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82)
2023(7615)
2022(5873)
2021(5371)
2020(4156)
2019(9722)
2018(9325)
2017(16388)
2016(8989)
2015(10218)
2014(10210)
2013(9838)
2012(8746)
2011(8038)
2010(7849)
2009(7275)
2008(7270)
2007(6018)
2006(5605)
2005(5476)
作者
(26986)
(22810)
(22562)
(21796)
(14424)
(10988)
(10323)
(8842)
(8838)
(8003)
(7878)
(7859)
(7475)
(7394)
(7209)
(6992)
(6637)
(6603)
(6566)
(6453)
(5747)
(5565)
(5564)
(5299)
(5219)
(5187)
(4989)
(4897)
(4682)
(4591)
学科
(41658)
经济(41619)
(19209)
管理(18650)
中国(15755)
(14361)
(12853)
企业(12853)
地方(12793)
方法(11580)
(11050)
数学(10148)
数学方法(9998)
业经(9995)
农业(9898)
土地(8888)
(8007)
(7515)
(7216)
地方经济(6277)
发展(6115)
(6105)
问题(5916)
人口(5864)
环境(5704)
产业(5436)
(5423)
贸易(5418)
(5411)
金融(5409)
机构
大学(125658)
学院(124727)
研究(52973)
(50563)
经济(49466)
管理(42700)
中国(39990)
理学(36012)
理学院(35413)
管理学(34548)
管理学院(34310)
科学(33492)
(28648)
(27748)
(25763)
研究所(25344)
中心(24524)
(22475)
(20127)
(20032)
农业(20006)
师范(19937)
业大(19750)
(19529)
北京(18040)
财经(17376)
师范大学(16445)
(16380)
科学院(16194)
(15911)
基金
项目(87540)
科学(69028)
基金(63394)
研究(62490)
(57653)
国家(57211)
科学基金(47599)
社会(40468)
社会科(38161)
社会科学(38150)
基金项目(33794)
(33434)
自然(30236)
自然科(29473)
自然科学(29467)
(29345)
自然科学基金(28913)
教育(27756)
编号(24943)
资助(23980)
重点(21123)
(20808)
成果(20343)
(18765)
课题(18147)
国家社会(17737)
(17283)
科研(16737)
创新(16353)
计划(16342)
期刊
(60181)
经济(60181)
研究(40995)
中国(33172)
(24884)
科学(22996)
学报(22311)
农业(16722)
大学(16558)
(15965)
学学(15543)
管理(15177)
教育(14735)
(10977)
金融(10977)
技术(10124)
业经(9639)
经济研究(9533)
资源(9479)
(9205)
问题(8247)
财经(8050)
(7067)
(6668)
世界(6352)
(6188)
图书(6110)
国际(6075)
科技(5951)
(5884)
共检索到202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甘静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雁鹏  袁家冬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空间非均衡性和时间稳步递增的特征,以哈大经济轴带尤其是以沈大经济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多峰值倾斜,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减弱;2人口城镇化得分空间自相关性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依赖性和"俱乐部"特征,但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热点区域呈现团块状,集中分布在辽宁省中南部地区,冷点区域比重最低;3人口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延续性、规律性和极大的相似性,形态分布上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特征,南部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北部,西部和北部内陆以及东部沿边始终处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低谷"。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郑立文  黄俊宇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演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近年来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东北地区人才大量外流、城市新区与母城市群互动不足、土地利用率偏低等因素抑制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的释放。为此,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与用人机制、优化城镇化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高效配置等政策措施来提升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融合程度,从而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的再振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蕾  马丽  刘毅  
利用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198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各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演进态势及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分不同时段测算各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198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都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东三省城镇化水平稳定上升但活力不足,西北多省份上升中波动较大,西南地区水平偏低。(2)全国耕地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减少,后期多省份有所增加,但京、津、沪、苏、粤等地的耕地面积一直在以一定的速率减少。(3)全国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协调度呈现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蕾  马丽  刘毅  
利用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198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各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演进态势及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分不同时段测算各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198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都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东三省城镇化水平稳定上升但活力不足,西北多省份上升中波动较大,西南地区水平偏低。(2)全国耕地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减少,后期多省份有所增加,但京、津、沪、苏、粤等地的耕地面积一直在以一定的速率减少。(3)全国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协调度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较多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恶化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坤  杜靖川  吕宛青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整体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在2002—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出相依性、突跳性、滞后性和发散性的特征;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体表现为滇川比渝黔的耦合协调度状况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祝滨滨  吴明东  杜磊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东北地区应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重点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的扩散效应和带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原则,大力提升城镇的经济实力和支撑能力,发展合作经济、特色经济,统筹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更好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探索资源型城市多元化发展路径,科学制定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提前布局资源型产业的接续替代工作,依托优势资源,探索资源型城市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强沿边城市对外流通关键节点建设,打造东北地区中心流通关键节点城市,科学定位地区过渡流通关键节点城市,逐步降低区域内物流运输成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玉梅  张奎燕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度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空间异质性及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两者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发展度以"包围势态"布局,且多属于滞后发展型和初级发展型;良好均衡型耦合关系表现为旗布星峙,蚌埠市、济源市、淮北市3个城市为均衡过度型和初级均衡型;协调度等级中,中级和初级呈点对称分布,其他等级呈散点分布。未来应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地区开放度水平,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完善人口导入和土地集约利用机制;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打造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平台,促使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