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8)
2023(11389)
2022(9664)
2021(8929)
2020(7222)
2019(16675)
2018(15708)
2017(28415)
2016(15762)
2015(17429)
2014(16512)
2013(16358)
2012(15229)
2011(13976)
2010(14049)
2009(13105)
2008(13133)
2007(11187)
2006(9983)
2005(8631)
作者
(48202)
(40492)
(40246)
(37691)
(25844)
(19531)
(17984)
(15657)
(15574)
(14411)
(13994)
(13937)
(13177)
(12740)
(12599)
(12461)
(12208)
(11974)
(11854)
(11784)
(10072)
(9874)
(9712)
(9529)
(9148)
(9042)
(8945)
(8787)
(8224)
(8179)
学科
(64547)
经济(64480)
管理(43972)
(43333)
(33752)
企业(33752)
方法(25245)
中国(22543)
数学(21831)
数学方法(21608)
(18429)
地方(16523)
(15840)
(14691)
技术(14636)
业经(14236)
(13209)
贸易(13203)
农业(12960)
(12766)
(11447)
环境(10813)
技术管理(10547)
(9910)
银行(9846)
(9837)
金融(9835)
(9438)
理论(9347)
(8919)
机构
大学(226338)
学院(223590)
(92561)
经济(90823)
研究(87210)
管理(83092)
理学(72458)
理学院(71420)
管理学(70106)
管理学院(69673)
中国(62247)
科学(56093)
(49240)
(47299)
(45719)
研究所(42269)
(39262)
业大(38933)
(38656)
中心(38197)
农业(37645)
财经(31462)
(31412)
(30956)
师范(30512)
北京(29486)
(28769)
经济学(28428)
科学院(26869)
(26659)
基金
项目(159990)
科学(126711)
基金(118045)
研究(108652)
(107236)
国家(106368)
科学基金(89871)
社会(72132)
社会科(68408)
社会科学(68386)
基金项目(63499)
(63211)
自然(60075)
自然科(58729)
自然科学(58708)
自然科学基金(57678)
(54108)
教育(48720)
资助(45801)
编号(40096)
重点(37329)
(35775)
(35261)
(34585)
创新(33863)
计划(31781)
成果(31502)
国家社会(30848)
科研(30661)
课题(28898)
期刊
(98982)
经济(98982)
研究(67050)
中国(46512)
学报(44320)
(41340)
科学(40529)
大学(32204)
学学(30606)
管理(30424)
(28246)
农业(27891)
教育(21098)
(18657)
金融(18657)
经济研究(16819)
技术(16529)
业经(15752)
(15738)
财经(15293)
问题(14267)
(13308)
科技(12773)
(12393)
业大(12258)
资源(11885)
(11430)
技术经济(11011)
国际(10605)
现代(10477)
共检索到335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璐玮  王苏鹏  陈杨  夏四友  
通过分析新人口迁移趋势下,江苏省省内人口由大城市回迁小城市的现象,以探究小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江苏省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存在微弱的极化效应,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概率极低;2010—2016年间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市的倾向逐渐显现;2001—2016年间江苏省城市间交通距离拟合曲线呈"抛物线",2003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成为小城市集聚人口能力的重要加速因子;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的人员是江苏省"新迁移现象"的主要人群,且男性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行业占优势;初中、高中学历人口是"新迁移力"迁移主体,但就个体而言,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敏感度更强,对新迁移力影响更大,高等教育水平将成为新迁移力后期发育的重要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健  陈星  彭恩志  周学东  
江苏省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在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电力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加剧了电力需求的紧张局面。根据江苏省50年来的用电量资料和1985年以来夏季平均温度距平资料,分析了城市系统用电量在随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同时,因气候异常特别是因夏季高温波动而引起的居民和城市系统用电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夏季高温异常是居民和城市系统用电量增加的重要气候因子,指出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电力需求更加严峻的形势。对于现阶段长江流域各地区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爽爽   周婧   许琪琪   林李月   邓颖慧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和乡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带来更加多元的人口分布格局。但目前仍鲜有研究同时涉及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空间分析人口分布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演变规律及机制。因此,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论文探索了2010—2020年江苏省城、镇和乡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城—镇—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10—2020年,江苏省仍保持着“南密北疏”的梯度格局,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在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类型空间的变化已部分跳出这一格局。(2)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在三类地域空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该比重在城区普遍增长,在镇的增幅明显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而在乡村有所增长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3)对城—镇—乡人口构成的综合探查发现,尽管常住人口在城—镇—乡共同增长的趋势不明显,但超过半数县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呈现城—镇—乡共同增长特征;苏中和苏北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指数的增幅甚至超过苏南。(4)政府公共投入和地区工业发展显著正向影响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该影响在发达地区和工业基础优势区有更强效应,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仅在苏南有正向作用。基于人口在城—镇—乡三类地域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高峰  刘成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引入空间分析工具与模型,研究2009—2016年江苏省创新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江苏省城市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北—中—南"逐渐增强的态势。(2)创新能力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分布具有强经济依赖性,主要分布于经济基础较好的苏南城市,而创新能力中低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3)Moran’s I值表明,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效应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而长江南部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4)经济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高等教育水平、金融水平、信息传播水平五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英  余小莉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德才  吴梅  
