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4)
2023(13448)
2022(11466)
2021(11157)
2020(9559)
2019(22429)
2018(22180)
2017(41091)
2016(22332)
2015(25955)
2014(25890)
2013(25433)
2012(23921)
2011(21527)
2010(21268)
2009(19985)
2008(20032)
2007(17572)
2006(14922)
2005(13519)
作者
(64272)
(54205)
(53898)
(51721)
(34500)
(26039)
(24806)
(21342)
(20704)
(19324)
(18441)
(18439)
(17202)
(17053)
(16928)
(16924)
(16504)
(16097)
(15620)
(15612)
(13450)
(13286)
(13046)
(12442)
(12216)
(12148)
(11934)
(11923)
(10998)
(10924)
学科
(94403)
经济(94306)
管理(61028)
(58506)
(47101)
企业(47101)
方法(46521)
数学(41456)
数学方法(40884)
中国(27496)
(25006)
(24091)
(20258)
贸易(20250)
(19771)
(19147)
业经(18694)
(17805)
农业(16184)
地方(15991)
(14962)
财务(14912)
财务管理(14869)
(14688)
银行(14653)
(14295)
金融(14292)
(14155)
企业财务(14067)
(14010)
机构
大学(322660)
学院(318284)
(135964)
经济(133338)
管理(122063)
研究(112073)
理学(105039)
理学院(103843)
管理学(101888)
管理学院(101285)
中国(86894)
(69301)
科学(67750)
(60810)
(56769)
(54677)
中心(52994)
研究所(51738)
财经(48736)
业大(47284)
(46598)
(44505)
北京(43961)
农业(43141)
经济学(42573)
(41773)
师范(41339)
(39831)
经济学院(38402)
(36849)
基金
项目(213688)
科学(167921)
基金(157058)
研究(154045)
(137780)
国家(136686)
科学基金(116481)
社会(98016)
社会科(92930)
社会科学(92903)
基金项目(82224)
(80377)
自然(75555)
自然科(73862)
自然科学(73839)
自然科学基金(72533)
教育(71437)
(69322)
资助(65929)
编号(61709)
成果(50739)
(48778)
重点(48357)
(45233)
(43704)
课题(41920)
科研(41821)
教育部(41764)
国家社会(41668)
创新(41028)
期刊
(143456)
经济(143456)
研究(93399)
中国(63259)
学报(52426)
(48720)
(48244)
科学(47276)
管理(43633)
大学(39643)
学学(36914)
农业(33375)
教育(33314)
(28998)
金融(28998)
技术(28742)
财经(24167)
经济研究(23814)
业经(21290)
(20863)
(19170)
问题(19164)
(18755)
统计(17724)
图书(17702)
国际(16922)
世界(16711)
技术经济(16053)
(15741)
(15136)
共检索到479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贺丹  张许颖  庄亚儿  王志理  杨胜慧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全国生育水平、生育意愿、避孕方法及生育养育服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上升2.7、2.6岁。2006~2011年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0~1.70之间,2012~2016年波动较大,2012和2016年总和生育率是近期的高点。与2006和2011年相比,2016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曲线明显右移。受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影响,2012年以来,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一孩则相反。2011年以来,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96和1.75个。已婚有偶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4.7%。3~5岁幼儿入园率为80.8%,在公立与私立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9%和65.1%。最后,文章在总结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促进按政策生育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婉鑫  杨小军  杨雪燕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服务费用,为育龄女性提供普惠可及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是提升二孩生育意愿的有效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陈杭  李芷琪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庄亚儿  杨胜慧  齐嘉楠  李伯华  王志理  
文章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系统介绍了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的各主要调查环节。调查内容包括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养育服务、影响生育状况的主要因素4部分。采用分层、三阶段、概率比例抽样(PPS)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全面使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CAPI),在问卷设计、人员培训、末端抽样、入户过程、问卷审核等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调查结束后进行事后质量抽查,并将调查数据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资源库中的相关行政记录进行比对,对不一致情况反馈基层督导员进行核查确认。为了克服由抽样框的缺陷所导致的样本结构偏性,本次调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了事后加权。调查获得准确个人信息的方法值得借鉴,今后抽样框仍可能受制人口流动等因素发生偏误,文章给出了改进意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  程晨  吴航  张伟佳  
文章从社会动力的视角建立生育率演化的解释模型,认为影响生育行为的3种基本社会动力是生育意愿力、节育阻隔力和竞争偏好力,它们此消彼长的演替推动了人口发展经历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抑制生育3个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生育行为的第4种动力,伴随计划生育的倡导、推行以及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松弛,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竞争偏好力。文章依据华东地区的2017年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一般生育率、婚后生育率及其孩次模式的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变的纬度地带性。文章按月份进度考察出生数对政策松弛的响应节奏,确认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有效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杜姗姗  陶涛  
