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77)
- 2023(6914)
- 2022(5980)
- 2021(6024)
- 2020(4849)
- 2019(11154)
- 2018(10761)
- 2017(19679)
- 2016(11304)
- 2015(13064)
- 2014(13318)
- 2013(12863)
- 2012(12649)
- 2011(11522)
- 2010(12179)
- 2009(11918)
- 2008(12176)
- 2007(11060)
- 2006(10450)
- 2005(10059)
- 学科
- 济(41185)
- 经济(41117)
- 管理(34271)
- 业(30952)
- 企(25202)
- 企业(25202)
- 中国(15468)
- 农(15312)
- 财(14117)
- 方法(13114)
- 制(12518)
- 数学(10656)
- 策(10395)
- 数学方法(10250)
- 学(10127)
- 银(9742)
- 业经(9738)
- 银行(9734)
- 贸(9593)
- 贸易(9583)
- 农业(9411)
- 地方(9392)
- 易(9334)
- 行(9311)
- 融(8315)
- 金融(8315)
- 税(8271)
- 理论(8163)
- 教育(7924)
- 税收(7796)
- 机构
- 大学(160334)
- 学院(159854)
- 济(64049)
- 经济(62260)
- 研究(60417)
- 管理(56898)
- 中国(50742)
- 理学(46032)
- 理学院(45469)
- 管理学(44446)
- 管理学院(44115)
- 财(35942)
- 京(35718)
- 科学(34616)
- 所(31469)
- 中心(29262)
- 江(29065)
- 研究所(27322)
- 农(26236)
- 财经(25441)
- 范(23955)
- 北京(23850)
- 师范(23770)
- 州(22999)
- 经(22778)
- 院(21504)
- 省(20849)
- 农业(19945)
- 业大(19852)
- 师范大学(18776)
- 基金
- 项目(89551)
- 研究(70291)
- 科学(69664)
- 基金(62587)
- 家(53247)
- 国家(52662)
- 科学基金(44321)
- 社会(42156)
- 社会科(39656)
- 社会科学(39647)
- 省(34387)
- 教育(33292)
- 编号(30621)
- 基金项目(30553)
- 划(29467)
- 成果(28941)
- 资助(27347)
- 自然(27133)
- 自然科(26481)
- 自然科学(26476)
- 自然科学基金(25975)
- 课题(22378)
- 重点(20510)
- 部(20025)
- 性(19403)
- 发(19302)
- 年(19045)
- 项目编号(18583)
- 创(17462)
- 教育部(17204)
共检索到288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桂华
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意项。在语文高考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由论说类文本的阅读理解来承担。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说类文本的阅读理解题,就是考量思维能力的工具。它要求该部分试题要有足够的指向逻辑思维测试的容量,另一方面,要求论说类文本自身的逻辑应该经得起检验。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中,仍然能从一些论说类文本中发现逻辑问题。对命题者来说,一方面可争取减少这样的漏洞,但也可以适当利用选文本身的逻辑问题,命制一些专门指向思维能力的测试题,这样做不仅能改善高考语文选文的质量,还为试卷命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语文高考 论说类文本 逻辑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秉林 王新凤
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迁体现在:选拔标准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重视全面发展;考试科目从零散、分科走向融合,强调能力立意;考试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注重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从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公平,实施阳光工程;招生计划从质量优先走向综合考量,实施政策补偿。高考改革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呈现出注重科学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公平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宏观环境的变化,各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与分化的利益诉求,对高考招生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提出的变革需求,成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价值取向 政策文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海峰 朱佐想 朱沛沛
选择“大量小质”的混合研究设计,探究高考科目从“3+文综/理综”到“3+3”再到“3+1+2”,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公平公正”“促进科学选才”“促进高中与大学衔接沟通”四个维度上所体现的政策变化逻辑。研究发现:第一,从“3+文综/理综”到“3+3”,再到“3+1+2”自主选科的变革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沟通能力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仍有限;第二,“3+1+2”相比“3+3”对家庭经济投入与父母精力投入的要求更低,相比“3+文综/理综”能更好地维护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平等权利;第三,“3+3”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一考定终身”与选拔偏科学生,其次为“3+1+2”,最后为“3+文综/理综”;第四,从“3+文综/理综”文理分科到“3+3”“3+1+2”自主选科的变革有助于学生实现职业规划,从“3+3”到“3+1+2”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自由度以及降低了学生对录取结果的满意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禹薇 胡中锋
考试公平还是区域公平是高考招生政策公平性论争的关键。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考试公平的适用前提是教育公平,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区域公平要求高考招生对西部进行倾斜,是机会均等原则的本来要求,也是补偿原则的现实体现。空间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事实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是实施高考差别招生政策的根本原因。尽管高考扩招显著提高了所有省份的入学率,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不过,高考招生区域差异政策也取得了实质成效,在精英大学入学率方面,东中西部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该政策在保证区域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秀人才选拔的目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和生
法治是维护高考制度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法治是高考走向多元主体共治的根本手段和必然途径。高考改革应将法治贯穿于改革设计、实施的全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禹薇 胡中锋