根据江苏省历年经济统计数据及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灰色GM(1,1)预测和多项式组合预测,并对预测数据进行LMDI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仍会持续增加;(2)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都会带动碳排放增长;(3)经济增长仍是未来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而能源效率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未来碳排放增长趋势;(4)产业结构对未来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能源消费结构对未来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削弱,甚至消失。最后,指出未来江苏省的减排重点是降低第二产业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兼顾第三产业的碳排放等建议,为江苏省及其他类似省份制定减排政策提供决策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单干银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迁移趋势,一改过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模式,而逆转为内地向沿海迁移。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尖锐,80年代出生人口年均在110万以上,然而,省际间人口迁移不但没有减轻新增人口带来的压力,反而自1973年起,连续19年差进,累计净迁入115万人,相当于1954—1972年压缩江苏人口净迁出的84%。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先明,白先春,魏秋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宇  
[目的]在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描述其影响因素,并预测2016~2030年江苏省的农业碳排放量。[方法]运用农业碳排放估算方式计算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0~2030年江苏省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主要呈现三段式变化。2000~2003年,表现为小幅度的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开始缓步减少。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经济发展方面,如单位农业能源消耗、农业人口人均GDP等表征指标。农业科研人员数量对碳排放量减少起到一定的作用。预计2016~2030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会持续缓步下降趋势。[结论]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主要呈现三段式变化。2000~2003年,表现为小幅度的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开始缓步减少。预测2016~2030年间将呈持续缓步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伟,王翠平,李薇,侍崇妮  
目的:了解居民就医行为演变的趋势,明确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医疗体制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4个城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常州市和江阴市)的城乡居民随机抽样1400人作为调查对象。自制调查表、问卷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所得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10.0分析。结果:52.0%的居民惠一些小病时,不去医院就医而自己采取处理措施的较多:当居民患病就医时,48.6%的居民仍以选择大医院为主:36.3%的居民就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影响健康的因素,53.4%的居民认为与身体锻炼有关、39.0%的居民认为与饮食有关结论: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就医行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居民的健康知识增多、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主动体检、服用保健品的人数仍较多;当居民患病去医院时,仍以选择大医院为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较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震  张玉洁  
本文以转移至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选择不同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总体样本和男性样本选择家庭迁移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对迁移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学龄子女数是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特征因素,尤其是对女性样本来说,有学龄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迁移;已迁移时间和迁移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海雯  黄健元  王欢  
以2010年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依据,从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聚集三个主要方面对江苏省流动人口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江苏省流动人口增长逐渐缓慢,预计于2020年将稳定在2000万人左右;流动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剧,文化结构转变缓慢,职业结构依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居住时间上具有长期化倾向;流动人口以聚集在苏南地区为主,但具有空间分布均衡化的趋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江苏人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卢晓旭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城镇间两两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改善明显;城镇间可达性结构由"纺缍型"向"倒金定塔型"转变;城镇间可达性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镇间联系更加紧密;城镇间可达性改善并不均衡;交通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城镇可达性和区位优势的改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凌巧  黄健元  王欢  
江苏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16-208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多方案预测,又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入手,预测得到2016-2040年江苏省劳动力供需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56年达到峰值25.73%后开始下降,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供给下降、供需结构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