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61)
- 2023(4436)
- 2022(3923)
- 2021(3788)
- 2020(3163)
- 2019(7328)
- 2018(6898)
- 2017(11453)
- 2016(6629)
- 2015(7508)
- 2014(7330)
- 2013(7365)
- 2012(6892)
- 2011(6459)
- 2010(6453)
- 2009(5722)
- 2008(5685)
- 2007(4375)
- 2006(3896)
- 2005(3500)
- 学科
- 济(24781)
- 经济(24768)
- 业(13051)
- 管理(12036)
- 方法(10809)
- 数学(9900)
- 数学方法(9808)
- 学(9148)
- 农(8716)
- 企(8685)
- 企业(8685)
- 中国(7212)
- 地方(6045)
- 农业(6018)
- 业经(5107)
- 贸(4726)
- 贸易(4724)
- 财(4714)
- 易(4574)
- 环境(4330)
- 和(3826)
- 制(3636)
- 税(3444)
- 技术(3225)
- 税收(3218)
- 发(3209)
- 收(3182)
- 融(3123)
- 金融(3121)
- 生态(3106)
- 机构
- 学院(91364)
- 大学(91323)
- 研究(40506)
- 济(34392)
- 经济(33721)
- 管理(30311)
- 科学(29423)
- 中国(29156)
- 理学(26194)
- 农(26051)
- 理学院(25696)
- 管理学(25086)
- 管理学院(24918)
- 所(22875)
- 研究所(21497)
- 农业(20875)
- 京(20306)
- 业大(19550)
- 中心(18103)
- 院(14396)
- 财(14241)
- 范(14037)
- 科学院(14023)
- 省(13932)
- 师范(13844)
- 农业大学(13450)
- 江(13239)
- 室(12998)
- 北京(12783)
- 南(11983)
- 基金
- 项目(69126)
- 科学(53360)
- 基金(49960)
- 家(47394)
- 国家(47045)
- 研究(44011)
- 科学基金(38049)
- 省(27838)
- 基金项目(27370)
- 自然(27322)
- 自然科(26639)
- 自然科学(26630)
- 社会(26555)
- 自然科学基金(26160)
- 社会科(25077)
- 社会科学(25066)
- 划(24332)
- 教育(19968)
- 资助(19472)
- 重点(17177)
- 编号(16460)
- 计划(15792)
- 发(15369)
- 科技(14752)
- 部(14503)
- 创(14111)
- 科研(13924)
- 创新(13337)
- 成果(12808)
- 专项(12228)
共检索到14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兴丽 蒋友严 张翼飞 陈记祖 敖泽建 吉哲君
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的指标,采用最大合成法(MVC)、Theil-Sen斜率估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甘南高原植被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甘南高原NDVI在时间上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每10年0.019;2)在空间上表现为林区增长率大于牧区增长率,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舟曲县白龙江沿岸以及南部林区,植被类型多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近30年,甘南高原整体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上升速率为每10年0.35℃,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 0.05);4) 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和偏相关性以正相关性为主,但与降水量的偏相关性稍强于气温;5)气候和人类活动对甘南高原NDVI变化整体上是改善的,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更显著,二者平均贡献率分别为每10年0.009、0.0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白庆坤 阿拉腾图娅
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干旱灾害频发,探究草地覆被度对干旱的响应,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植被覆盖度实测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温度状态指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蒙古高原草原区草地覆被度变化、干旱分布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2001–2020年蒙古高原草原区内的草地面积整体上呈增加趋势,2001–2017年优势草地覆盖度为40%~60%和20%~40%,2017年后60%~80%和40%~60%为优势覆盖度,整体上有向高覆盖度转移的趋势。不同覆盖度草地中40%~60%和20%~40%草地的转入转出面积大,波动强稳定性差。2) 20年间2001年、2007年、2010年、2017年和2019年为研究区的干旱年份,2003年、2013年、2018年和2020年旱情较为缓和,中旱面积所占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整体的干旱情况。3)蒙古高原草原区草地覆盖度减少与气候干旱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类型草地覆盖度对干旱的敏感程度依次是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覆盖度20%~60%草地对干旱的响应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宪锋 胡宝怡 任志远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刻理解生态恢复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0.02 g C·kg-1H2O·a-1(P<0.001),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年内WUE主要呈"双峰"模式,峰值分布在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文婕 王双成 刘溢 张晓凡 刘勤 郑天亮 杨晴雯 裴向军 李景吉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 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条带”分布特征。②95.90%植被区域NPP变化斜率大于0,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NPP波动程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低。③和田地区植被NPP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的特征明显;67.51%植被区域NPP受非气候因素驱动;气候因素驱动中,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④和田地区整体呈裸地、灌丛减少,草地、永久性冰雪、耕地和水体增加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NPP以促进作用为主;裸地转变为草地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变化区域植被NPP多呈上升趋势。【结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工程对植被的积极作用是和田地区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永龙 牛叔文 胡嫄嫄 齐敬辉
能源是消除贫困和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甘南高原23个乡镇357个家庭用能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寒藏区农牧村家庭能源消费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牧村人均能源消费量为996.05 kgce,以畜粪等生物质能为主,能耗水平高,消费品质差,综合热效率只有18.77%,大部分农牧民还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状态;2从牧区到农区,能源消费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热效率从16.87%提高到23.93%,人均能耗水平逐渐降低,空间阶梯特征明显;3农牧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牧区主要受生活方式、家庭规模和宗教支出的影响,农牧交错区主要受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强 张立峰 何毅 姚圣 曹胜鹏 赵占骜
自2003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行了“退耕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对区域植被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甘南州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间响应机制的研究尚不明晰,且关于该区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变化及重心迁移的探讨尚少。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甘南州2000-2019年植被NPP,分析了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NPP与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植被NPP年均值为621.79 g·m~(-2),96.63%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2) 2000-2019年植被NPP重心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迁移,东南部植被NPP增速高于西北部。3)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间整体上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北部边缘及东部中心地带呈负相关关系。4)林地、灌丛、草地的NPP均呈稳定增长,湿地类型下除NPP外气温亦呈明显增长。本研究可为评价生态质量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强 张翀 任志远
【目的】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是中国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究,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不同海拔高度与水热条件下植被物候趋势的差异,以期为黄土高原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1)1998—2012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前0.9D。...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建国 濮励杰 刘金萍 李月臣 刘丽丽