传统的高考分数组合方式均存在一定局限,需要进一步改进。为此,本文在分析了目前高考科目计分组合方法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目组合计分标准。这一瞄准计分标准提出的目标构建了加权求和计分模式,它通过标准化处理与加权求和相结合的做法解决了原始分相加与标准分处理的考生群体适应性等难题。通过对加权求和计分模式的逻辑分析,提出运用该模式应满足的基本假设和相关条件。在具体操作时,强调各选择科目的权重以及科目之间相关系数计算的必要性,并通过加权平均再标准化计算。结果表明,加权求和计分模式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且易操作的一种科目计分组合方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双 檀祝平 朱葛俊
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已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受到广泛认可。但还存在招生办法区域化、竞争力度不足化、技能测试复杂化的现实困境,对职教高考考试制度的构建带来挑战。基于区块链技术,重建考试组织架构,由“地域分散型”到“一心多元式”;重塑文化考试组织形式,由“组织复杂化”到“全过程控制”;重构职业技能考查模式,由“局限性考查”到“全方位展示”,使区块链技术赋能于职教高考考试制度,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六次转换,转换中创造出的新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核心使命是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内生动力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主体任务是协调两种高等教育理想的内在张力,基本样态是高等教育国家话语占主导地位。为更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需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我国大学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效能;需以中国为中心重写高等教育的现代叙事,更加强化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性特征。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高等教育 话语体系 现代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宇川 丁延庆 许锐
高校的更名行为缘于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对优质生源的竞争,然而更名并非没有代价,因此有必要检验、评估更名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用。以河南省2015—2022年的高考录取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更名的平均政策效应表现为显著提升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但生源质量提升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且无法持续稳定存在。与生源省份信息联系越是紧密,该省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效果越小。此外,不同类型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差异较大。除独立学院更名外,其他类型的更名非但没有提升高校的生源质量,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鹏 石伟平
高考改革是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关键。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考改革在现实问题、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驱动下,致力于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开放和更加突出实践的类型特色职教高考制度,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与招录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但职业教育高考改革也受到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类型独立与横向融通、灵活多样与高效易行、深度变革与成本控制等多重矛盾的交互影响。因此,职业教育高考改革亟需强化政府责任,建构国家统筹的改革治理机制;探索分散试点,贯彻渐进推动的改革实践思路;坚持创新驱动,采取重点突破的改革任务攻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静宇 郭学恒 巫阳朔 赵轩
高考改革推出了系列举措,考试招生制度、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引发了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教考衔接问题、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功能定位问题、命题新理念的落地问题、评分质量提升的问题逐渐显露。只有解决、缓解或者限制上述问题的负面影响,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教育公平 教考衔接 合格性考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昉 王晓博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各阶段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扶贫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反贫困思想 演进道路 文本对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京春 綦晓光
行为公共政策尚处于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其应用特别值得中国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治理的重视和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行为经济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述评。基于理论逻辑所揭示的从"经济人"到"人类"的假设条件变化,在对公共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行为经济为其带来的改变,并对行为政策与传统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在提出行为政策的五点特征及其对财政治理的启示后,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行为政策在全球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在最后为中国当下财政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海峰
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
高考 招生 恢复高考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尹桂增
<正>2023年云南省高考历史学科采用了新课标卷。新课标卷历史试题保持了以往全国卷的风格,又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加强对新教材的考查,为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呈现的命题特点对新高考视域下的历史备考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