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96)
- 2023(4722)
- 2022(3998)
- 2021(3901)
- 2020(3125)
- 2019(7415)
- 2018(6874)
- 2017(11952)
- 2016(6687)
- 2015(7321)
- 2014(7364)
- 2013(7516)
- 2012(7162)
- 2011(6842)
- 2010(6722)
- 2009(6318)
- 2008(6327)
- 2007(5103)
- 2006(4613)
- 2005(4313)
- 学科
- 济(34497)
- 经济(34486)
- 管理(17137)
- 业(13183)
- 地方(12603)
- 方法(11971)
- 数学(10871)
- 数学方法(10777)
- 中国(10063)
- 企(9940)
- 企业(9940)
- 学(8589)
- 地方经济(8314)
- 农(7536)
- 资源(6694)
- 和(6140)
- 财(6010)
- 环境(5900)
- 业经(5700)
- 制(5440)
- 结构(5315)
- 农业(5230)
- 产业(5164)
- 发(4901)
- 融(4699)
- 金融(4698)
- 贸(4418)
- 贸易(4414)
- 易(4204)
- 体(4162)
- 机构
- 大学(96746)
- 学院(95713)
- 研究(41082)
- 济(40917)
- 经济(39949)
- 管理(34340)
- 中国(30915)
- 理学(29441)
- 理学院(28953)
- 管理学(28332)
- 管理学院(28133)
- 科学(27099)
- 所(22035)
- 京(21718)
- 研究所(20457)
- 中心(17999)
- 农(17453)
- 财(16828)
- 范(15425)
- 院(15311)
- 师范(15274)
- 江(14311)
- 业大(14199)
- 北京(13915)
- 农业(13763)
- 财经(13222)
- 科学院(13171)
- 师范大学(12674)
- 经济学(12660)
- 经(12144)
- 基金
- 项目(69254)
- 科学(55054)
- 基金(50440)
- 研究(48046)
- 家(45916)
- 国家(45589)
- 科学基金(38079)
- 社会(31125)
- 社会科(29633)
- 社会科学(29626)
- 省(26783)
- 基金项目(26750)
- 自然(24995)
- 自然科(24195)
- 自然科学(24189)
- 自然科学基金(23766)
- 划(23584)
- 教育(21057)
- 资助(20296)
- 编号(18694)
- 重点(17144)
- 发(16979)
- 部(15186)
- 成果(14707)
- 创(13639)
- 国家社会(13571)
- 计划(13479)
- 科研(13343)
- 课题(13198)
- 发展(13126)
共检索到151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李凡 宋明毅 张焕君 刘元进
为了解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及数量分布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对黄海山东海域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明显高于远岸深水区,以海州湾资源量指数最高;秋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仍稍高于深水区,资源量指数以调查海域南部中间区域最低而海州湾最高。春、秋季调查各捕获鱼类50种。基于生物量的分析表明,按经济价值结构划分,春、秋季均以经济价值较低种类为主;按栖息水层划分,春季以底层鱼类为主,秋季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按适温类型结构划分,春季以冷温性种类为主,秋季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春季生物量最高的3个种类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振波 李凡 王波 徐炳庆 魏振华 张焕君 张培超
为了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该海域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进行了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调查数据根据各站位扫海面积和各鱼类可捕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相似性百分比、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春、秋季各50种。春季优势种为玉筋鱼、方氏云鳚和鳀;秋季优势种为鳀和青鳞小沙丁鱼。群落组成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春季有18种,秋季有12种种类个体平均体质量小于10 g。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结果,黄海山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程家骅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8°30′N海域...
关键词:
东海 澳洲鲐 夏秋季 数量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邹建宇 张崇良 王希明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为探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季、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春、秋季调查共获鱼类66种,隶属于11目33科58属,其中春季46种,秋季52种,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春季的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Ⅰ位于长山列岛以西,站位组Ⅱ位于长山列岛附近及其东部海域;底层水温是影响春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站位组内的主要典型种如黄鮟鱇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秋季的优势种为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黄鮟鱇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I位于远离长山列岛的东部及西部海域,站位组II则围绕长山列岛分布;水深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黄鮟鱇、褐牙鲆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主要典型种存在着围绕长山列岛分布的趋势。在水温的驱动下春季各站位组的主要典型种空间分布不同,鱼类群落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秋季由于主要典型种的空间分布差异而呈现出环长山列岛和远离长山列岛的鱼类群落空间格局。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空间结构 环境因子 长山列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齐海明 徐兆礼 陈佳杰
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
关键词:
鱼类 密度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台州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及蟹类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因子对蟹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12.99 kg/km2和73.48 kg/km2,尾数密度为16.84×103ind/km2和3.80×103ind/km2,资源总量为50 845.5 kg和33 066.0 kg。蟹类密度分布,在6月,调查海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高密度区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尤其是受台湾暖流影响明显的海域;在9月仅是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其他海域分布比较均匀。瓯江径流从瓯江北口下泄,在口外形成冲淡水水团,使瓯江口北侧蟹类...
关键词:
瓯江口 蟹类 优势种 数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卞晓东 张秀梅 高天翔 万瑞景 张沛东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Konosirus punctatus)、油(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荣 陈亚瞿 左涛 王克
依据在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两个航次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磷虾的数量分布进行了研究。共发现9种磷虾,其中以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和宽额假磷虾(Pseudoeuphausialatifrons)占优势。这3个优势种有各自的分布区,分别代表着3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太平洋磷虾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分布在黄海中央和东海北部的低温高盐水域。其在两个航次中的高丰度(>1000ind·m-2)区都有底层冷水(<12℃)出现。中华假磷虾分布在长江冲淡水及其南北两侧的近岸低盐(24~33.5)水域。...
关键词:
磷虾 数量分布 水团 黄海 东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腾飞 李昂 戴芳群 李达 柳淑芳 庄志猛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调查 优势种 空间格局 黄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宾铎 金显仕 梁振林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诗佳 施利燕 钟俊生 赵路路
为探明长江口南部水域鱼类群落结构,2020年4月(春季)与9月(秋季)在长江口北港、北槽、南槽水道共设置12个站位点,采用单囊拖网(最小网目25mm)进行了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计算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判定春秋季群落时空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于16目25科 41属,均为暖温及暖水性鱼类,以河口种居多,狭盐性鱼类较少并呈区域分布。春季尾数资源密度高于秋季,而秋季质量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oilia nas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鮸(Miichthys miiuy)在两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春季,鮸的尾数资源密度对总密度贡献率最高,且在各物种尾数资源密度中对总密度贡献率影响最显著;秋季,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尾数资源密度贡献率最高,但刀鲚的尾数资源密度影响最显著。尾数及质量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秋季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春季,而春季Simpson单纯度指数(C’)平均值较高。研究水域内水面表层盐温受多种动态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资源密度平面分布揭示出许多类群有趋温、趋盐的生活习性。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资源密度 多样性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叶孙忠 张壮丽 洪明进 刘勇 叶泉土 戴天元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
关键词:
虾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征 东海南部海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壮丽 叶孙忠 吴永辉 戴天元 刘勇
主要根据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各季度月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及1989~1990年在福建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主要渔获种类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蟹类有66种,隶属于15科,39属;2008~2009年东海南部海域蟹类数量明显比1998~1999年减少,蟹类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减少36.2%;两次调查蟹类数量均以春季和夏季为高,但主要渔获种类不同,1998~1999年细点圆趾蟹渔获量占绝对优势,而2008~20...
关键词:
蟹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东海南部海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士国 许柳雄 王腾 唐浩 周成 朱国平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垂直分布 光照 温度 盐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