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90)
- 2023(4117)
- 2022(3483)
- 2021(3364)
- 2020(2532)
- 2019(6337)
- 2018(5794)
- 2017(9755)
- 2016(5621)
- 2015(6231)
- 2014(6082)
- 2013(5970)
- 2012(6110)
- 2011(5826)
- 2010(5660)
- 2009(5249)
- 2008(5103)
- 2007(4019)
- 2006(3704)
- 2005(3441)
- 学科
- 济(22059)
- 经济(22047)
- 管理(11371)
- 学(9720)
- 业(9295)
- 地方(8240)
- 环境(7189)
- 中国(6900)
- 方法(6764)
- 农(6680)
- 企(6160)
- 企业(6160)
- 数学(5790)
- 数学方法(5696)
- 土地(4914)
- 资源(4827)
- 农业(4592)
- 贸(4181)
- 贸易(4177)
- 地方经济(4165)
- 划(3985)
- 易(3961)
- 生态(3951)
- 和(3896)
- 发(3760)
- 业经(3720)
- 财(3558)
- 融(3201)
- 金融(3199)
- 问题(3083)
- 机构
- 大学(76663)
- 学院(75373)
- 研究(38790)
- 济(28289)
- 中国(28162)
- 科学(28042)
- 经济(27752)
- 管理(24031)
- 农(22396)
- 所(22214)
- 京(22152)
- 研究所(20722)
- 理学(19978)
- 理学院(19520)
- 管理学(18926)
- 管理学院(18790)
- 业大(17767)
- 农业(17647)
- 中心(16219)
- 院(15314)
- 北京(15159)
- 科学院(13038)
- 省(12547)
- 室(12072)
- 研究院(11989)
- 江(11672)
- 范(11521)
- 师范(11376)
- 农业大学(11274)
- 财(11241)
- 基金
- 项目(57793)
- 科学(43439)
- 基金(41083)
- 家(40139)
- 国家(39871)
- 研究(35478)
- 科学基金(31518)
- 自然(23227)
- 自然科(22515)
- 自然科学(22506)
- 基金项目(22194)
- 自然科学基金(22054)
- 省(21267)
- 社会(21036)
- 划(20215)
- 社会科(19798)
- 社会科学(19794)
- 资助(16612)
- 重点(14415)
- 教育(14059)
- 计划(13724)
- 发(13679)
- 科技(13477)
- 编号(12333)
- 科研(11579)
- 创(11258)
- 部(11257)
- 创新(10851)
- 专项(10509)
- 发展(10024)
共检索到126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茜 郄光发 姜莎莎 张喆 李明霞
【目的】对居住区绿地的树种组成结构和10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居住区绿化建议,为今后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规划以及改造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城区五环内23处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高于1.5 m以上的乔灌木进行每木测量,调查内容包括树种、树高、胸径、冠幅、株数以及修剪情况等信息,并对居住绿地主要树种的使用频度、密度、覆盖度、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覆盖度、株均覆盖面积、重要值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并与10年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本文所调研的北京五环内居住区绿地现有乔灌木34科61属85种,共有乔灌木9 799株,乔木与灌木数量之比达6.2∶1,树木平均密度为39株/hm2,与10年前相比,树种数量增加27%,树木平均密度增长30%,种类提升39%,灌木所占比例提升到1.55倍。(2)居住区绿地内数量最多的20个主要树种的种类和数量在10年之间变化显著,观赏类和可食类树种数量呈增加趋势明显,碧桃、玉兰、西府海棠、香椿、二球悬铃木、银杏的数量分别为2006年的7.07、6.36、5.53、4.90、3.38和3.28倍,成为居住区绿地新的主要树种,而曾经的主要树种毛白杨、侧柏、无刺枣、毛泡桐、白皮松的数量则分别锐减至10年前的43.95%、11.74%、24.09%、9.34%、41.24%。同时,圆柏数量增至10年前的5.84倍,呈现出与侧柏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成为居住区替代侧柏的主要针叶树种。(3)与2006年相比,居住区绿地20种主要树种的使用频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圆柏、碧桃、玉兰、二球悬铃木增长明显,分别为10年前的22.75、5.27、4.25和3.15倍,无刺枣、石榴与柿虽然数量较少,但其使用频度却也分别从0.44、0.28、0.48提高到0.61、0.67、0.67。(4)居住区绿地内20种主要树种的整体覆盖度与株均覆盖面积均有所下降,整体覆盖度降低了0.007,降幅为7.53%,其中毛白杨、臭椿、刺槐等树种覆盖度下降趋势尤其显著,分别降至2006年的30.51%、15.38%和50.00%。由于截干严重,毛白杨、臭椿的株均覆盖面积分别降至10年前的51.57%、16.85%。(5)国槐(IV=0.529)、绒毛白蜡(IV=0.321)、圆柏(IV=0.212)、毛白杨(IV=0.195)、二球悬铃木(IV=0.182)、香椿(IV=0.163)是目前居住区绿地最主要的优势树种;侧柏、泡桐的优势度在10年前后下降明显,其重要值分别从2006年的0.155、0.107下降到2016年的0.017、0.002;圆柏、悬铃木的优势地位显著上升,其重要值分别提升了11.16和4.67倍。【结论】居住区整体绿化状况有所改善,林木密度、树种种类均有显著增加,树种结构更加合理亲民,毛白杨、臭椿、侧柏等植源性致敏树种或生长适应性不好的树种数量逐渐减少,而香椿、银杏、悬铃木、西府海棠等群众喜爱的树种日益增加。但是居住区绿地整体绿量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整体覆盖度下降了4.73%,在空间绿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关键词:
