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34)
- 2023(5914)
- 2022(5060)
- 2021(4953)
- 2020(4008)
- 2019(9630)
- 2018(9188)
- 2017(16842)
- 2016(9471)
- 2015(10398)
- 2014(10214)
- 2013(10388)
- 2012(10125)
- 2011(9293)
- 2010(9368)
- 2009(8798)
- 2008(8641)
- 2007(7553)
- 2006(6851)
- 2005(6165)
- 学科
- 农(45437)
- 济(45361)
- 经济(45340)
- 业(30724)
- 农业(30322)
- 地方(15577)
- 管理(15096)
- 业经(13374)
- 方法(13198)
- 数学(12347)
- 中国(12289)
- 数学方法(12284)
- 农业经济(10250)
- 学(9744)
- 制(9374)
- 企(9317)
- 企业(9317)
- 发(9314)
- 村(9033)
- 农村(9021)
- 土地(8045)
- 财(7646)
- 体(7626)
- 发展(7547)
- 展(7541)
- 收入(7157)
- 人口(7127)
- 贸(7046)
- 贸易(7042)
- 及其(6911)
- 机构
- 学院(133348)
- 大学(126872)
- 济(59254)
- 经济(58227)
- 研究(53346)
- 农(50607)
- 管理(48432)
- 理学(41993)
- 中国(41443)
- 理学院(41427)
- 管理学(40764)
- 管理学院(40542)
- 农业(38577)
- 科学(34863)
- 业大(30456)
- 所(28411)
- 京(26842)
- 研究所(26023)
- 江(25788)
- 中心(25528)
- 农业大学(23425)
- 财(22455)
- 省(21957)
- 范(19129)
- 业(19105)
- 师范(18932)
- 科学院(18768)
- 院(17957)
- 经济管理(17698)
- 发(17538)
- 基金
- 项目(93371)
- 科学(73346)
- 研究(67770)
- 基金(66547)
- 家(58920)
- 国家(58314)
- 科学基金(49073)
- 社会(43723)
- 省(41574)
- 社会科(40925)
- 社会科学(40916)
- 基金项目(36682)
- 划(31597)
- 自然(31295)
- 自然科(30421)
- 自然科学(30412)
- 自然科学基金(29842)
- 农(29475)
- 教育(28336)
- 编号(28204)
- 资助(25309)
- 发(23235)
- 重点(21800)
- 成果(21096)
- 部(20456)
- 课题(19409)
- 创(18804)
- 发展(18690)
- 业(18599)
- 展(18431)
共检索到211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泓淯 房艳刚 刘建志
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以水稻和玉米更为典型。农作物格局变化明显,各县(市)的种植类型从以大豆及其组合型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及其组合型作物为主,形成了以三江平原和松花江流域地区为主的水稻集聚区,以松嫩平原区为主的玉米集聚区和以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主的大豆集聚区。水稻种植还有一定潜力,各县(市)转入区、稳定区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基本达到饱和,大量县(市)从转入区向稳定区过渡,且主要集中在玉米集聚区的松嫩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动力不足,全省82. 7%的县(市)成为大豆转出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形成了自北向南分别以大豆、大豆-玉米、玉米、水稻-玉米为主的地域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 甄善继 高祺 李乔 晏君瑶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作物种植结构 玉米 休耕 补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莉 吴文斌 杨鹏 唐华俊 周清波 李正国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
关键词:
宾县 农作物 格局 时空变化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雪靖 杨永健 周诗丹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利用现状进行估算。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巨大,但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效益低等问题,并且成为新的农业面源污染源。本文提出制定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污权,秸秆的收购中引入农业保险等政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任永泰 孙慧伟 郗通通 孙阿梦
面对传统能源储量减少、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引入生命周期法对传统能值分析法加以改进,对生物质能系统做能值分析,以实际定量结果反映出植物生长过程中每种能值的贡献,为生产劳作提供建议。对建三江区域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原料物流网络进行规划设计,以重心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优化原料收储点。并以典型月份的原料运输为例,基于ArcGIS优化得到最优车辆路径和原料运输方案,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方案减少了车辆投入、降低了运输成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云雅如 方修琦 王媛 陶军德 乔佃锋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向东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北部和东部伸展。粮食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水稻逐渐取代小麦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巍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不断开展遥感技术在农业统计领域的研究应用,为推广实施遥感辅助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提高主要品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的数据质量创造了条件。本文以2011年黑龙江省开展的秋粮播种面积调查为例,介绍遥感辅助播种面积调查的基本流程,包括遥感资料获取、抽样框编制、样本抽选、地面调查、遥感对农作物分类识别、分品种播种面积的估算等,并探讨了业务化运行的可行性与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遥感 农作物 面积调查 估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豆 传统产区 种植结构 变化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
关键词:
大豆 传统产区 种植结构 变化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丽排 张建兵 陆双龙 钟丽雯 刘璐瑶 龚慧芹 巢林 黄太庆 甘磊
