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0)
2023(8464)
2022(7415)
2021(6876)
2020(5828)
2019(13855)
2018(13227)
2017(23929)
2016(13495)
2015(15334)
2014(15429)
2013(15328)
2012(14477)
2011(13029)
2010(13128)
2009(12371)
2008(12498)
2007(11042)
2006(9401)
2005(8615)
作者
(39513)
(33205)
(33024)
(31916)
(21062)
(15897)
(15428)
(13050)
(12395)
(11732)
(11244)
(11227)
(10538)
(10440)
(10409)
(10395)
(10339)
(9802)
(9747)
(9634)
(8297)
(8205)
(8022)
(7630)
(7604)
(7535)
(7339)
(7338)
(6720)
(6629)
学科
(58203)
经济(58159)
管理(35459)
(34006)
方法(29403)
数学(26611)
数学方法(26375)
(26110)
企业(26110)
中国(18166)
(16041)
贸易(16034)
(15811)
(15718)
(15367)
(12197)
业经(11430)
地方(11125)
(10681)
农业(10547)
(9741)
(9555)
财务(9535)
财务管理(9506)
(9048)
银行(9025)
企业财务(8965)
(8940)
金融(8938)
(8594)
机构
大学(196326)
学院(192165)
(83099)
经济(81449)
管理(72568)
研究(69089)
理学(62404)
理学院(61652)
管理学(60468)
管理学院(60103)
中国(52644)
(42066)
科学(41789)
(37580)
(35896)
(34712)
中心(32648)
研究所(32546)
财经(30061)
业大(29302)
(28957)
农业(27543)
(27297)
经济学(26852)
北京(26713)
(25977)
师范(25719)
(24747)
经济学院(24574)
(22649)
基金
项目(128483)
科学(100247)
基金(93361)
研究(93028)
(81911)
国家(81279)
科学基金(68371)
社会(58792)
社会科(55826)
社会科学(55808)
(48749)
基金项目(48746)
自然(43644)
教育(42983)
自然科(42596)
自然科学(42583)
(42229)
自然科学基金(41809)
资助(39046)
编号(38115)
成果(31492)
重点(29544)
(29309)
(27886)
(25806)
课题(25694)
科研(25396)
国家社会(25015)
教育部(24927)
创新(24241)
期刊
(85187)
经济(85187)
研究(58144)
中国(38786)
学报(31788)
(30115)
(29785)
科学(28204)
大学(23464)
管理(23381)
学学(21692)
教育(20339)
农业(20140)
(16744)
金融(16744)
技术(16635)
经济研究(14715)
财经(14622)
业经(13093)
(12576)
(12383)
问题(11968)
(11802)
统计(11589)
图书(11433)
技术经济(10314)
国际(10199)
理论(9996)
(9728)
(9428)
共检索到290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戈艳霞  
文章采用年龄移算方法进行队列对比对2010年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的漏报或者重报进行了评估,发现:在0~9岁人口按1990年普查漏报率为底线的情况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合计误差率为1.30%。采用布拉斯逻辑特生命表系统对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做出测度,2010年低龄人口的死亡漏报非常严重,漏报率超过60%,男性婴幼儿漏报更为严重;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平均在5%以上,不分年龄达到20%。出生漏报和育龄妇女重报带来生育水平的失真,经过漏报回填,2010年生育水平应该在1.52以上。由此显示,在运用2010年普查数据时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红艳  徐岚  李睿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是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中心,吸引核心区逐渐由珠三角向北移动;从两次普查间人口流动分布的变化趋势看,绝大部分地级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有所增加,人口流动规模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不变,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则渐趋分散;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其分布较为集中,且大部分地级市仍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强度与人口流动规模相比,受城市等级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均匀,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地区)城市人口流动规模较小而流动强度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婉清  
本文介绍了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调查目的、内容、具体组织实施方法等,其科学的调查设计方法、规范的操作流程、先进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及丰富的公开信息资源,为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提供了参考,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国及各地的人口变化情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82年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人口在10亿以上,普查的内容共有19个项目。经过手工计算的主要数字,已于1982年10月27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全部普查资料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1984年年底可以处理完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海桂  
201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段数据存在多处矛盾,如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75532610人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68978374人还要多(考虑死亡因素,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应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少)。这些矛盾告诉我们应该是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有水分的。文章试图通过前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联系,利用死亡剔除法来修正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史龙梅   贾银平  
无论是使用完全基于行政记录获取人口统计信息的“完全模式”,还是综合使用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等数据源的“组合模式”,人口普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落脚于提高人口统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需要一个分析、监测、评估数据的质量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对“完全模式”“组合模式”两种人口普查模式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估,以期为我国“行政记录”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史龙梅   贾银平  
无论是使用完全基于行政记录获取人口统计信息的“完全模式”,还是综合使用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等数据源的“组合模式”,人口普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落脚于提高人口统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需要一个分析、监测、评估数据的质量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对“完全模式”“组合模式”两种人口普查模式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估,以期为我国“行政记录”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培培  金勇进  
文章根据官方公布的历次中国人口普查方案和相关数据质量抽查实施办法,分别从普查摸底阶段、普查登记汇总编码阶段和普查事后质量抽查阶段分析现有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系统估计量在我国普查实践中的科学应用、汇总数据时要综合运用评估方法和在普查数据质量抽查中采用系统完善的抽样设计等改进措施,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方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松  张凌云  刘洋  綦群高  
文章利用Arcgis10.0软件,运用Moran's 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上分析新疆主要民族分布格局关联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主要民族的Moran's I指数大于0,表明主要民族人口分布存在聚集和分散现象。以天山为界,维、汉民族入口在南北疆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北疆地区汉族人口集聚度较高,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聚居度较高。1982~2010年,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而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多民族地区以民族间空间交流为基础,通过实施文化、经济和空间融合性规划设计,有利于引导区域间的民族融合;同时,开展区域性"社会规划",优化布局区域性的教育、医疗、交通、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为有序实现民族空间的融合提供保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崔红艳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 ,2 0 0 0年 1 1月 1日零时 ,大陆 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 1 2 65 83万人 ,漏报率为 1 81 %。意味着普查直接登记人口只有 1 2 43 3 7万人 ,比公布人数少 2 2 46万人。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普查直接登记的 1 2 43 3 7万人进行了评估 ,指出普查登记人口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漏报人口超过 2 0 0 0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崔红艳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了2000年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124261万人,以及详细的各种结构数据,为深入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提供了方便。本文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其他有关统计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总人口,生育,死亡以及长表代表性几个方面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客观地评价了普查数据的质量,也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段成荣,梁宏,刘岚,丁志宏,明艳,伍小兰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漏报率比以往普查有显著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8个省18位普查机构工作人员、11位普查员和23位群众的走访调查,探讨了影响2000年人口普查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