结论】与油菜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减少了水稻生产碳足迹,如何减少因油菜秸秆还田和化肥投入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进一步减少水稻碳足迹、促进水稻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柯水发  赵可可  李彪  刘娟  
分析了北京市近十年来总体碳足迹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市碳足迹在近十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人均碳足迹则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缓慢减少的过程;从行业碳足迹分析来看,制造业、生活消费、交通等主要行业部门对北京市碳足迹的贡献度较大。最后从主要行业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如制定制造业的低碳标准,规划北京市绿色交通系统,倡导居民低碳生活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O_2-eq/t;②不同省份由于水稻生产条件差异,其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别,如年均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江苏达7411.91kgCO_2-eq/hm~2,最低的黑龙江为4305.87kgCO_2-eq/hm~2;③年均单位产量碳足迹方面,最高海南为1419.35kgCO_2-eq/t,最低吉林为602.12kgCO_2-eq/t;④综合比较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碳足迹发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广西、广东、福建等),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苏、湖南、江西等),其单位碳足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⑤水稻生产碳足迹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稻田CH_4排放,达85.05%,农资投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14.95%,其中化肥投入占总碳足迹的10.25%。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农田管理措施(如间歇性灌溉、改进施肥、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来有效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瑾  钱乐祥  李仕峰  王亚飞  
碳足迹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定量评价碳排放强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碳排放足迹的计算方法以及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方法计算广东省近十年来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并对影响能源碳足迹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年来,广东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煤炭足迹占主导地位;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广东省能源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应对碳足迹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能源效率是抑制广东省碳足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人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足迹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晓宁  张健  胡留杰  罗佳  马连杰  廖敦秀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任亚运  
利用IPCC分析法,测算了贵州省1990~2014年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的总体碳足迹、人均碳足迹、单位GDP碳足迹及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结果显示:(1)贵州省总体CO_2排放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5380.80万吨上升到28901.7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26%;(2)贵州省人均碳足迹从1.66吨/人飙升到6.68吨/人,增长了3倍;(3)因GDP增速远高于碳足迹增速,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从20.68吨/万元下降到3.12吨/万元,年均降幅为8.20%;(4)贵州省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从305.38吨/平方公里升至1640.28吨/平方公里,增长幅度高达437.1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智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镠  祖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足迹,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四个产业部门依次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8年的碳足迹为5995 92万t,人均碳足迹为3.518t/人;碳足迹影响力和碳足迹感应力排名前三的产业部门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产业部门的行业垄断程度都较高,充分表明了高垄断行业的碳足迹引申出了其它行业的碳足迹;基于碳足迹指标选择基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以鄱阳湖为核心,以南昌作为经济增长极,以现代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琦峰  方恺  徐明  刘庆燕  
随着全球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碳足迹旨在测度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与能源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学界、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碳足迹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清单因子法、生命周期评价和投入产出分析。论文首先阐述了这3种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单区域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贸易、产业、消费者、区域和组织等尺度碳足迹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采用SWOT分析框架探讨了该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展望了其在混合核算方法、多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情景分析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