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4)
- 2023(9370)
- 2022(8069)
- 2021(7844)
- 2020(6742)
- 2019(16113)
- 2018(15896)
- 2017(29514)
- 2016(16396)
- 2015(19350)
- 2014(19466)
- 2013(19549)
- 2012(18875)
- 2011(17263)
- 2010(17223)
- 2009(16409)
- 2008(16844)
- 2007(15065)
- 2006(12953)
- 2005(12049)
- 学科
- 济(73047)
- 经济(72981)
- 管理(42353)
- 业(39862)
- 方法(34440)
- 数学(30870)
- 企(30568)
- 企业(30568)
- 数学方法(30564)
- 中国(22472)
- 农(19398)
- 贸(17964)
- 贸易(17958)
- 易(17565)
- 财(17045)
- 学(16475)
- 制(14048)
- 业经(12852)
- 农业(12352)
- 地方(12169)
- 环境(11849)
- 银(11847)
- 银行(11814)
- 融(11506)
- 金融(11504)
- 行(11377)
- 和(10900)
- 务(9643)
- 财务(9620)
- 财务管理(9586)
- 机构
- 大学(248427)
- 学院(243074)
- 济(107606)
- 经济(105531)
- 研究(92740)
- 管理(87285)
- 理学(74206)
- 理学院(73255)
- 管理学(71902)
- 中国(71523)
- 管理学院(71447)
- 科学(56426)
- 京(54742)
- 所(49103)
- 财(47608)
- 农(45939)
- 研究所(44740)
- 中心(41736)
- 财经(37744)
- 业大(36772)
- 农业(36531)
- 江(36060)
- 北京(35560)
- 经济学(34670)
- 经(34423)
- 范(32875)
- 师范(32546)
- 院(32436)
- 经济学院(31280)
- 科学院(28397)
- 基金
- 项目(156116)
- 科学(121144)
- 基金(114021)
- 研究(111755)
- 家(100782)
- 国家(100005)
- 科学基金(83084)
- 社会(70691)
- 社会科(66938)
- 社会科学(66916)
- 基金项目(59342)
- 省(57685)
- 自然(53035)
- 自然科(51796)
- 自然科学(51778)
- 教育(51471)
- 自然科学基金(50903)
- 划(50451)
- 资助(48471)
- 编号(44042)
- 成果(37430)
- 部(36362)
- 重点(35961)
- 发(34032)
- 创(31267)
- 课题(30982)
- 中国(30839)
- 教育部(30717)
- 科研(30504)
- 国家社会(30130)
- 期刊
- 济(117936)
- 经济(117936)
- 研究(75118)
- 中国(50980)
- 学报(43380)
- 农(41828)
- 科学(38192)
- 财(36928)
- 大学(32116)
- 管理(30935)
- 学学(29934)
- 农业(28623)
- 教育(25990)
- 融(23280)
- 金融(23280)
- 技术(20250)
- 经济研究(19910)
- 财经(19430)
- 贸(16972)
- 经(16893)
- 业(16772)
- 业经(16315)
- 问题(16104)
- 国际(15614)
- 世界(14746)
- 技术经济(12727)
- 图书(12684)
- 版(12677)
- 统计(12268)
- 理论(11220)
共检索到377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丽 罗小虎 张希良 齐天宇 熊威明
在国际气候变化与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基于能源平衡表统一核算我国及各省在2005-2008年期间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法对全国以及各地区能源排放因子、地区工业能耗占总能耗比重、地区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地区工业比重、人均GDP、地区人口比重等多种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解研究与讨论。结果显示:人均GDP的升高是我国及各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大幅度的下降是我国碳排放控制的最主要努力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禀赋、人口比重等具体条件不同,未来应根据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采取不同侧重的节...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 因素分析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于渤 叶元煦
温室效应是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制订CO_2减排目标。目前,中国的CO_2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1995年占世界13.2%,而且,增长速度快,减少中国CO_2排放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应用模型对中国2010年CO_2的排放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中国CO_2排放和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在2010年实现CO_2的减排是不可能的,所能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降低CO_2排放的增长速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
关键词:
温室效应 CO_2减排 能源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永兰 张志强 曲建升 李燕 曾静静 王勤花
利用IPCC的参考方法测算并比较分析了2005—200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排放系数等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将各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不同的CO2排放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各指标差异较大,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省域减排的政策、途径和措施须充分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张志强 曲建升 熊永兰
以人均CO2排放量为测度指标,定量计算了1999—2011年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均CO2排放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集聚性呈先波动减小、后增加趋势;空间正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减弱;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相关性减弱。2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各省域人均CO2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3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最大驱动因子是碳排放强度,其次依次为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年末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
关键词:
CO2排放网格数据 城市 特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相昭 邹骥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最后强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政策选择不仅能促进"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目标的...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贤刚 庞含霜
了解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现状及其成因,是制定CO2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学,对我国各省区从2000年到2007年间由化石燃料消费以及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省区的CO2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量对GDP的弹性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排放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历年来各省区CO2排放总量排名基本没有变化、煤炭工业对各省区的CO2排放状况有重大影响、经济结构转型较早的省区CO2减排效果较好、一些省区CO2排放总量低但排放趋势却不断恶化、CO2排放的区域转移十分明显。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各省区 CO2排放 减排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全球66个国家划分为32个发达国家和34个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对其分解,分别计算出了32个发达国家与34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指数,运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不论是否引入其它相关变量,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强度,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坤
一个国家CO2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之后,经济呈内涵式发展,GDP增速趋缓,能源消费弹性下降,能源消费增长缓慢,且主要依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满足消费,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增加。CO2排放达峰值时,其GDP的CO2强度年下降率要大于GDP年增长率,单位能耗的CO2强度年下降率大于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因此,合理控制GDP增速,强化节能以大幅度降低GDP能源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耗的CO2强度是促使CO2排放尽快达到峰值的重要措施。到2030年前后,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趋于内涵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单位GDP能源强度仍可争取保持年均3%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_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_排放总量为38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_2排放总量为77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_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_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_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唐小焱
制定“碳减排”措施需要信息支持,为获得必要的辅助信息,首先用动态时间规整聚类方法将中国30个省份按CO_2排放的相似性划分为4种类型,再对每种排放类型用LASSO回归模型识别出总CO_2排放量的关键排放源,最后用长短期记忆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4种场景下的排放量,并探索“碳达峰”路径。结果显示:类型1和2的关键排放源是交通运输业的柴油、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和非金属矿物产品部门的生产过程(水泥);类型3的关键排放源是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和钢铁行业的焦炭,类型4的关键排放源是交通运输业的汽油、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以及非金属矿物产品部门的生产过程(水泥)。针对当前的“碳达峰”目标,在基准场景下所有类型都不能按时达峰;在达峰任务方面,类型3的省份比其它各类型的省份任务更为艰巨。
关键词:
省级CO_2排放 聚类分析 神经网络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英
文章在分析加入WTO前后(1995~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CO2排放密度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Djt和修正净出口消费指数D*jt,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考察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分工中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是否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避难所"。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多数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排放密度最低的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最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没有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集聚"避难所",但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与发达国家的分工来看,加入WTO后中国更多地承担排放密度较高产品的生产,这可能是中国在低排放行业上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提高的结果。
关键词:
国际分工 贸易开放 CO2排放 中国工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关键词:
CO_2排放量 联立方程组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孟浩 陈颖健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发达国家,英国想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领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其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介绍英国能源供给、消费及CO2排放情况基础上,分别从重视研究、科技计划、加强立法、组建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英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措施。这对我国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强调总体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创新能力、注重舆论宣传及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