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0)
2023(12509)
2022(10734)
2021(10285)
2020(8725)
2019(20436)
2018(19931)
2017(37098)
2016(20396)
2015(23418)
2014(23476)
2013(23598)
2012(22718)
2011(20718)
2010(20828)
2009(19514)
2008(19811)
2007(17722)
2006(15322)
2005(14239)
作者
(61973)
(52090)
(51943)
(49931)
(33509)
(25352)
(23824)
(20269)
(19778)
(18686)
(17920)
(17696)
(16848)
(16805)
(16727)
(16117)
(15839)
(15324)
(15141)
(15074)
(13265)
(12982)
(12778)
(11913)
(11800)
(11691)
(11625)
(11545)
(10746)
(10608)
学科
(90100)
经济(90004)
管理(52918)
(52042)
方法(41105)
(40368)
企业(40368)
数学(36428)
数学方法(36045)
中国(26826)
(24065)
(23024)
(21835)
(18673)
贸易(18665)
(18202)
(17076)
地方(16541)
业经(16335)
农业(15803)
(14642)
银行(14602)
(14586)
金融(14583)
(14037)
(13603)
环境(13178)
(12665)
财务(12637)
财务管理(12596)
机构
大学(308755)
学院(301289)
(130263)
经济(127726)
研究(114679)
管理(108184)
理学(92400)
理学院(91169)
管理学(89426)
管理学院(88849)
中国(86695)
科学(70600)
(67280)
(60381)
(58965)
(57259)
研究所(55090)
中心(51613)
财经(47132)
业大(46223)
农业(45470)
(44612)
北京(43112)
(43005)
经济学(42182)
(41539)
师范(41089)
(40240)
经济学院(37987)
(35411)
基金
项目(198129)
科学(154235)
基金(145615)
研究(140078)
(130396)
国家(129070)
科学基金(107139)
社会(89764)
社会科(84985)
社会科学(84961)
基金项目(75656)
(73207)
自然(68998)
自然科(67371)
自然科学(67343)
自然科学基金(66191)
教育(64291)
(64023)
资助(61381)
编号(54069)
成果(46247)
重点(45690)
(45522)
(42741)
(39919)
国家社会(38793)
科研(38612)
教育部(38441)
课题(37992)
创新(37599)
期刊
(141588)
经济(141588)
研究(92286)
中国(62506)
学报(56862)
(52099)
科学(49156)
(46091)
大学(41959)
学学(39174)
管理(38574)
农业(35616)
教育(31941)
(27958)
金融(27958)
财经(24489)
技术(23882)
经济研究(23790)
(21268)
(20413)
业经(19476)
问题(19039)
(18561)
国际(16631)
世界(16613)
(16409)
图书(16336)
统计(15477)
技术经济(15019)
业大(13902)
共检索到463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国  刘晓文  钱忠明  薛峰  彭宜  彭大新  刘秀梵  
【目的】为确定中国华东地区家禽中禽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的流行和分布状况。【方法】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活禽市场(live poultry markets,LPMs)采集来自不同省份的家禽泄殖腔拭子11 645个,用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进行了长达8年的LPAI的病毒学监测。【结果】禽流感阳性样品1 158个,总分离率9.94%。所分离到的亚型及各亚型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3、H6、H11、H1、H4、H9、H10、H8。【结论】禽流感的分布季节性非常明显,以冬、春为高,各亚型又有其不同分布特点。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婷婷  周力  应瑞瑶  
[目的]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家禽市场分割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阿尔蒙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中国家禽市场分割程度的冲击及滞后性影响。[方法]文章运用相对价格法测算家禽分割指数,同时使用阿尔蒙分布滞后模型进行计量回归。[结果]研究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家禽市场造成严重负向冲击:不仅在短时间内阻碍省际间家禽市场流通,更是长期加剧省际家禽市场的分割。疫情发生的当月禽类感染型禽流感对家禽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小于人感染型禽流感;随着滞后期的推移,禽类感染型禽流感对家禽市场分割程度造成的即期滞后影响和累积滞后影响均大于人感染型禽流感。[结论]中国政府不仅要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时疫情的防控和家禽养殖户的补偿,也要充分考虑疫情结束后停养、休市、限运等政策对家禽市场带来的滞后性影响,完善补偿和市场价格机制,正确引导家禽养殖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恢复信心,确保家禽市场稳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晓纯  裴威威  李笑曼  
为研究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蔓延特点、变化趋势和应对策略,预防禽流感疫情的大爆发,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3—2013年有关禽流感疫情数据,以及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有关疫情公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在WHO报告的15个发生H5N1禽流感疫情的国家中,我国发生确诊病例42人、死亡28人,总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位于第四,具有发生时间长、死亡率高的特点。H7N9疫情发生突然,爆发期约1个月,截至2013年底,共发生感染病例141人,死亡45人,疫情波及12个省(市)的42个地市。我国在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公开、及时、透明的禽流感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同时将H7N9禽流感纳入国家乙级传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莉琴  康小玮  林万龙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大范围爆发后政府采取了强制性的扑杀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但同时也给疫区的家禽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政府部门就此给予了相应的补偿,然而采取的补偿措施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补偿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还有待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安徽等疫区的调研发现,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养殖户在疫情防制中遭受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种禽繁育场和规模化养殖户遭受损失大而补偿不足,而散养户损失较少而补偿较为充分。建议政府的补偿标准和方式应根据不同类型养殖户进行调整,并引入农业保险来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洪磊  佟琪  余海莉  韩琪祺  李涵  常昊宇  屈亚锦  徐杰  刘思当  刘金华  