北京 居住区绿地 树种结构 10年变化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李茜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五环内18处公园、23处居住区、34处专属单位、174条道路与7条水岸林树种组成结构的调查,对比分析了2006年至2016年间城区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应用数量、使用频度、覆盖度和重要值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的改造提升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2006年到2016年间,各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研究区域的变化差异不同,其中居住区、专属单位的变化较大,而公园、道路与水岸林带的变化相对较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新献 古润泽 陈自新 李延明 韩丽莉 李辉
该文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滞尘效益,并且定量估算北京城近郊8区居住区绿地滞尘量.同时认为由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最大可能地提高绿地上的绿量,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
关键词:
绿地,滞尘,北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康耀江
本文综述了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趋势,指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其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特征及原则。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文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遵循城市居住区景观体系的规划原则,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 绿地 景观生态 规划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立春 许正昊 徐磊 金姝兰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绿地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新指标,引入绿地指数、绿量指数新指标的概念,构建以绿地指数和绿量指数为代表的空间生态绿化的新理念,以求能更科学、准确地指导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绿量度 绿地指数 绿量指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豪 马毅敏 谢潇萌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系统地分析树木的健康状况,包括整体状况、树冠、树干、根部等方面。但目前这种方法不足以应用在居住区绿化研究上,着眼于植物生长残损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更是少见。为研究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生长残损的状况及原因,本研究选取了20个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舒欣 李坤 张梦园 谢雅芬 董丽
【目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小微尺度是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空间尺度。探究小微尺度下垫面类型及其格局特征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是借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不同类型下垫面日均空气温度、湿度的差异,以及小微尺度下垫面格局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四季7种下垫面类型的日均温度、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7种下垫面类型的排序有季节性变化。高郁闭度植被、水体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降温、增湿效应明显。借助景观格局指数量化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格局特征。景观指数与日均温度、湿度的相关性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各类下垫面的面积占比、斑块面积是影响小微尺度环境温度、湿度的关键格局特征,破碎度与聚集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未来进行热舒适型小微尺度户外空间设计时,提高高郁闭度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面积占比和斑块面积,控制其破碎程度,采用聚集式布局形式可有效提高环境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应避免配置成片的硬质铺装(占比率高,面积大,分布聚集),降低其热调节负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 Cognition 9. 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 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 96%)>商品房(30. 06%)>安置房(20. 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 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 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 22%)、东部地区最低(24. 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 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 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 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 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祝月茹 李青青 祝遵凌
