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70)
2023(3005)
2022(2704)
2021(2686)
2020(2251)
2019(5450)
2018(5174)
2017(8411)
2016(4759)
2015(5548)
2014(5457)
2013(5571)
2012(5541)
2011(5082)
2010(4964)
2009(4635)
2008(4691)
2007(3506)
2006(3140)
2005(2883)
作者
(14906)
(12691)
(12394)
(12177)
(8065)
(6226)
(5520)
(5029)
(4977)
(4578)
(4549)
(4416)
(4203)
(4049)
(4042)
(3904)
(3801)
(3645)
(3612)
(3592)
(3258)
(3226)
(3179)
(3000)
(2918)
(2886)
(2805)
(2746)
(2690)
(2528)
学科
(19795)
经济(19784)
(9284)
地方(8509)
管理(8443)
(8281)
方法(6732)
(6323)
数学(6173)
数学方法(6114)
中国(5969)
农业(5725)
(5485)
企业(5485)
(4064)
业经(4011)
地方经济(3728)
环境(3402)
(3278)
(3150)
(3101)
贸易(3098)
税收(3066)
(3012)
土地(2971)
(2951)
(2879)
(2737)
金融(2737)
资源(2572)
机构
学院(63531)
大学(63107)
研究(28866)
(24902)
经济(24288)
管理(22240)
中国(21925)
科学(19802)
理学(18783)
理学院(18443)
管理学(18000)
管理学院(17890)
(16722)
(15686)
研究所(14515)
中心(13881)
(13814)
农业(13144)
业大(12480)
(12465)
(11604)
(11222)
(10759)
师范(10653)
(10571)
科学院(9220)
师范大学(8862)
农业大学(8434)
(8336)
北京(8264)
基金
项目(46403)
科学(36419)
基金(32928)
研究(31891)
(29884)
国家(29623)
科学基金(24653)
(21582)
社会(19197)
基金项目(18266)
社会科(18011)
社会科学(18004)
自然(17233)
自然科(16756)
自然科学(16751)
(16461)
自然科学基金(16430)
教育(13992)
编号(12788)
资助(12721)
重点(11457)
(11055)
成果(10044)
计划(9942)
(9679)
课题(9542)
科技(9392)
(9169)
科研(9087)
创新(8681)
期刊
(30188)
经济(30188)
研究(20340)
中国(17511)
(14953)
学报(13696)
科学(12593)
农业(10365)
大学(9947)
学学(9338)
(7866)
教育(7379)
管理(6802)
资源(6779)
(5947)
(5599)
金融(5599)
技术(5092)
业经(4831)
经济研究(4302)
(3965)
林业(3955)
业大(3856)
(3589)
科技(3579)
问题(3555)
国际(3450)
财经(3390)
(3352)
图书(3186)
共检索到108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杨  杨宏青  
利用湖北省32个气象酸雨监测站在2008年初雨雪过程中的306次有效降水样品检测资料及相关气象环境资料,分析了此次雨雪过程的酸雨特征及成因,以期对降雪酸沉降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pH值为3.97,酸雨发生频率为89.2%,强酸雨发生频率达到64.4%,均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32个气象酸雨监测站的降水平均pH值除孝感外均呈酸雨,其中20站酸雨发生频率达到100%。此次雨雪过程酸雨强度大且频发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所致,首先,强盛的西南气流有利于长江以南重酸雨区污染物的迁移,其次,低温导致燃煤用量增加,引起酸性物质排放的增多,而较强的逆温层又使污染物扩散条件变差,此外,雪花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兰  陈正洪  周月华  史瑞琴  万素琴  郭广芬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有必要对灾害期间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对湖北省76个气象站2008年1月12日~2月3日气温、降水(雪)、日照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等要素进行时空间差异分析及历史与同期比较,并选取10个代表站历史上所有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对其过程持续低温日数、最长连续雨雪日数、过程极端低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该省大部为-1~-2℃,比常年同期偏低4~6℃,为各站历史同期最低,其中主要是最高气温异常偏低所致,但极端低温并不低;(2)降雪过程频繁,雨雪量异常偏多;(3)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正洪  史瑞琴  李兰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自1954/1955年冬季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分析评估此次灾害的基本特点及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可为今后抗御类似灾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此次灾害影响范围广,受灾人数多,损失重,第三、四场雪使危害迅速加剧,后续效应强、时间长;②影响行业可分为交通、电网及供电系统、通讯、农业、林业、企业和市政设施、居民生活、湖泊结冰等8大类,并可细分为24小类,涉及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众多方面,足见影响面之广,危害之重;③影响因子以低温、冰冻(道路结冰、电线覆冰)、雪压等为主,另外还有大风、雪雾、湖泊封冻、冰雪融化等;④由于降雪及低温持续时间长、雪量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莉莉  蔡道明  吴宜进  
利用湖北省17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线性趋势、累计距平、滑动平均及Mann-Kendall、复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湖北省暴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存在以鄂东南和鄂东北为两个暴雨高值高频中心、鄂西北为低值低频中心的多中心分布特征,整体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域分布,且大暴雨高频区、特大暴雨多发区和暴雨极大值区均出现在鄂东地区。时间演变趋势上,近50年来湖北省暴雨日数呈弱的增长趋势,暴雨量经历了偏少-偏少-偏多-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过程,异常暴雨年中暴雨日数偏多年较偏少年出现的频率高,全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78年发生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正洪  马德栗  
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光智  黄晓华  黄霞  宋国强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正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媛  刘敏  周博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旱涝灾害比较突出,特别是水患,历来是威胁湖北的一大灾害,因此对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利用1961年以来全省6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气候特征和行政区划将湖北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区域的降水变化事实。结果表明:湖北省平均年降水量鄂西北最少,鄂东南最多,秋季降水量的减少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鄂西北发生站次最多,江汉平原其次,鄂西南和鄂东南最少。该结论为湖北各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预估、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盛西  张强  陈正洪  傅斌  