新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及时发现和阻断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22—2023年,本实验室在我国发病鸡群中监测到新型H3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和传播。本研究对发病鸡群开展了临床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演化分析,并对分离的代表性病毒进行了鸡致病性以及空气传播性试验。结果表明:1)H3N3最早于2022年12月在华东地区发生产蛋下降的蛋鸡群出现,随后陆续在华东、华北、东北等多个地区的鸡群中监测到,发病群体主要为产蛋鸡,鸡群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5%),主要引起产蛋率急性下降(10%~40%)。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H3N3病毒为新型重排病毒,由鸡群中流行的H3N8病毒与H10N3病毒重排产生,6个内部基因来源于H9N2病毒。3)与H3N8病毒类似,新型H3N3病毒对鸡群高度易感,可在鸡鼻甲、气管、肺等呼吸器官中高效复制并排毒,引起呼吸系统严重病理损伤。4)空气传播性结果表明,新型H3N3病毒可在鸡群之间空气传播,而H3N8病毒不能在鸡群间空气传播。综上,新型H3N3禽流感病毒对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播性,有可能成为新的优势流行病毒,对我国家禽养殖业威胁较大,需要开展进一步的防控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超男  刘明  张云  刘春国  高雪丽  
【目的】为了验证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2003年某地方养鹅场发病鹅群分离的一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A/Goose/HLJ/QFY/2003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动物实验表明该病毒对不仅对鸡具有高致病性(IVPI=3),而且对鸭也具有高致病性。雏鸭人工感染该病毒后临床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脑膜点状出血,肝脾肿大并见有坏死灶,肺脏严重充血、出血,消化道粘膜弥散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全身各脏器以出血、充血、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感染鸭死亡集中在感染后的4~6d,致死率75%。雏鸭在病毒感染后2~4d的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洪磊  佟琪  李涵  韩琪祺  刘激雨  李佳琪  杨吉喆  刘金华  
为调查我国多个省份鸡群中发生一种以眼睑肿胀出血、呼吸道症状、产蛋鸡产蛋率急性下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对发病鸡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1)该病自2021年12月首先发现于广东省某三黄鸡群,随后陆续在福建、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鸡群中发生,鸡群发病率高,后期易继发感染细菌,死亡率1%~10%;2)实验室初步诊断为H3N8亚型禽流感;3)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为新型禽流感病毒,系欧亚禽分支H3基因、北美禽分支N8基因与G57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组成的三源重排病毒;4)新型H3N8病毒对SPF鸡高度易感,感染鸡表现为眼睑肿胀出血,轻微呼吸道症状;病理变化为哈德氏腺黏膜坏死,鼻甲、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坏死,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肺脏支气管肺炎;病毒可通过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排毒时间为5~7d;病毒在鼻甲、气管和肺脏中可高效复制,并且可以在哈德氏腺等肺外脏器复制。综上,新型三源重排H3N8禽流感病毒对鸡高度适应,对呼吸系统致病性较强,应尽快开展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对病毒的源头及传播途径进行防控,力争将这种新型病毒消灭在流行早期阶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子卉  贾琪  连朋敬  李静云  徐彤  白玉  李鸿儒  乔健  
旨在分析环境低温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致病性的影响。选用120只6~8周龄,雄性SPF 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无感染常温组(PBS处理,(20±2)℃)、无感染低温组(PBS处理,(10±2)℃)、H9N2病毒感染常温组(H9N2处理,(20±2)℃)、H9N2病毒感染低温组(H9N2处理,(10±2)℃)。在感染后观察感染小鼠发病14d内的临床症状、存活率,肺脏病变程度、肺部细胞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肺脏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与H9N2病毒感染常温组小鼠相比,环境低温处理的H9N2病毒感染小鼠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其中体重明显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95%降为67%,肺水肿程度和肺组织病变程度更加严重;2)H9N2病毒感染低温组与H9N2病毒感染常温组相比,肺脏TNF-a和IL-1β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2个无感染组(P<0.01);3)H9N2病毒感染低温组与H9N2病毒感染常温组相比,肺组织病毒载量显著增加(P<0.01)。综上,环境低温明显增加了H9N2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为进一步揭示环境低温与流感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静  王靖飞  吴春艳  杨彦涛  吉增涛  王洪斌  
【目的】为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风险评估,以在该病的控制中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已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头脑风暴法,确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风险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估结果。【结果】建立了由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因素量化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综合评分方法组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风险评估框架。【结论】利用该风险评估框架可进行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实现对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风险的定量评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源   崔鹏飞   施建忠   张元成   于晴晴   颜成   张亚萍   王丛丛   张洁   王燕   邓国华   陈化兰  