【目的】随着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保障性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公平性对新型城镇化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树种碳汇效益角度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质量,基于碳汇效益估算提出居住区植物景观更新策略建议,实现低碳化住区的改造,为今后居住区绿色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丁家庄保障性居住区为例,从该区域植物碳汇的角度对燕舞园、燕歌园2个小区进行计量比较分析,采用国家树木效益计算器(NTBC)模型,估算对比居住区内的植物种类以及主要公共区域的碳汇效益,并分析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结果】在植物种类上,丁家庄保障性居住区燕歌园的乔灌木更为丰富,综合每年和未来20年的单棵树木碳汇效益,乔木中香樟、栾树、无患子的碳汇能力较好,灌木中海桐的综合碳汇能力较好。以小区内公共区域的植物组团搭配进行比较,燕歌园每年CO_2的吸收量超过燕舞园736.47 kg,未来20年CO_2的总吸收量超过燕舞园18 645.38 kg。【结论】综合已发布的低碳社区评价指南,依据评价指标对调研小区进行分析,提出从植物角度增加居住区的碳汇效益,提升低碳建设的规划功能。从树种选择、植物配置、场地活力3个方面提出保障性居住区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优化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环境,对整个城市而言,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城市绿地也可以具有很高的碳汇效益,对绿色发展有重大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霍晓娜 李湛东 马卓 李岩 李海涛 朱英超
为了对今后城区树种规划提供依据,调查了北京市城区37个公园的793个群落,统计出这些公园的数量优势树种75种,投影盖度优势树种78种,并对优势种进行重要值排序。结果表明:在793个群落中,优势种虽种类多达89种,但其中20种频次较高,反映出北京城区公园绿地规划中主要树种突出,群落结构变化大,植物景观丰富的特点。
关键词:
北京市 公园绿地 优势树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桐 洪秀玲 刘玉军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进行平均聚类分组,筛选出能够强效滞留颗粒物的树种。依据筛选结果,对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种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种散生树种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有很大差异,20种散生树种按照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分为5组:第1组为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共有10种,分别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隋金玲 张志翔 胡德夫 王民中 付瑞海
于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调查北京市区21个绿化带内利用植物鸟类和现有树种中鸟类食源树种的种类和数量,记录到利用植物鸟类52种,占栖息于市区绿化带内被调查鸟类的40·63%;鸟类食源树种48种,占市区绿化带内树种的54%。对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通过绿化树种的选择与搭配来招引城市鸟类的措施,以期为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嘉楠 赵德先 刘慧 吕志坤 王海珣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绿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绿化树种选择的决策者,城市绿地树种结构的初始分布完全由人为选择控制。现阶段受人为因素干扰,城市绿地表现出的诸如树种优势度集中、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从参与者角度探明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让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及市民公众5类绿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再运用SPSS 23.0软件对5类绿化参与者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参与者角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粟娟 孙冰 黄家平 何其轩 骆土寿
以广州的越秀、荔湾、东山、天河4个具有典型环境特征的行政区为例,分析了广州城市森林的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街头绿地绿化、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的空间格局、植物种类结构、配置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城市森林,植被组成,树木配置,广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二果 王成 彭镇华 常金宝 李长青
调查神东矿区23个单位附属绿地42种绿化树种共8464株,实地观测其各项生长指标、功能效益(滞尘、固定CO2、释放O2、降温等)以及蒸腾耗水量,同时对其健康等级、生态适应性(耐旱、耐风沙等)、美感作出评定,分析相对优势度等其他相关参数,最后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这42种树种的优先选择顺序。结果表明:在诸如神东矿区半干旱地区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时,落叶阔叶乔木树种应优先选择新疆杨、垂柳、小叶杨、国槐、龙爪槐、龙爪柳等;花灌木树种应优先选择华北紫丁香、黄刺玫、紫穗槐、华北珍珠梅等;常绿针叶树种优先选择顺序为:圆柏、云杉、樟子松、杜松、油松、侧柏。另外,榆树、柽柳和黄芦木总体表现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