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3)
2023(8943)
2022(7545)
2021(6857)
2020(5414)
2019(12508)
2018(11455)
2017(19706)
2016(11034)
2015(12128)
2014(11779)
2013(11512)
2012(10417)
2011(9558)
2010(9282)
2009(8460)
2008(8117)
2007(6532)
2006(5789)
2005(4987)
作者
(34248)
(28956)
(28601)
(26962)
(18290)
(14088)
(12875)
(11278)
(11239)
(10255)
(10044)
(9933)
(9325)
(8982)
(8953)
(8921)
(8889)
(8504)
(8474)
(8392)
(7321)
(6946)
(6914)
(6741)
(6588)
(6487)
(6298)
(6232)
(5820)
(5803)
学科
(47173)
经济(47126)
(26838)
管理(25825)
(18664)
方法(18553)
(18516)
企业(18516)
数学(17053)
数学方法(16934)
中国(15973)
农业(13400)
地方(13369)
业经(12064)
(10905)
(10873)
(9431)
贸易(9427)
(9129)
(8980)
环境(7678)
发展(7451)
(7353)
人口(6857)
(6794)
技术(6307)
(6037)
金融(6036)
农业经济(6001)
地方经济(5922)
机构
学院(154660)
大学(154602)
(63528)
经济(62485)
研究(60616)
管理(56278)
理学(49884)
理学院(49178)
管理学(48162)
管理学院(47896)
中国(43006)
科学(40399)
(38493)
(32847)
(32032)
农业(30453)
业大(30236)
研究所(29873)
(28072)
中心(27130)
(25776)
(21705)
(21578)
师范(21207)
财经(20925)
农业大学(20350)
(20038)
经济学(19494)
科学院(19268)
(19248)
基金
项目(116859)
科学(91918)
基金(86360)
(79304)
国家(78635)
研究(77332)
科学基金(66048)
社会(52142)
社会科(49396)
社会科学(49383)
(47081)
基金项目(46716)
自然(44534)
自然科(43505)
自然科学(43490)
自然科学基金(42731)
(39564)
教育(34143)
资助(33177)
编号(28358)
重点(27455)
(26137)
(24850)
(24369)
计划(23852)
科研(23075)
创新(22899)
国家社会(22380)
科技(21198)
成果(20787)
期刊
(67346)
经济(67346)
研究(42911)
(35969)
学报(34612)
中国(32017)
科学(30300)
大学(24937)
农业(24806)
学学(23979)
(17926)
管理(17739)
业经(12818)
(12662)
教育(11867)
经济研究(11527)
(11436)
金融(11436)
业大(10339)
技术(10091)
资源(10015)
(9892)
财经(9653)
农业大学(8908)
问题(8885)
(8296)
科技(8234)
(7486)
商业(7408)
国际(6811)
共检索到225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爽爽   周婧   许琪琪   林李月   邓颖慧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和乡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带来更加多元的人口分布格局。但目前仍鲜有研究同时涉及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空间分析人口分布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演变规律及机制。因此,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论文探索了2010—2020年江苏省城、镇和乡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城—镇—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10—2020年,江苏省仍保持着“南密北疏”的梯度格局,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在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类型空间的变化已部分跳出这一格局。(2)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在三类地域空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该比重在城区普遍增长,在镇的增幅明显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而在乡村有所增长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3)对城—镇—乡人口构成的综合探查发现,尽管常住人口在城—镇—乡共同增长的趋势不明显,但超过半数县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呈现城—镇—乡共同增长特征;苏中和苏北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指数的增幅甚至超过苏南。(4)政府公共投入和地区工业发展显著正向影响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该影响在发达地区和工业基础优势区有更强效应,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仅在苏南有正向作用。基于人口在城—镇—乡三类地域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陈丹阳  张涛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的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且梯度差异不断扩大;地市尺度上,武汉市始终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神农架、恩施、十堰、宜昌始终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县级尺度上,人口两极分化明显;省域尺度上,人口密度高值区长期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以东,并不断向东迁移;(2)湖北省人口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是奠定湖北人口分布格局的决定因子;社会经济发展对湖北人口分布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再塑造;区域发展战略对湖北人口分布的变迁起着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璐玮  王苏鹏  陈杨  夏四友  
通过分析新人口迁移趋势下,江苏省省内人口由大城市回迁小城市的现象,以探究小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江苏省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存在微弱的极化效应,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概率极低;2010—2016年间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倾向逐渐显现;2001—2016年间江苏省城市间交通距离拟合曲线呈"抛物线",2003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成为小城市集聚人口能力的重要加速因子;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的人员是江苏省"新迁移现象"的主要人群,且男性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行业占优势;初中、高中学历人口是"新迁移力"迁移主体,但就个体而言,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敏感度更强,对新迁移力影响更大,高等教育水平将成为新迁移力后期发育的重要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淇蔚  李咏华  