【背景】H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亚型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的】通过对我国H6N1亚型AIV的演化动态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2年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家禽喉和泄殖腔拭子,通过接种鸡胚分离到7株H6N1亚型AIVs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结果】遗传演化分析表明,7株病毒的基因与分离于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野鸟源病毒基因同源性较高,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贝叶斯演化分析表明,H6亚型AIV HA基因曾发生过多次的跨洲际传播,欧亚谱系病毒在北美地区也有着较长时间流行。1株病毒HA基因与北美地区毒株基因高度同源,根据贝叶斯演化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在野鸟体内经历了复杂的基因重配后形成,后经野鸟传入我国。特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此外,另有1株病毒的NP蛋白发生Y52H突变,据报道,该突变对AIV获得抵抗人干扰素刺激基因BTN3A3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受体结合特性分析表明,部分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但结合人源受体能力弱于结合禽源受体能力。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试验表明,鸡感染A/chicken/Jiangxi/S40445/2019(H6N1)后能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排毒,并且病毒可在鸡群内通过接触传播。鸡感染A/duck/Jiangxi/S10941/2019(H6N1)后仅有少数鸡通过呼吸道排毒,病毒无法在鸡群间通过接触传播。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表明,H6N1亚型AIV无需提前适应便可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但对小鼠仍呈低致病力。【结论】2019—2022年分离于我国的H6N1亚型AIV基因大部分来源于野鸟源病毒,候鸟可经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将病毒传入我国;部分病毒能够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并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表明该亚型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爱晶  许古明  潘青  何诚  
为研究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对家禽的致病性,采集流行地区发病鸡和鸽的肺脏,分离了8株链球菌,并利用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为3株属马链球菌兽疫亚种,5株属粪肠球菌。在此基础上,选择1株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内蒙分离株,经腹腔注射途径人工感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 chicken)鸡和肉鸡,攻毒后死亡率分别为40%和80%。剖检观察到出血性肺炎、气囊炎和心包炎,尤其是肉鸡出现60%的支气管栓塞病变,这与临床病理学变化相似。此外,采用微量肉汤测定法测定8个临床分离菌株测定对15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泽君  焦培荣  于康震  陈化兰  
A/goose/Guangdong/1/96(GSGD/1/96)是中国分离的第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它不仅是97香港感染并致人死亡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供体株,而且是中国目前已报到的H5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共同祖先。本研究建立了该病毒的8质粒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并通过细胞转染成功拯救了该病毒(R-GSGD/1/96)。R-GSGD/1/96在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面保持了与亲本野毒(W-GSGD/1/96)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即对鸡都是高致病性毒株,R-GSGD/1/96与W-GSGD/1/96的静脉致病指数分别为2.01和2.10;救获病毒与野生病毒一样,尽管1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月  陆迁  张淑霞  
基于宁夏中卫沙坡区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农民疫情补偿满意度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民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进而利用加权平均法测评农民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果显示:农民对疫情补偿政策的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正向显著影响其满意度,期望对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大,感知质量次之,感知价值最小;农民对疫情补偿政策的满意度仅为45.4,处于不满意状态,其中,对疫情补偿标准最不满意,其次是补偿速度满意度和补偿范围满意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乐荣  李小云  汪力斌  
本文以中国散养及中小规模家禽养殖农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禽流感爆发前后家禽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包括家禽生产和投入变化、养殖及疫病防疫技术行为的变化以及损失和政府补偿情况。通过比较农户生产及投入的变化发现,禽流感爆发确实对中国家禽养殖农户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冲击影响的程度因农户的饲养规模而异。禽流感发生后农户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技术行为明显改善。禽流感疫区内的家禽养殖农户会有较大的直接损失,与损失相比,政府的现金补偿略显不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小玲  孙影  尤向峰  吴育发  王梦云  胡积东  王有为  阮祥春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能形成生物被膜的临床分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菌株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用刚果红平板法对70株APEC进行筛选,并用结晶紫染色法鉴定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生物被膜生长情况,推断菌株的膜成熟时间;依据玻璃试管法判断菌株是否有卷曲菌毛以及形成生物被膜基质中是否含有胞外纤维素,同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膜基质中胞外多糖的浓度。对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群体感应系统、菌毛、鞭毛、蛋白、多糖的基因进行PCR检测,最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法检测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对10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分析它们的耐药特性。[结果]在鉴定出能形成生物被膜的31株菌中,强、中等和弱成膜能力的分别有10、7和14株。强成膜菌株膜成熟时间比弱成膜菌株的短且差异显著(P0.05)。强成膜能力的菌株中含有菌毛和产生胞外纤维素的菌株所占的比例最高,且胞外多糖含量极显著高于中等和弱成膜菌株(P<0.01)。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检出率最高,达到100.00%,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菌毛、蛋白、鞭毛、多糖相关基因。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对10种抗菌药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成膜能力越强,对10种抗菌药的耐药程度越严重。[结论]强成膜能力菌株的膜成熟时间短,产生膜基质的量多、组成更复杂,且对10种抗菌药的耐药程度更严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