【目的】解析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8年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经济与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油料和木薯)及自然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地理时空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在时间上,广西2018年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较2003年减少4.88%,种植结构表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9.25%,经济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上升9.83%,粮经比由1.22降至0.88;在空间上,广西农作物种植集中分布于广西东北—西南对角线(桂林、来宾、南宁和崇左市)及其对角线西北部(柳州、河池和百色市)、东南部(贵港和玉林市),种植结构呈现以"粮"为主型(玉林、贵港、钦州、百色和河池市)、以"经"为主型(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由"粮"转"经"型(防城港、北海、梧州和贺州市)和波动型(桂林市)4种类型,种植结构组合类型由以稻谷单一组合型转向稻谷—蔬菜—甘蔗组合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值比重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种植条件(农村人口比重、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交通通达性水平(等级公路里程)、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及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差异明显,其时空演变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条件、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及气候因子驱动。因此,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和农村劳动力收入,改善农作物种植条件,维持足够的农村劳动力,是优化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正佳 迟亮 杨海成 沈辰
[目的]梳理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发现归纳种植结构演化规律。[方法]基于2000—2021年黄淮海地区市级层面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丰富度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总结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1)黄淮海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再减,空间上“北减南增”,品种上“粮增经减”。(2)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表现出较显著集聚特征,各地小麦种植占比普遍提高,玉米种植向北部集聚,水稻种植集中在安徽、江苏北部,油料种植向山东半岛、河南及河北东北部集聚。棉花、豆类、薯类种植明显萎缩,蔬菜种植布局相对稳定。(3)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可分为19种类型,类型丰富度指数先增后减、总体下降。(4)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频繁明显。近年来种植结构类型趋于收敛、空间上逐步集聚。目前,主要分为小麦主导型、小麦—玉米组合型、玉米主导型3种,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5)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集聚以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为主。[结论]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政策、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对种植结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物种植总体向资源条件更优、生产竞争力较强、品质特色优质的区域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凌霄 安悦 谭雪兰 米胜渊 熊亚东 谭杰扬
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从种植结构类型以及种植比例变化两个方面对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格局与调控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出现12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且有22个县市区转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由单一的双水稻型向多元化的作物种植结构转变。②种植比例变化较大,双季水稻种植比例降幅最大,而蔬菜的种植比例增幅最大。1987年共有3种作物存在显著的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而2016年共有4种作物存在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蔬菜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文章认为,长株潭地区未来可通过减少单一型增加组合类型,实现组合型内部元素多样化,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带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种植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张扬 李全峰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宋茜 余强毅 杨鹏 唐华俊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概括了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理论基础,归类了近10年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技术方法,重点评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讨论和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光谱特征、时相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三大理论基础。基于单一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但往往难以获取种植结构"最佳识别期"的遥感影像;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主流方法。在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中,多特征参量法较单一...
关键词:
农作物种植结构 遥感 分类 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天 吴文斌 唐华俊 周清波 杨鹏 李正国 刘珍环 余强毅
【目的】微观层面的农户作物选择行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农业或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研究农户自身的家庭属性对其作物选择和作物种植更替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黑龙江省的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农户调查,获取了384户农户调查数据;将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解析农户家庭属性对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五类作物的影响。【结果】总的来说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数和承包耕地类型条件等家庭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