湖北省60年代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乔盛西1)张强2)陈正洪3)傅斌1)(1)湖北省气候应用所,武汉430074;2)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3)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4)VARIATIONOFAIRTEMPERATUREINHUB...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益同  夏智宏  柳晶辉  黄靖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特大积雪灾害。以湖北省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对这次雪灾进行了动态的监测评估。利用连续多天的卫星遥感资料和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在GIS的支持下,计算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提取积雪分布信息,并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确定了积雪深度的NDSI分层阈值,实现了3层积雪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判识。针对积雪区内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了不同深度的积雪面积。结果表明:湖北省近90%面积被雪覆盖,其中江汉平原、鄂东北和鄂东南等地雪灾最为严重,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在20 cm以上;水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建武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认为按出现时段 ,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 ,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 ,因而具有季节性 ;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 ,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 ,洪涝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 ,因而具有区域性 ;此外 ,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分析了湖北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认为旱涝灾害是在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萍  
结合湖北省各县、市气象部门直接上报武汉中心气象台的气象灾害数据及省民政厅获得的灾害数据,对全省各地区2004~2009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灾害导致人员死亡率为0.328人/次,其中雷击导致死亡人数比例最大,占强对流天气致死总人数的71.4%。全省发生强对流天气灾害跟季节有关,表现为时间上非均匀性,6~8月是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期;而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分布,鄂西巴东-兴山-保康及宜昌、江汉平原西部荆州-荆门、鄂东武汉-黄陂及阳新等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区,其成因与大气的引导气流、气旋式环流、中尺度辐合线及地形等因子有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黎明   柳鑫鹏   台文博   孙强   丁书茂  
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深入认识狂犬病传播规律和制定狂犬病防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湖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湖北省2004-2020年狂犬病发病资料,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湖北省狂犬病流行特征规律.2004-2020年湖北省报告发病1 467例,死亡1 467例,年均发病率0.15(每10万人).湖北省狂犬病报告发病数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后维持较低水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狂犬病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24∶1,职业以农民为主,集中在50~70年龄组.湖北省17个市(州)中,荆州市累计报告狂犬病发病例数最多,为224例(15.27%),其次为宜昌市(11.52%)、孝感市(9.88%)、随州市(9.61%).荆州市等大部分地市(州)报告发病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相同,但宜昌市、随州市等个别市出现略微回升现象.在病例来源调查中发现,伤人动物种类中,犬占97.34%,猫占1.78%,其他占0.88%;Ⅱ级暴露占19.70%、Ⅲ级暴露占80.30%;未规范处置伤口占67.42%,规范处置伤口占32.58%;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者占12.41%;未全程接种87.59%;不完全了解狂犬病知识者占83.50%.基于上述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加强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体系建设和预警监测工作,加强农村地区健康宣教力度,做好犬类免疫工作,进一步巩固狂犬病防治成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萍  谢忠  周金莲  韩琦  
风灾是湖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对高层建筑施工、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失,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利用湖北省1963~2011年的风灾灾情资料,分析了全省各地风灾灾情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的风灾灾情与地理分布相关,全省风灾灾情可分为4个区域带,兴山-保康、宣恩、五峰-宜昌、荆州-公安一带,是风灾灾情出现的最大风险区,其中兴山、长阳两地为最高发频次地区,而鄂西北等地很少出现风灾灾情;其次,这些灾情,季节性较强,93.9%风灾灾情出现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出现风灾灾情较少;从1963~2011的风灾灾情5个10a统计资料来看,风灾灾情出现增加的趋势,两个高峰年相隔约25a...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智君  江燕  
基于2007年、2012年湖北省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分析最初投入结构、产业关联特征及其动态演变,揭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显示:湖北省文化制造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中间投入率大,中间需求率小,具有"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特征;文化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均较小,呈现"低影响力、低感应度"特征。湖北省文化产业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消费性特点,政府应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注重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