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6)
- 2023(12093)
- 2022(10282)
- 2021(9551)
- 2020(8010)
- 2019(18892)
- 2018(18436)
- 2017(34733)
- 2016(18878)
- 2015(21849)
- 2014(21782)
- 2013(22149)
- 2012(21361)
- 2011(19737)
- 2010(19665)
- 2009(18630)
- 2008(18383)
- 2007(16396)
- 2006(14721)
- 2005(13697)
- 学科
- 济(101834)
- 经济(101750)
- 管理(47585)
- 业(44616)
- 方法(40347)
- 数学(36328)
- 数学方法(36077)
- 企(33577)
- 企业(33577)
- 中国(27476)
- 农(23342)
- 地方(21725)
- 学(20769)
- 财(20299)
- 贸(18761)
- 贸易(18751)
- 易(18229)
- 业经(17570)
- 制(16323)
- 农业(15580)
- 融(14212)
- 金融(14210)
- 地方经济(14148)
- 银(13858)
- 银行(13809)
- 行(13318)
- 和(13227)
- 环境(13225)
- 体(11739)
- 发(11378)
- 机构
- 大学(287802)
- 学院(282498)
- 济(134080)
- 经济(131712)
- 研究(111405)
- 管理(100799)
- 理学(85594)
- 中国(85122)
- 理学院(84504)
- 管理学(83107)
- 管理学院(82579)
- 科学(66048)
- 京(62490)
- 所(58590)
- 财(58574)
- 研究所(53148)
- 农(52705)
- 中心(48760)
- 财经(46213)
- 经济学(43971)
- 江(42800)
- 经(42104)
- 业大(41911)
- 农业(41688)
- 北京(40526)
- 经济学院(39489)
- 院(39245)
- 范(36595)
- 师范(36171)
- 科学院(34384)
- 基金
- 项目(180824)
- 科学(141253)
- 基金(133374)
- 研究(128189)
- 家(118520)
- 国家(117625)
- 科学基金(97837)
- 社会(83780)
- 社会科(79451)
- 社会科学(79428)
- 基金项目(68954)
- 省(66879)
- 自然(62024)
- 自然科(60558)
- 自然科学(60532)
- 自然科学基金(59507)
- 划(58061)
- 教育(57724)
- 资助(56499)
- 编号(48976)
- 重点(41876)
- 部(41737)
- 成果(41164)
- 发(40753)
- 国家社会(36277)
- 创(36225)
- 教育部(35377)
- 中国(35332)
- 科研(35132)
- 课题(34863)
- 期刊
- 济(152068)
- 经济(152068)
- 研究(91934)
- 中国(60424)
- 学报(49208)
- 农(47562)
- 财(45246)
- 科学(43987)
- 管理(37887)
- 大学(36573)
- 学学(34432)
- 农业(32149)
- 融(27854)
- 金融(27854)
- 经济研究(26521)
- 教育(24979)
- 财经(24652)
- 技术(23231)
- 经(21469)
- 问题(20280)
- 业经(20198)
- 贸(19150)
- 业(18503)
- 国际(17550)
- 世界(17387)
- 技术经济(15886)
- 统计(15104)
- 版(13491)
- 理论(12940)
- 经济问题(12643)
共检索到447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树成
本文回顾了2007年至今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变化,并对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整体走势可能出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预测:由于今年运行起点较高,整体经济将保持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继续加速上升空间不大。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家将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手段以稳定物价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在"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因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解三明
在进行模型预测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来确定今后20~30年的改革因素、后发优势、投资率变化和外资流入的规模及大小。同时考虑环境治理所占用GDP的份额,以及资本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综合对未来20~30年的GDP进行预测。在今后13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可保持8.0%左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预测 经济对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
本文主要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前景。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条件:稳定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开放,进而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将具备7%或以上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释放潜力需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中国经济的地区收敛效应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带来年均1%的GDP增长潜力。第二,通过改革充分发掘我们定义的有效劳动供给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带来年均0.3%-0.7%的GDP增长潜力。第三,合理应对TPP等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挑战。从"十三五"前期经济增长前...
关键词:
“十三五”时期 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善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明
本文借鉴Lucas(1987)、Alvarez和Jermann(2004)的研究模型,将非平稳的消费序列分解为周期波动成分和增长趋势成分,估算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总福利成本和边际福利成本,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经济波动还是经济增长,边际福利成本均为总福利成本的两倍左右;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的福利成本在1952~2010年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52~1990年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显著大于1991~2010年,而后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福利成本则远远大于前一阶段。宏观调控应增强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着重防范内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冲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冯久先 何春德 肖成刚
收入决定消费,是影响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十二五"规划又提出要"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统计数据表明,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尤其实际收入与经济增长在多数时间不同步的同时也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张立群
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处于这一背景下的经济运行,其内在机制、外在表现和整个模式,也处于变化之中。研究这些变化,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正确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原因,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选择宏观调控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从实证分析入手,首先对供给、需求和货币金融等有关指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存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鲁云
"十二五"规划时期,广东经济增长将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短期化、波动高频化"特征,经济运行仍处于上升通道,但将呈现次高或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广东要有理性的容忍度,忍得住短期"阵痛",管理好通胀预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强化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进入科学发展轨道。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周期 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王遐见
加入世贸组织乃大势所趋,为使中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中国必须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使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要辩证地看待"入世"对中国的影响,采取相应地有效对策,慎重地做好"入世"准备。
关键词:
"入世" 机遇 挑战 不平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红梅 栾光远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建立模型,分析了我国1978—2009年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分析了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政府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GDP增长 投资 消费 净出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 许宪春 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许召元
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变化,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三种情景。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望接近8%左右,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快增长的潜力;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在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能否发挥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可计算一般均衡 能源强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权衡
本文在客观描述转型以前即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特点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并从经济运行内在机制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效应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强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 ;而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 ,就是因为有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和内在的作用机制 ,因而具有内生性和必然性特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效应 形成机理分析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何建武
本文对"十三五"及20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将下降至6%~7%,2020~2030年期间进一步下降至5%左右;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将由过去"出口导向、工业优先、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消费、更多依靠服务业、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十三五将成为中国迈向高收入社会的关键冲刺阶段,预期中国将在2021前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关键词:
十三五 经济增长 高收入国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小峰 覃正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上行的态势基本确立,从经济增长结构上看,基本上属于投资驱动型,消费的驱动作用初步显现,而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为负。总体上看,当前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不牢,经济运行尚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需着力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方面:通过持续公共投资,帮助经济实现平衡增长;利用财政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减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通过税收调节,优化出口结构。货币政策方面: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平衡、稳定;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信贷重点;采取多种手段,渐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将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LMDI-PDA分解法,构建了中国碳生产率七重因素分解模型,并进一步对能源强度因素进行深入分解,并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产出规模的贡献率最大(151.22%),人口规模贡献率最小(1.39%);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率分别为13.81%和13.23%;从地区来看,贡献程度较大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北和湖南,其碳生产率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3.10%、8.58%、8.17%和6.59%。能源强度因素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潜在能源强度、能源技术进步能明显促进中国碳生产率增长,但能源技术效率对中国碳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