以杭州市为例,利用多源数据基于ArcGIS、RS采用圈层分析及空间统计方法获取2000—2010年人口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格局的空间特征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核心—边缘"的递减特征及"圈层—分异"的结构特征;2人口分布格局的动态特征表现"峰值下降—中心偏移"的满溢特征、"内城渗漏—外延增长"的交互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人口分布格局同建设用地增长作空间叠置,并从增量耦合、空间对应、要素关联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人口要素同土地城镇化在不同空间层面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杭州市人口分布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臧新  李菡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2002-2007年农业外国直接投资区位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上一年农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农业总产值、城市在岗职工工资、农民纯收入、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城市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上海市的辐射距离以及城市是否沿江沿海对农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非常重要,而人均地区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员数目、教育、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水资源总量等对外国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都不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47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2)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3)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兰  姜卫兵  宋居宇  魏家星  
通过研究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江苏省"12311"特色培育计划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287处为研究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爬取研究点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可划分为主题创意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休闲观光类、科普教育类5个主类;各类农园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2)主题创意农园全省整体空间分布类型是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密度整体呈中南部分布密集、北部组团化聚集格局。(3)影响全省主题创意农园空间分布差异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基础、生活水平以及交通条件,核心因子是自然条件里的距长江距离。同时给予以下建议:均衡区域发展,优化"一带两核心"空间格局;依据区域地方特色,构建主题特色片区;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超  焦华富  耿慧  
利用2000年和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区县层面的数据,对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总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市级区划单元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合肥市市区成为总流动人口集聚的高地。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在合肥市市区及其周边区县和皖江以南城市带地区存在集聚化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真正的集聚区还未形成;而省外流动人口则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均位于靠近江浙的安徽省域东部省际边缘区。就地域类型分布格局而言,2000—2010年安徽省省内流入型活跃区和平衡型活跃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平衡型活跃区变化最为明显,出现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域东南部区域的趋势。影响安徽省人口流动的因素在不同行政等级单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未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流动人口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其霆  苗建军  
文章应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江苏城市规模分布各项参数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苏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从1990~2002年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位序—规模法则能够很好地描述江苏城市规模分布规律;(2)城市体系发育较为健全,均衡度不断增强;(3)江苏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规律性明显,随着时间推移,城市规模分布呈现近似平行状态;(4)江苏城市分布的区域性差距明显。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徐伟  罗雪燕  
基于江苏省2007—201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运用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影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的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认为:第1年度的人均住院率、医疗费用补偿比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第2年度的筹资标准有显著性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卢晓旭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城镇间两两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改善明显;城镇间可达性结构由"纺缍型"向"倒金定塔型"转变;城镇间可达性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镇间联系更加紧密;城镇间可达性改善并不均衡;交通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城镇可达性和区位优势的改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格网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江苏省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的城镇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可达性改善明显,整体可达性平均改善高达42.8%。江苏省三大区域可达性改善差异较大,苏南可达性改善最为明显,苏北次之,苏中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落后于苏南和苏北。总体上,全省区域平均可达性逐步走向均衡,全省交通结构也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分析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和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可得出结论,即交通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思言  杨传国  庞华  胡潇方  贾青  
利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人口数据,借助GIS软件及其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分析珠江流域最新的人口分布特征,并定量统计不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人口密度与多年平均降雨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人口多分布在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500mm的地区;而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是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广雄  曹蕾  丁金宏  严士清  
基于传统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两种口径,结合相关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①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分布的集中性趋于减弱而均衡程度则趋于增强;②城市GNI指数的区域差异明显,苏南>苏北>苏中;③统计口径影响很大,相比而言,五普口径较传统口径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动呈明显的相关性,但政治结构因素(行政区划调整和统计口径)是引起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根本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