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7)
- 2023(1716)
- 2022(1606)
- 2021(1708)
- 2020(1383)
- 2019(3552)
- 2018(3158)
- 2017(4537)
- 2016(2794)
- 2015(3278)
- 2014(3286)
- 2013(3322)
- 2012(3267)
- 2011(3261)
- 2010(3128)
- 2009(3137)
- 2008(2907)
- 2007(2203)
- 2006(1955)
- 2005(1939)
- 学科
- 济(10569)
- 经济(10566)
- 管理(4385)
- 业(4293)
- 方法(4287)
- 中国(4103)
- 数学(3941)
- 数学方法(3902)
- 学(3527)
- 企(3111)
- 企业(3111)
- 农(2800)
- 财(2368)
- 贸(2358)
- 贸易(2357)
- 易(2304)
- 地方(2211)
- 米(1934)
- 制(1923)
- 玉(1910)
- 玉米(1893)
- 融(1882)
- 金融(1881)
- 黍(1744)
- 玉蜀黍(1734)
- 蜀(1734)
- 蜀黍(1734)
- 出(1668)
- 和(1666)
- 农业(1663)
- 机构
- 大学(38752)
- 学院(37657)
- 研究(21856)
- 中国(16009)
- 科学(15244)
- 济(14720)
- 经济(14472)
- 农(13992)
- 所(13281)
- 研究所(12289)
- 农业(11613)
- 管理(10178)
- 京(9403)
- 中心(9381)
- 业大(9090)
- 理学(8456)
- 科学院(8400)
- 理学院(8196)
- 管理学(7968)
- 管理学院(7895)
- 院(7265)
- 业(7198)
- 省(7072)
- 农业大学(6929)
- 室(6739)
- 部(6342)
- 北京(6296)
- 财(6145)
- 实验(6113)
- 实验室(5863)
共检索到67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莹 张正斌 杨引福 王敏 赵久然 杨国航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品种栽培和育种目标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09年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生育期、产量和气候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早熟春玉米生产及育种的影响。【结果】对照品种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花粒期与相应期间的活动积温呈较强的正相关,随着活动积温的增加,生育期和花粒期均有延长的趋势。对照品种产量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47*,Sig.=0.041,α=0.05)。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对照品种产量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东北地区 春玉米 生育期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河成 段运平 李凌雨
早熟玉米单交种子粒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短,形成的叶片少且面积小,光合产物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穗部性状的劣化和子粒产量的不稳定性。以早熟为前提子粒高产的育种途径,除配合力选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叶片生长率来实现。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在高配合力前提下把具有潜在高灌浆速率的早熟自交系同一定的中晚熟自交系组配单交,不仅可使营养生长期显著延长,同化物供应改善,而且也可使灌浆期显著缩短,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继凤 王悦 罗红兵 屠乃美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的增产潜力,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种期、栽培密度、苗前期追施复合肥、苗后期追施尿素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特早熟春大豆全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明显缩短,与其他参试因子无显著相关;四因子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播种期、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特早熟春大豆适合高密度、高肥水平下栽培;中等土壤肥力下单产30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32个,其主要决策因素的取值范围是:播种期3月25日至4月18日,种植密度57.3~61.2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232.5~395.55kg/hm2,苗后期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目的】针对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机械粒收技术高效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按一定比例间作,以期明确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方法】以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和益农玉 10(YNY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育期长的品种与生育期短的品种间作,即 ZD958 与 YNY10 间作(Z‖Y)、XY335 与 YNY10 间作(X‖Y)2 个水平;设置 6 种间作幅宽(行数)比例,即 6:6、4:4、2:2、1:1、0:1、1:0,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间作比例的减小,生育期长的品种生理成熟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降低,生理成熟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及总脱水速率呈加快趋势,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粒重(W_(max))逐渐增加,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_(max))、籽粒活跃灌浆期(D)逐渐缩短,产量和百粒重增加明显(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李维佳 赵博雅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预测农作物用水走势并据此制定合理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辽西北地区9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气象及土壤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密度函数法获得春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辽西北春玉米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3年近50年辽西北春玉米需水量基本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增;净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群 耿婷 侯雯嘉 陈长青
【目的】探求东北三省近20年气候变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下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三省进行区域研究,利用东北地区近20年气候观察数据和春玉米长期观测数据,通过相关和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东北三省春玉米生长季的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量)与春玉米生育进程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东北地区1989—2009年春玉米生长季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每年分别为0.050、0.045和0.044℃,表现为春玉米生育期间白天增温幅度较夜间增温幅度大,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近20年黑龙江省各试验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辉明 张正斌 徐萍 杨引福 卫云宗 刘新月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暖 农艺性状 中国北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克礼 高聚林
本试验对春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等器官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各器官还原糖含量呈大幅度升降变化;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叶片还原糖含量的两个峰值揭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需氮“前轻后重”的内在原因;生长中心器官的还原糖含量高,是器官迅速建成的生理基础;氮肥主要影响叶片的生长及生理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叶鞘和茎秆建成,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本地土壤条件下,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而不是“库”。
关键词:
春玉米 营养生理 还原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晓慧 张磊 刘双利 曹玉军 魏雯雯 刘春光 王永军 边少锋 王立春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
关键词:
春玉米 熟期 籽粒灌浆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丰光 刘志芳 李妍妍 景希强 邢锦丰 黄长玲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杂种优势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昌松 张玉 吕巨智 闫飞燕 程伟东 石达金 范继征
探讨不同播期对广西地区主推春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为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播期为主处理,5个品种为副处理,共15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具有缩短的趋势,其主要由营养生长期的缩短引起,而生殖生长期(包含灌浆期)并未随着播期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同时播种出苗期也具有缩短的趋势。平均气温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日照时数则下降。灌浆的活跃期缩短,同时晚播处理的平均灌浆速率、0~20 d灌浆速率以及最终籽粒干重均较前两个处理低,而20~40 d灌浆速率较前早播期略高。收获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出籽率随...
关键词:
春玉米 播期 生长 灌浆 广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彤 王靖 赫迪 王娜
为研究西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主要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及土壤资料,评价了APSIM-MAIze模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适应性,并应用其分析该地区1961-2010年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该区6个常用玉米品种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与实测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8d以内;4个品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29%,该模型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区域春玉米生长季总辐射在南部中区和北部降低最明显,≥8℃有效积温在西部升高显著,日均温度日较差在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向前 白岚方 路战远 郭晓霞 孙峰成 程玉臣 贾凯 王玉芬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以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阐明春玉米灌浆中后期籽粒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形成机制,为春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春玉米品种广德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气孔导度日变化以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只是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各密度处理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V"字形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种植密度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在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黄绍文
【目的】为探明长期施钾对大田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在东北三省的代表性土壤上连续13年的定位施钾试验进行研究。【结果】东北3个定位试验点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辽宁13年间(1993~2005)施钾效应不稳定,吉林自第3年(1995年)开始施钾显著增产,黑龙江自定位开始施钾显著增产;辽、吉、黑3点长期施钾条件下作物产量13年平均分别增加9.9%~10.3%、12.6%~13.6%和17.5%~21.7%。辽宁、吉林两点施K2O112.5kg·ha~(-1)时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处于较明显的亏缺状况,而施K2O225.0kg·ha~(-1)时...
关键词:
长期施钾 春玉米产量 土壤钾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