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3)
2023(7306)
2022(6232)
2021(5887)
2020(4868)
2019(11326)
2018(10348)
2017(18025)
2016(10290)
2015(11277)
2014(10878)
2013(10866)
2012(10263)
2011(9425)
2010(9227)
2009(8522)
2008(8454)
2007(6797)
2006(6017)
2005(5277)
作者
(33384)
(28236)
(28123)
(26411)
(18307)
(13861)
(12578)
(11105)
(10930)
(9967)
(9959)
(9701)
(9366)
(8894)
(8829)
(8798)
(8594)
(8392)
(8242)
(8167)
(7295)
(6963)
(6856)
(6557)
(6481)
(6326)
(6278)
(6098)
(5753)
(5701)
学科
(39230)
经济(39184)
管理(25566)
(25133)
(18981)
企业(18981)
方法(17531)
数学(15649)
数学方法(15456)
(12687)
(11793)
中国(11127)
(9831)
(9386)
贸易(9385)
(9086)
业经(8401)
地方(8276)
农业(8184)
环境(6718)
(6498)
(6196)
金融(6193)
技术(6031)
(5785)
(5755)
财务(5750)
财务管理(5739)
银行(5728)
(5553)
机构
大学(148890)
学院(146575)
研究(59243)
(56651)
经济(55710)
管理(51906)
理学(45793)
理学院(45076)
管理学(44030)
管理学院(43758)
中国(42511)
科学(41695)
(38277)
(32723)
(31711)
农业(30777)
研究所(30773)
业大(29426)
中心(25947)
(24130)
(21863)
(21406)
(20320)
(20145)
农业大学(19896)
师范(19721)
财经(19633)
北京(19401)
科学院(19072)
(18565)
基金
项目(109289)
科学(84548)
基金(80584)
(75717)
国家(75123)
研究(69074)
科学基金(61576)
社会(44020)
自然(43881)
基金项目(43386)
自然科(42866)
自然科学(42846)
自然科学基金(42094)
(42030)
社会科(41616)
社会科学(41602)
(37645)
资助(32050)
教育(31000)
重点(26067)
编号(24721)
计划(24336)
(23480)
(23385)
(22759)
科研(22367)
科技(22084)
创新(21490)
(20012)
大学(18964)
期刊
(57539)
经济(57539)
研究(39528)
学报(37086)
(32951)
科学(30893)
中国(28672)
大学(25535)
学学(24477)
农业(22363)
(17398)
管理(16888)
(12840)
教育(11859)
(11542)
金融(11542)
业大(10674)
经济研究(10364)
(9792)
技术(9375)
财经(9229)
业经(9102)
资源(8929)
农业大学(8927)
科技(8291)
(7854)
(7681)
问题(7650)
国际(7556)
林业(7501)
共检索到214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孝民  申瑞婷  李少文  杨艳艳  王秀霞  李凡  
根据2010─2019年夏季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聚类分析等,运用冗余分析分析影响蟹类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夏季共捕获蟹类16种,蟹类种数年间波动较大,减少趋势明显, 2011年种类数最多,为14种,2017年最少,为7种,优势种每年2~4种。生物量和尾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在2014─2015年明显下降。10年间蟹类群落共分为4组,组A为2010年,组B为2011年、2014年和2015年,组C为2012年、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组D为2016年和2017年。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SIMPER分析表明,各组特征种为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隆线强蟹(Eucratecrenata)等,分歧种主要为日本关公蟹(Dorippejaponica)、日本蟳、绒毛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和隆线强蟹等。冗余分析表明,对蟹类群落年际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底层叶绿素、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厄尔尼诺指数。本研究通过对蟹类群落年间动态变化的调查,旨在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凡  吕振波  魏振华  王田田  徐炳庆  王忠全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种类数接近。弓子网渔获物质量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鱼类、头足类、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由少数优势种类的季节分布差异引起。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全年优势种为玉蟹科、寄居蟹、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尧尧  李忠义  吴强  王俊  
根据2009–2013年每年8月在莱州湾水域进行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100种资源种类,其中鱼类56种;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3年渔业资源种类数为2012年种类数的84.4%,仅为2009年的60.3%,平均网获质量明显下降。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各生态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67?3.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由丽萍  赵玉庭  孙珊  苏博  马元庆  王立明  齐延民  李佳蕙  董晓晓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_4~(3-)-P)和硅酸盐(SiO_3~(2-)-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_4~(3-)-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_3~(2-)-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_4~(3-)-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_3~(2-)-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丛旭日  李凡  吕振波  高彦洁  任中华  陈建强  
根据2010~2012年渤海莱州湾海域(36°50'~38°40'N、118°40'~120°03'E)8个航次的蟹类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蟹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生物量、平均渔获尾数、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发现蟹类20种,隶属于12科、18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的经济种类,其余大多数为饵料型蟹类,日本蟳为7个航次的优势种,其它优势种类具有季节性差异。生物量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在2011年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最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波  吴强  金显仕  
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张晓理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过锋  张艳  黄翠玲  
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底层的DIN含量较高,均呈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表层PO43-P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在湾口中部水域有一小范围的高值区,并呈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底层水平基本与表层一致,但其高值区范围较大,等值线较为密集。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DIN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DIN主要来自河流径流的输送;而PO43-P与盐度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莱州湾PO43-P的补充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青杉  吴强  
于2011年5―10月对莱州湾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进行了6个航次的逐月大面调查,研究了春末至秋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主要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33属78种,总丰度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峰值,分别为265×10~4 ind/m~3和111×10~4 ind/m~3。春末夏初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夏中至秋中圆筛藻(Coscinodiscus)、角毛藻(Chaetoceros)、角藻(Tripos)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属逐渐形成优势。夏末至秋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皆呈现上升的趋势。将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逐步优化后的广义可加终模型,对4种鱼类CPUE总偏差的累积解释率达到了76.5%,月份、海表温度、夜光藻丰度、圆筛藻丰度、甲/硅藻比5个预测变量皆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甲/硅藻比的升高对渔业资源密度分布表现出正向的作用。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后的类群结构和丰度水平,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量现状的可持续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渔业种群关键栖息地早期补充和食物网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浮游植物饵料基础变动的角度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义豪  杨秀兰  靳洋  汤宪春  白艳艳  孙珊  陶慧敏  谷伟丽  王国华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涛  单秀娟  金显仕  陈云龙  滕广亮  魏秀锦  
关键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引起群落结构振荡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乃至崩溃,因此,了解生态关键种的长期变化有助于解析整个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本研究基于莱州湾1959年、1982年、1993年、2003年和2015年春季(5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其关键种的长期变化。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2146个,摄食关系范围70296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550.300,种间关联度0.1400.182,符合自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吴强  金显仕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尧尧  李秀启  金显仕  王俊  李忠义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矛尾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强  陈瑞盛  左涛  关丽莎  金显仕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密度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