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4)
2023(3087)
2022(2775)
2021(2801)
2020(2099)
2019(5113)
2018(4541)
2017(7000)
2016(4058)
2015(4811)
2014(4796)
2013(4653)
2012(4824)
2011(4454)
2010(4518)
2009(4019)
2008(3973)
2007(2949)
2006(2634)
2005(2493)
作者
(15033)
(12811)
(12795)
(12528)
(8437)
(6654)
(5600)
(5245)
(4966)
(4903)
(4676)
(4542)
(4512)
(4320)
(4236)
(4005)
(3974)
(3757)
(3743)
(3547)
(3399)
(3296)
(3237)
(3064)
(3019)
(3010)
(2945)
(2804)
(2741)
(2739)
学科
(16266)
经济(16263)
地方(7285)
(7031)
管理(6111)
(5914)
(5827)
中国(5156)
方法(4740)
数学(4310)
数学方法(4248)
农业(4170)
环境(3716)
(3711)
贸易(3707)
(3580)
地方经济(3569)
生态(3245)
(2872)
企业(2872)
(2772)
业经(2731)
资源(2528)
(2473)
(2332)
(2209)
金融(2206)
(2203)
(2125)
(2078)
机构
学院(58054)
大学(58017)
研究(31694)
科学(23929)
中国(22207)
(20846)
(20500)
经济(20097)
(18591)
研究所(17425)
农业(17002)
管理(16508)
业大(14861)
(14414)
理学(13819)
中心(13633)
理学院(13406)
管理学(12964)
管理学院(12868)
科学院(11903)
(11750)
(11457)
(10998)
农业大学(10877)
实验(10110)
(9787)
实验室(9731)
师范(9666)
资源(9485)
(9420)
基金
项目(45900)
科学(34286)
(32942)
基金(32768)
国家(32764)
研究(25966)
科学基金(25410)
自然(19634)
自然科(19042)
自然科学(19036)
自然科学基金(18658)
(18150)
基金项目(18052)
(16495)
社会(14868)
社会科(13978)
社会科学(13972)
资助(12818)
重点(12225)
计划(11848)
科技(11644)
教育(10982)
(10647)
科研(9198)
编号(9126)
专项(9012)
(8936)
(8763)
创新(8481)
(8446)
期刊
(23323)
经济(23323)
学报(18843)
(18812)
研究(16602)
中国(15305)
科学(15146)
农业(13716)
大学(12632)
学学(12188)
(8520)
资源(7800)
业大(6530)
(5385)
农业大学(5257)
管理(5008)
林业(4944)
(4614)
教育(4525)
自然(4486)
(4181)
金融(4181)
中国农业(3870)
国际(3788)
科技(3730)
经济研究(3718)
(3633)
地理(3557)
(3492)
技术(3391)
共检索到96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饶胜  方精云  崔海亭  雷光春  
利用 198 8和 1998年 4月份的TM遥感数据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机助分类。把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成 7种类型 :林地、灌草坡、水体、湖滩洲地、耕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结果显示 ,林地、水体、城镇的面积增加 ,灌草坡的面积减少。 1998年耕地面积比 1988年面积减少 11.3% ,湖滩洲地面积减少 42 .7%。对不同高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 ,耕地、灌草坡的面积都有所减少 ;城镇的面积增加 ,林地的面积增加明显 ,尤其在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自然和人文因子的双重影响。水体面积增加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的增大 ;林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申格  王聪  余强毅  周清波  吴文斌  
[目的]区域特点背景下,利用遥感手段实时获取局部区域耕地复种信息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有效反映区域农业集约化变化趋势。[方法]文章以鄱阳湖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09Q1数据建立二波段增强型植被指数(Two-ban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2);基于时序EVI2,利用二次差分法提取研究区2001—2020年耕地复种频率逐年结果;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最小二乘法、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年间复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的总体精度为90.70%,Kappa系数0.81,满足应用要求。研究区复种以一年二熟为主,耕地整体复种水平以2013年为突变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13年间研究区复种降低,2013—2020年间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复种较2018年和2019年都有所上升,表明恢复早稻政策作用明显。空间上看,20年间研究区82.14%的耕地复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保持稳定状态;复种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余江县、鹰潭市、抚州市、南昌市等县市区部分区域,显著上升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新建县、余干县北部、鄱阳县北部等。从转移类型上来看,主要发生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间的相互转换。2001—2013年一年二熟转为一年一熟现象严重,2013—2020年则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二熟现象明显。[结论]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长时序复种频率时空变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耕地集约化程度加强的趋势,可为区域“藏粮于地”战略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种植制度的视角去理解多年的不同种植制度和休耕策略是如何结合的,从而丰富耕地集约化评价理论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申格  王聪  余强毅  周清波  吴文斌  
[目的]区域特点背景下,利用遥感手段实时获取局部区域耕地复种信息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有效反映区域农业集约化变化趋势。[方法]文章以鄱阳湖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09Q1数据建立二波段增强型植被指数(Two-ban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2);基于时序EVI2,利用二次差分法提取研究区2001—2020年耕地复种频率逐年结果;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最小二乘法、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年复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的总体精度为90.70%,Kappa系数0.81,满足应用要求。研究区复种以一年二熟为主,耕地整体复种水平以2013年为突变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13年研究区复种降低,2013—2020年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复种较2018年和2019年都有所上升,表明恢复早稻政策作用明显。空间上看,20年间研究区82.14%的耕地复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保持稳定状态;复种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余江县、鹰潭市、抚州市、南昌市等县市区部分区域,显著上升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新建县、余干县北部、鄱阳县北部等。从转移类型上来看,主要发生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间的相互转换。2001—2013年一年二熟转为一年一熟现象严重,2013—2020年则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二熟现象明显。[结论]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长时序复种频率时空变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耕地集约化程度加强的趋势,可为区域"藏粮于地"战略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种植制度的视角去理解多年的不同种植制度和休耕策略是如何结合的,从而丰富耕地集约化评价理论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大宇  陈昭玖  蔡波  