随着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文章以迁移的推拉理论为研究框架,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流动人口失业状况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而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2015年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4.9%。除了个人特征以外,与流入地、流出地和流动过程相关的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流动人口的失业风险。因此,要重视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将流动政策与就业政策进行通盘考虑,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岗位,提高他们的行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宗萍  段成荣  杨舸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利用最新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概括和分析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各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庞大、分布高度集中、多属长期流动、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论文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马志越  李嘉瑞  
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北方七省市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孩次递进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终生生育率及生育模式(婚育年龄)变动等多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估,我国特别是北方七省市生育水平确实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并非处于极低水平,应该是处于1.5~1.9之间,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只是波动不稳。同时,单独(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对二孩出生增加有明显作用。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用平均再生育意愿指标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育意愿,利用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真实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水平。根据生育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20~29和30~39岁年龄组的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判断未来生育水平有上升的可能和势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肖唐镖  孔卫拿  
中国农村民主治理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近10年来它有了怎样的变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文章利用2002~2011年三波全国农村调查数据资料来进行分析,将村级民主治理细分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监督和民主自治三个层面,并以村级基本公共品供给绩效来观测民主治理的实际效果。研究表明,以村民代表会议议决的决策实践已渐趋常规化,以民主理财为核心的民主管理组织建构已逐步健全,但村庄"一事一议"的开展力度仍需加强;民主监督的功能发挥取得了较大发展;民主自治仍受到上级政府的干预,但在日常治理的过程中乡村关系日益松散;村级基本公共品供给绩效已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较大压力。影响基层民主治理及其绩效的因素是多元的,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史毅   韩润霖  
基于第七次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文章使用logit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法讨论了托育服务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以市场化托育服务为主体的环境下,接受托育服务不仅未能显著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反而可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灵活的托育服务形式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积极影响,接受非全日制托育服务的女性再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接受全托的女性;第三,托育服务价格均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越高,女性再生育意愿越低;第四,在使用送托模型和近邻匹配法控制样本选择性之后,托育服务对再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明显下降,但主要对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作用显著,对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提高托育服务灵活性、降低托育服务成本、促进供需有效匹配和锚定政策重点人群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稳定和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劳动部就业与培训司就业抽样调查项目组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俊山  
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城市数据,通过住房对老年人迁移愿望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老年人,尽管住房面积小、室内设施较差,但大部分不愿意迁移,居住在子女住房,街道年数越长的老人尤甚。面对部分愿意迁移的老年人,应建造专门的住房类型并精心评估其住房选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明锋  张立龙  熊文靓  
文章从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父母—子女)层次探讨了丧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或分居的形成机制。从传统孝道约束力已经衰弱的前提出发,提出当代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主要受亲子需求、家庭资源和个人偏好影响的假设,并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为研究假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亲子间需求越小、家庭资源越充足、丧偶老年人自主权力越大,独居的可能性越大。随着住房拥有率的提高和自理期的延长,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将继续增长。从年龄维度看,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倒U形轨迹,独居的可能性随年龄而增加,在85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趋于下降,重返子女家庭或入住养老机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管涛  周济  
我国外来投资主要是股权投资,而对外投资主要是债权投资。按照市场规律,前者投资回报通常高于后者,这就造成我国投资收益较低甚至略有逆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