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0)
2023(5001)
2022(4344)
2021(4386)
2020(3689)
2019(8527)
2018(8075)
2017(14166)
2016(8271)
2015(9001)
2014(9047)
2013(9151)
2012(8909)
2011(8207)
2010(7995)
2009(7249)
2008(7202)
2007(5775)
2006(4911)
2005(4516)
作者
(26805)
(22911)
(22311)
(21409)
(14485)
(11289)
(10193)
(8965)
(8593)
(8110)
(7764)
(7683)
(7399)
(7366)
(7237)
(7134)
(6954)
(6530)
(6519)
(6500)
(5875)
(5669)
(5594)
(5271)
(5086)
(5053)
(5008)
(4941)
(4800)
(4706)
学科
(31587)
经济(31562)
(18725)
管理(16982)
方法(14266)
(13174)
企业(13174)
数学(12932)
数学方法(12804)
(10564)
(10300)
地方(9447)
中国(8799)
(7775)
农业(7288)
业经(5942)
(5678)
(5458)
金融(5457)
(5303)
贸易(5299)
(5133)
环境(4842)
(4757)
银行(4735)
技术(4619)
(4550)
(4411)
财务(4406)
财务管理(4394)
机构
大学(112586)
学院(112200)
研究(48309)
(43223)
经济(42284)
管理(37040)
科学(34599)
中国(34170)
(33846)
理学(32302)
理学院(31709)
管理学(30949)
管理学院(30742)
(27609)
农业(27094)
研究所(25653)
业大(24408)
(24159)
中心(21669)
(19415)
(19246)
(17656)
农业大学(17442)
(16760)
科学院(16643)
(15468)
(15343)
师范(15229)
财经(15161)
(14814)
基金
项目(83578)
科学(64495)
基金(60721)
(56771)
国家(56349)
研究(52843)
科学基金(46028)
(36292)
自然(33283)
基金项目(32524)
自然科(32490)
自然科学(32468)
社会(32391)
自然科学基金(31859)
社会科(30627)
社会科学(30615)
(29658)
资助(24906)
教育(23817)
重点(20336)
计划(19399)
编号(19069)
(18674)
科技(17929)
(17843)
(17228)
科研(16921)
创新(16373)
(15587)
(15441)
期刊
(45971)
经济(45971)
(31251)
研究(31001)
学报(30571)
中国(26770)
科学(24463)
农业(20932)
大学(20623)
学学(19831)
(14719)
管理(12646)
(11988)
(10444)
金融(10444)
教育(10034)
业大(9094)
农业大学(7859)
资源(7834)
技术(7811)
(7806)
经济研究(7583)
财经(7318)
业经(7014)
科技(6555)
中国农业(6380)
(6353)
林业(6216)
自然(5807)
问题(5740)
共检索到173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向运佳  章振羽  沈丽  邝文静  姬红丽  倪建英  陈万权  彭云良  
为监测小麦病菌毒性变异,指导抗病品种选育和大面积布局,2005-2010年在四川阿坝、甘孜、凉山等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以及盆地内冬春流行区采集条锈病标样,单孢子堆分离菌株后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四川辅助鉴别寄主川麦42,6年共分离、接种617个小麦条锈病菌株,测得已知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33个。结果表明,自越夏区分离的137个菌株中测出17个已知小种或致病类型;自流行区分离的460个菌株中测得30个已知小种小种或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是一种新的致病类群。病菌在越夏区和盆地内冬春流行区的生理小种毒性组成表明,越夏区病菌毒性慢于流行区,盆地内病菌受到来自陇南和四川西部越夏区菌源以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丽  张贵胜  邝文静  姬红丽  罗林明  倪建英  彭云良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志  王胜  姬红丽  倪建英  尹勇  沈丽  彭云良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志  王胜  姬红丽  倪建英  尹勇  沈丽  彭云良  
为了解小麦条锈病菌贵农22致病类群在四川流行后小麦品种田间抗性表现,将134份抗条锈基因载体材料和84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播种于四川省盐亭县黄溪乡、郫县太清镇和江油市武都镇病圃,乳熟后期调查。结果表明,Lee(Yr7,Yr22,Yr23,YrLe1,YrLe2)、Heines Kolben(Yr2,Yr6)、T.spelta album(Yr5)、Hybrid 46(Yr3b,Yr4b,YrH46)、Hobbit(Yr3,Yr4)、VPM1(Yr17)、Renan、Alba(YrAlba)、Avocet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邝文静  张贵胜  章振羽  姬红丽  沈丽  倪建英  王宗华  彭云良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 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3-,将发病叶片分离的条锈病菌毒性突变体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含有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及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后,发现新毒性突变体对在目前在四川仍表现抗病的贵农22、川麦42、含有Yr10的近等基因系NILS12、Moro、含有Yr24的NILS16、以及含有Yr26的NILS17均具有毒性,新毒性突变体因而被命名为avrY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重梅  章振羽  姬红丽  胡培松  彭云良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桢  胡小平  杨之为  李振岐  
弱小种尤诱导接种后,PAL活性始终大于同期其他处理;先诱导接种尤再挑战接种条中29号处理的POD活性于72h和120h时产生两个高峰;用条中29号小种挑战接种后PPO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单独接种尤的处理相同,均高于单独接种条中29号小种和对照处理;挑战接种条中29处理的SOD活性远比同期其他处理的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协蓉  