利用江西鄱阳湖周边10个县的村级层面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的平均降水量对水稻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长期平均降水量越多,单季稻种植的比重越低,双季稻种植比重越高。短期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年水稻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梅鑫  叶滢  钟业喜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集聚特征、外资利用水平和发展速度时空格局的深入分析,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时空格局呈现以下特征: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绝对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集聚程度总体有所缩小,集聚格局由"二"型向"┴"转变;低水平区域由均衡向东北方向演化,高水平区域向南昌市和浙赣线集聚;低水平区域发展速度较快,缩小了区域总体差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强  张戈丽  朱道林  邸媛媛  杨彤  刘若琪  董金玮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1)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2)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3)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翀  
柬埔寨可耕地资源丰富,温度适宜,水稻生产极具潜力。及时监测水稻种植时空格局对于区域水稻生产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和粮食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水稻遥感监测研究大多只提供年际尺度的水稻空间分布,缺乏年内尺度水稻种植与收获信息。本文首先利用一年内所有可获取的MODIS影像,构建基于像元的MODIS NDVI年时间序列曲线;然后,选取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逐像元计算时序统计参数特征,采用FastDTW算法计算像元时序曲线与水稻参考时序曲线的相似性特征,将时序统计特征与时序曲线相似度特征相结合,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通过机器学习进行监督分类,提取水稻熟制信息;最后,结合时序曲线提取水稻物候特征,生成水稻收获时间信息,并对水稻耕作类型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柬埔寨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洞里萨湖周围的低地平原和南部的湄公河下游。尽管柬埔寨全年热量条件适宜,但水资源获取限制对柬埔寨水稻种植时空格局具有显著影响。(2)水稻熟制以单季稻为主,约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80%,且分布区域稳定;双季稻面积约占20%,年际种植空间分布变化较大。雨季稻是柬埔寨水稻的主要种植类型,种植面积约占全年水稻面积的70%左右,年际变化不大;旱季稻和前雨季稻面积约占30%,年际空间分布差异显著。(3)对2011年和2016年水稻种植模式分析可知,灌溉条件和洪水对柬埔寨水稻种植时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柬埔寨年内水稻种植时空格局的高精度监测,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因地制宜和有弹性的水稻种植制度、保障柬埔寨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春晓  徐宗学  王志慧  刘昌明  
本文基于改进的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参数,估算了中国东北三省2001-201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17A3 NPP产品与本文估算NPP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0a平均的植被NPP为304.643g C/(m2·a)。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差异明显,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灌木>草地>城镇>未利用地>水体。年NPP在2001-2005年间出现了上下波动的趋势,且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的时空变化趋势不同,森林覆盖区域具有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1.217g C/(m2·a)),未利用地则具有明显的逐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董亮  
运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2014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年际间有所波动,但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粮食单产变异系数呈先波动下降后持续上升特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具有较强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粮食单产处于高—高地区和低—低地区的县(市)较多,处于高—低地区和低—高地区的县(市)较少;2001、2014年种粮人口规模、有效灌溉面积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董明辉  王亚力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洞庭湖区17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志刚  余德  韩成云  王凯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200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首要阶段的建设工作。基于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数据,利用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及GIS空间统计方法,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8~2016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方式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8年间区内草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域面积减少加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林地和水域系统价值。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者合计占比38%以上,但食物生产、水源涵养与废物处理的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比例较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减少率超过20%的区域主要在城市地区,从空间分布来看,南部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具有优势,尤其在2012~2016年间总的优势更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浩铭  李爱农  赵伟  边金虎  雷光斌  
植被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最佳指示器,研究其时空变化对深入理解陆面水热过程、碳循环过程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1-2010年MODIS MOD09A1产品,通过引入MOD09A1的时间控制层DOY(Day of Year)提高EVI的时间精度;采用最大变化速率法和阈值法相结合提取秦岭森林物候期。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条件变化,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东南向西北,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SOG)逐渐推迟,集中在第81~120 d(即从3月下旬-4月末);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th Season,EOG)逐渐提前,集中在第270~311 d(10月初-11月上旬);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逐渐缩短,集中在150~230 d。秦岭森林物候期与海拔关系密切,海拔每升高100 m,SOG推迟2 d,EOG提前1.9 d,LOG缩短3.9 d。2001-2010年,森林SOG提前、EOG延后和LOG延长主要分布于秦岭中高海拔区;SOG延后、EOG提前和LOG缩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下部分区域。高海拔区物候的年际变化要比低海拔区复杂,2000 m以上区域SOG提前、EOG提前、LOG缩短。上述研究结果量化了不同海拔梯度森林的物候差异,揭示了近10年秦岭森林物候的时空格局,可为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