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7)
- 2023(14963)
- 2022(13020)
- 2021(12595)
- 2020(10360)
- 2019(24328)
- 2018(24004)
- 2017(45399)
- 2016(25032)
- 2015(28621)
- 2014(28425)
- 2013(28356)
- 2012(26514)
- 2011(24101)
- 2010(23886)
- 2009(22033)
- 2008(21915)
- 2007(18843)
- 2006(16612)
- 2005(14926)
- 学科
- 济(103339)
- 经济(103223)
- 管理(66458)
- 业(62961)
- 企(50282)
- 企业(50282)
- 方法(47727)
- 数学(41621)
- 数学方法(41130)
- 中国(29419)
- 农(27855)
- 学(24526)
- 财(23599)
- 业经(21001)
- 贸(20865)
- 贸易(20855)
- 易(20297)
- 地方(19620)
- 农业(18548)
- 制(17617)
- 和(16494)
- 理论(16493)
- 环境(15322)
- 银(15253)
- 银行(15194)
- 融(15138)
- 金融(15136)
- 行(14566)
- 技术(14339)
- 务(13764)
- 机构
- 大学(364363)
- 学院(357487)
- 济(146716)
- 经济(143828)
- 管理(137091)
- 研究(129584)
- 理学(118697)
- 理学院(117252)
- 管理学(115063)
- 管理学院(114444)
- 中国(96943)
- 科学(81378)
- 京(79478)
- 所(66796)
- 财(64653)
- 农(63375)
- 研究所(61333)
- 中心(57140)
- 业大(55585)
- 财经(52061)
- 江(51065)
- 北京(50729)
- 农业(49997)
- 范(49359)
- 师范(48894)
- 经(47624)
- 院(46452)
- 经济学(44671)
- 州(41173)
- 经济学院(40277)
- 基金
- 项目(244413)
- 科学(191464)
- 基金(178600)
- 研究(176051)
- 家(157780)
- 国家(156542)
- 科学基金(132210)
- 社会(110663)
- 社会科(104843)
- 社会科学(104811)
- 基金项目(94490)
- 省(92017)
- 自然(86492)
- 自然科(84487)
- 自然科学(84461)
- 自然科学基金(82957)
- 教育(80572)
- 划(79512)
- 资助(74247)
- 编号(70324)
- 成果(58382)
- 重点(55340)
- 部(55017)
- 发(51857)
- 创(49697)
- 课题(48721)
- 科研(46914)
- 教育部(46719)
- 创新(46534)
- 国家社会(46118)
- 期刊
- 济(158736)
- 经济(158736)
- 研究(108228)
- 中国(69517)
- 学报(63057)
- 农(57354)
- 科学(56918)
- 管理(49597)
- 财(47336)
- 大学(47155)
- 学学(43766)
- 教育(40689)
- 农业(40629)
- 技术(29526)
- 融(28846)
- 金融(28846)
- 经济研究(25747)
- 财经(25418)
- 业经(23057)
- 图书(22082)
- 业(21899)
- 经(21897)
- 问题(20890)
- 贸(18720)
- 世界(17820)
- 版(17710)
- 理论(17567)
- 技术经济(17421)
- 国际(17021)
- 科技(17011)
共检索到534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孙通 杨艳昭
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乃至2015年"十二连增",世人瞩目。论文以分省为基本单元,采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数据,从全国和分省两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我国粮食增产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全面探讨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地域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表明:1)全国粮食"十连增"主要得益于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且由于期间其他作物的减产,三大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达到105.73%;2)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无论在增产幅度、贡献率、增产速率还是增产区域角度均高于小麦和稻谷;3)单产提升对全国粮食"十连增"的...
关键词:
粮食 粮食增产 增产格局 贡献因素 中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通 封志明 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连增",2015年更是达到了"十二连增"。文章采用2003—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等为基础数据,以分县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中国分县粮食增产的特征、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3年间我国超过75%的县域单元粮食均出现增产,但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2)粮食增产增幅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处于"滞后增产"和"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占比均较高,其中"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等地;3)对于大部分县域单元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其粮食增产均有正向贡献作用,其中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新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播种面积贡献较大,而单产水平贡献较大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
关键词:
粮食增产 县域单元 LMDI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高 娄延军 张玉 郭馨彤 冯森 郑美洁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赵飞 钱誉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赵飞 钱誉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朱珏
文章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重新对近10年来江苏省粮食持续增产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表明,尽管过去10年来作物单产提升是江苏粮食增产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但相比于其在年度间波动幅度大、贡献不稳定的特点,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作用更为持久与稳定。同时,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推动江苏粮食连续增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鉴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持续而稳定的贡献作用,未来要实现江苏粮食可持续增产,保留一定的粮食用地规模是必须的;而进一步
关键词:
粮食增产 种植结构调整 贡献率 江苏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增长源泉 中国粮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军 张越杰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要素贡献 结构调整 贡献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建 Jose Vila
本文以1990—201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运用时不变估计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及变动趋势,进而从财政政策、农户纯收入、耕地规模等社会经济特征角度考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粮食产出对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十分敏感;粮食生产中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而经济越发达的省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越高;财政支农政策对技术效率影响在各省份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价值导向的目标与效率目标问题一直是经济政策决策中(公正与效率)的两难冲突。2004年粮食产量和安全目标是政府特别优先考虑的政策价值目标,文章检验了这一政策价值目标的决策和现行的有关政治经济约束条件(变量)、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分省区的数据虽然没有支持粮食产量安全目标和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却清楚地显示现行粮食政策的效率特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星焱 胡小平
2004年以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增产阶段。本文利用2004~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对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影响较大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种粮收益、预期种粮收益、财政支农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和粮食单产的提高均起到了显著作用;玉米增产受这三者影响最大,预期种粮收益对小麦单产提高的作用相对较弱。化肥施用量增加和农田抗灾能力提升,为粮食单产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玉米单产提高受此影响最大。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给粮食播种面积带来了负向影响,稻谷和玉米播种面积受此影响的程度要弱于小麦。
关键词:
粮食增产 影响因素 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李文娟 钱静斐
该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产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11个主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粮食单产依然是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加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单产成为第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国家政策、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防控技术和化肥使用量等,也都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增产潜力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力阳 罗其友 高明杰 刘洋 杨亚东
[目的]马铃薯增产空间分异和贡献因素的研究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以2005年和2015年我国省级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其增产格局和增产贡献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 2005—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态势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前6位的省区贡献了增产量的78. 03%,西南混作区和北方一季区是我国马铃薯增产主要区域。(2)从增产增幅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滞后增产类型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超速增产类型的省域单元最多,分别占到44%和32%,超速增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北一季区和云贵一二混作区马铃薯种植地位不断上升。(3)增产的21个省区中,有11个单产增加贡献较大,10个面积增加贡献较大。单产增加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为山东、辽宁、黑龙江、湖南、福建和贵州6省,面积增加对产量增加贡献极显著的地区主要有青海、云南、甘肃、湖北、宁夏和四川等地。[结论]对于主要依靠面积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合理配置轮作作物,增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更新,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勇 朱信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这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指数分解法,深入研究了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其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则逐年递减。影响单产的显著因素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影响播种面积最显著因素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时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合理使用化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关键词:
粮食总产量 贡献率 播种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