利用2001年-2010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13A3 NDVI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年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重庆段东部、中南部中高山区NDVI较高,西部川东平行岭谷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谷地NDVI较低;地形和人类建设活动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近10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活动总体上呈逐渐增强的趋势;③研究区植被活动出现极化的趋势,植被稀疏的区域植被活动进一步减小,植被茂密的区域植被活动保持稳定或增强,夏季最为明显;④研究区6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NDVI最高,为0.6904;水生植被的NDVI最低,为0.5710。草甸和灌丛、灌草丛两种植被类型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继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世杰 苏舒 梁亮 童小华
干旱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及地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AVHRR和MODIS遥感数据集所计算的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为监测指标,研究江苏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江苏省气象站台1982~2010年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这四个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旱化的影响,不仅能够定量地描述植被干旱的空间变化,还可以反映长期气候对其起到的正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的年均VCI值呈上升趋势,区域整体旱情有所缓解;四个气候因子中,年均温度逐渐升高,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年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则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梁植 孙若辰 段青云
黄河水源涵养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深入研究区域植被变化过程对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趋势分析、局部加权回归方法(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5年黄河水源涵养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要素做了分析,并根据地形不同将涵养区划分为平原区和高原区,探究区域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涵养区多年生长期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源于春秋季NDVI的快速增长,不同区域尺度的NDVI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涵养区及其分区高原区、平原区NDVI增长速率分别为0.0009/a、0.0007/a、0.0016/a。(2)区域NDVI与降水气温相关性存在时空差异,涵养区生长期NDVI与降水、气温分别呈负、正相关,春夏季受温度控制,秋季受降水、温度同时控制;其中平原区除春季受温度控制外,其他时期同时受降水、气温控制;涵养区生长期NDVI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区域占比分别为50.4%、91.4%。(3) NDVI变化趋势存在一定阶段性,在1995—2015年间NDVI呈停滞增长,期间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1995年之前、2015年之后则呈显著增长,与降水、温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4)区域内NDVI增长主要由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同时驱动引起,面积占比74.30%,其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增长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衰退,面积占比分别为11.48%、6.23%,说明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植被的恢复,但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同样也会破坏植被的生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帮锐 张军以
【目的】分析我国3种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2000—2020年生产时空集聚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优化食用油料作物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大豆、花生、油菜生产时空集聚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大豆产量最高,花生次之,油菜最低。大豆产量呈大幅波动上升,油菜和花生产量呈小幅波动上升。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花生生产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广东;油菜生产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和湖南。2)2000—2020年3种油料作物产量集聚程度呈减弱态势,其中大豆产量高-高聚集区在黑龙江、吉林,低-低聚集区在新疆;花生产量高-高聚集区在山东、河南、安徽,低-低聚集区在新疆;油菜产量高-高聚集区在湖北、安徽、江西,低-低聚集区在内蒙古。大豆生产重心从河北唐海县到内蒙古宁城县向西北迁移;花生生产重心在河南境内,向豫西北迁移;油菜生产重心从湖北南漳县到重庆奉节县向西南迁移。3)不同油料作物生产驱动因素在不同省份的作用程度不同。大豆生产主要受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GDP增长率影响;花生生产主要受化肥施用量、机械总动力、灌溉面积影响;油菜生产主要受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和公路密度影响。【结论】3种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集聚特征,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整体主要受化肥施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和平 曹金武 王成福
【目的】分析甘南玛曲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甘南玛曲地区1971-2010年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玛曲地区40年的年际、年代际、突变年份及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等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甘南玛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以0.6℃/10a的速率升高,2000年之后升幅达到1.9℃/10a。各季节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最高、最低平均地表温度亦呈升高趋势,平均地表温度的升高主要以最低地表温度的上升为主。甘南玛曲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2000年之前为负距平,2000年之后为正距平变化;各季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和平 敖泽建 赵红岩
光照资源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1973—2012年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近40 a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幅为33.0 h/10 a,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幅最明显,夏季最小。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的特征不同,体现出甘南白龙江流域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日照时数变化的复杂性。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在1994年之前以负距平变化为主,1994年及其之后以正距平变化为主,为光照资源偏多期。甘南白龙江流域年平均...
关键词:
甘南白龙江流域 光照资源 气温 蒸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炼
【目的】探索植被时空演化规律和机理,为揭示区域环境变化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POT/VEGETATION 数据,辅以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索2000—2018 年四川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近二十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6.4%/10a,其中2006—2012年植被覆盖呈波动趋势;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化进程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对植被覆盖有剧烈干扰;四川省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72.45%,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27.55%,植被状况改善较显著。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中,雅安市、乐山市、攀枝花市、达州市、宜宾市、巴中市和广元市的植被改善状态较好。四川省海拔0~1000、1000~3000 m是植被恢复最显著的区域。【结论】通过剥离自然、人类活动因素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四川省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四川省植被覆盖变化的次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科学布局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