小麦在四川省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达到68.8亿千克。四川省小麦生产相对较稳定,但单产在地域上差异悬殊,生产效益不高,说明增产潜力大。为了完成1997至2000年产量分别达到68、70.3、71.7和73.6亿千克的目标,提出了包括促进平衡增产、稳定面积、改土、限制、改种、增施肥料和提高效益等的一系列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肖悦岩  孙月海  赵美琦  曾士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保通  李高宝  李强  王芳  康振生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27、28、29、31、32号,Hybrid46-4、5、6、7、8,水源11-1、2、3、4、5、6、7、8、10、11、12、13、14。其中条中31号以前的生理小种已成为次要小种或稀有小种,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一直居各小种首位,成为绝对的优势小种;Hybrid46类群和水源11类群为绝对的优势小种类群,频率总和维持在90%左右,成为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妍  章振羽  沈丽  姬红丽  陈德西  康晓惠  彭云良  
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和55.1%,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49个样品AFLP的D 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青   魏真真   王毛   雷应华   Gongjun Shi   郭静微  
【目的】对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基因组成情况,探究其致病菌的致病力,明确其生理小种类型,为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主要小麦产区采集小麦叶枯病样本,经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内部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致病基因(Ptr ToxA 、ToxB 和 ToxC)扩增和小麦黄斑叶枯病鉴定系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小麦叶枯病样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出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株,均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其在所有分离得到的小麦叶枯病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小。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未发现显著差异,符合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标准。进一步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菌株与参考基因组(ID:AM887509)的ITS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对致病基因Ptr ToxA、ToxB、ToxC进行扩增,3个菌株在ToxA和ToxB基因的位点上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但在ToxC基因位点上均成功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rosper和6B365品种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而在Glenlea和6B662品种上则未出现明显的叶片坏死或黄化症状。在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收集到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3。【结论】本研究系国内首次针对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报道,将为我国在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华忠  王忠伟  伍玲  Ravi P Singh  J Huerta-Espino  何中虎  胡嘉  陈放  夏先春  
【目的】发掘川麦107中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方法】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Toluca试验站、中国成都和雅安3个环境下,对川麦107/Avocet-YrA组合的F5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成株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在1B染色体长臂远端的Xcwem32和Xgwm818位点之间(连锁距离3.9cM)检测到1个主效QTL,暂定名为QYr.saas-1BL。该主效QTL在3个试验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席亚东  刘波微  彭化贤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为6.9749μg/mL。全省没有出现对稻瘟灵产生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大部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3),有的地区低抗菌株出现频率为0。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稻瘟灵在四川水稻生产上仍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承霖  舒刚  赵小玲  王爽  林居纯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的变迁。[方法]以2010-2016年收集的444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鸡源225株,猪源219株)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其产ESBLs情况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测序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携带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44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27.7%,其中鸡源菌和猪源菌检出率分别为42.2%和12.8%。2010-2016年产ESBLs菌株从16.9%升高至40.4%,鸡源菌株ESBLs检出率随时间变化比猪源菌更明显;ESBLs阳性菌株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更严重;产ESBLs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以bla_(TEM)和bla_(CTX-M)为主,并以bla_(TEM-1)(63.3%)、bla_(TEM-52)(32.1%)、bla_(CTX-M-55)(42.2%)、bla_(CTX-M-65)(27.8%)和bla_(CTX-M-14)(21.1%)为主要流行亚型,且检出率及ESBLs基因亚型复杂性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阳性菌株有广泛PFGE谱型,即便携带相同基因型的菌株也不存在亲缘关系。[结论]四川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其耐药基因亚型的复杂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ESBLs耐药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