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1)
2023(6487)
2022(5960)
2021(5687)
2020(4996)
2019(12543)
2018(12025)
2017(23160)
2016(12852)
2015(14998)
2014(15271)
2013(15464)
2012(14598)
2011(13131)
2010(13313)
2009(12749)
2008(13224)
2007(11669)
2006(9864)
2005(9095)
作者
(37783)
(31891)
(31759)
(30381)
(20205)
(15303)
(14686)
(12487)
(11891)
(11326)
(10752)
(10690)
(10209)
(10151)
(9985)
(9962)
(9845)
(9344)
(9262)
(9243)
(7952)
(7860)
(7851)
(7271)
(7228)
(7220)
(7180)
(7121)
(6391)
(6376)
学科
(57274)
经济(57211)
(42525)
管理(41394)
(36270)
企业(36270)
方法(31073)
数学(28019)
数学方法(27822)
(21384)
(15765)
财务(15747)
财务管理(15710)
企业财务(15108)
(14379)
中国(13700)
(11418)
(11131)
(10522)
贸易(10519)
业经(10329)
(10221)
农业(9551)
地方(9485)
(8757)
银行(8735)
(8607)
(8533)
金融(8531)
(8121)
机构
大学(190409)
学院(188032)
(81241)
经济(79635)
管理(74142)
理学(63580)
理学院(62898)
研究(62608)
管理学(61915)
管理学院(61546)
中国(50178)
(40340)
(39994)
科学(37413)
(32909)
(32545)
财经(31588)
中心(29262)
研究所(29212)
(28687)
业大(28171)
(28074)
农业(25957)
北京(25513)
经济学(25042)
财经大学(23537)
经济学院(22782)
(22674)
师范(22449)
(21977)
基金
项目(119582)
科学(93412)
基金(87706)
研究(85449)
(76176)
国家(75554)
科学基金(64431)
社会(53870)
社会科(51098)
社会科学(51079)
基金项目(46877)
(45647)
自然(42548)
自然科(41458)
自然科学(41445)
自然科学基金(40762)
教育(39687)
(38847)
资助(36999)
编号(34667)
成果(28594)
(27820)
重点(27087)
(24799)
(24267)
教育部(23889)
科研(23854)
课题(23042)
人文(23020)
大学(22831)
期刊
(86463)
经济(86463)
研究(55588)
(36259)
中国(35302)
学报(30258)
(28466)
科学(26733)
管理(25416)
大学(22530)
学学(21262)
(19360)
金融(19360)
农业(18772)
财经(16354)
技术(15761)
教育(15316)
经济研究(14179)
(13886)
业经(13041)
问题(11745)
财会(11432)
(11213)
(10858)
技术经济(10506)
会计(10432)
理论(9785)
国际(9630)
统计(9586)
(9467)
共检索到284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小军  
受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业绩受到重大影响,总体上体现增收不增利的特征,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吞噬了上市公司利润。其中存货减值170亿元、坏账7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25亿元,以上三项减值合计274亿元,占当年计提减值总额的75%,成为影响2008年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危机影响的项目。2008年深市公司实现净利润740.66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44.59亿元,占净利润的19.52%,较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减少19%,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较2007年上升4.54%,整体体现上升趋势。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嵘  
随着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逐步规范化,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整体上对净利润的影响逐渐减弱,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宇晟  
一、前言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根据进一步的规定,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则可被视为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而根据我国证劵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者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首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表明公司继续亏损,该上市公司将会被进行暂停上市处理,并最终可能会被进行退市处理。为了保住自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海平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ST公司为避免被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是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近年来,虽然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本文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分析了ST公司利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多种手段,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燕  
本文从证监会2001年颁发并于2004年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披露规则管制入手,以2003~2006年间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制规则约束下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行为的特征。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证监会的增加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但是,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利用扩展的2001~2007年样本进一步探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的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管制规则...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邓妮媚  
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应体现在,公司净利润中若包含较大比重的性质特殊、持续性较低的非经常性损益,会对报表使用者评价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造成干扰甚至误导。本文总结了2015年深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在执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及披露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和争议,包括部分公司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解除暂停上市或退市风险警示、控股股东参与资产处置交易的作价是否公允、部分公司多年持续依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盈利、以及对部分成本或损失是否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的争议较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华  
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均于2012年取消了"扣非后净利润为正"的摘星利润指标,此举被社会舆论认为是监管机构为大量劣质实体通过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现摘星保壳提供了条件。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对沪深A股市场2014—2017年摘星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分析发现,*ST上市实体运用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现摘星后其主营业能力、盈利能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就证券市场有效退出机制的形成与*ST指标体系的完善提出几条保障措施。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铁群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本质上不经常发生或不正常的交易或事项。近年来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会计报表 ,其操纵报表手段有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等 ,以达到其“配股”、“扭亏”等方面的目的。尽管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利用债务重组损益等进行报表操纵行为有了一定的压制 ,但故意错用会计政策及手段上“推陈出新”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需防备的新问题。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樊行健  郑珺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2008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然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损益这个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各执己见。各国的准则制定基本采纳损益满计观,但具体发布的准则、公告存在着差异。本文基于对理论的分析和准则的比较,认为在我国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监管采取"突击式"增减列举项目的方式下,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必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司自身特点,对非经常性损益展开动态评价和嵌入性分析,合理评价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丁唯佳  
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S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一)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本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选取2009年上证A股*ST公司共66家。收集了这66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等指标的数据,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中可以看出,这66家*ST的净利润总额为-6309741817元,是负值。2009年度沪市*ST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例为-28.86%,也为负值,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正。而且在这66家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没有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其余65家公司全部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占98.48%,说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对上市公司财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董育军  丁白杨  刘玉丹  
本文选择在沪深股市上市的82家汽车行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手工查找其在2012年的年报中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具体项目、频次、金额、所占比例;然后,从非经常性损益总体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现状。研究结论发现"政府补助"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这两个项目对净利润的贡献率最大,相当多的ST公司和微利公司通过政府补助来调节利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赛迪  蒋芳  张涵卿  李新玲  
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4-2016年的年报数据,本文主要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构成及其对净利润的贡献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两个视角,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是最常见的项目,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丧失控制权后剩余股权利得则是对单个公司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绝大多数公司整体确认非经常性利得而非损失;不同实际控制人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报不同;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与其所处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整体盈利水平有关,其面临的风险越大盈利水平越低,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越大。针对创业板公司总体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总体影响较大,更为甚者,确认非经常性损益成为不少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爱平  杨有红  黄家英  
近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利器。如何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会计核算与披露, 约束上市公司的此类行为,完善资本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的功能,已引起我国会计界和监管机构的关注。本文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合理界定,分析了该类信息的披露方式,提出了应由目前的表外披露改为在利润表内或专设附表单独披露、并将信息披露与监管政策相结合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静  孙海凤  
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本文采用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程度和手段,认为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摘帽"公司更注重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益来实现扭亏,而未受非经常性损益限制的"摘星"和恢复上市公司则更多地通过做多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增加净利润来扭亏,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仍然是它们做多非经常性收益、实现扭亏的重要手段。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肖飞  
文章以2002~2005年上市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为研究对象,对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检验其信息噪音。在借鉴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对模型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的模型拟合优度R2显著提高;进一步的检验假设表明:非经常性收益与股价、投资回报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信息噪音不明显,而非经常性损失存在明显的信息噪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