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0)
- 2023(12582)
- 2022(10695)
- 2021(9943)
- 2020(8380)
- 2019(19501)
- 2018(19040)
- 2017(35318)
- 2016(19251)
- 2015(22370)
- 2014(22331)
- 2013(22552)
- 2012(21791)
- 2011(20081)
- 2010(20242)
- 2009(19160)
- 2008(19204)
- 2007(17218)
- 2006(15253)
- 2005(14114)
- 学科
- 济(103290)
- 经济(103198)
- 管理(49290)
- 业(45439)
- 方法(40783)
- 数学(36358)
- 数学方法(35997)
- 企(34735)
- 企业(34735)
- 中国(28424)
- 农(23186)
- 地方(22642)
- 学(21928)
- 财(20342)
- 贸(18776)
- 贸易(18767)
- 易(18163)
- 业经(17864)
- 制(16861)
- 农业(15310)
- 地方经济(14403)
- 融(14346)
- 金融(14344)
- 银(14096)
- 银行(14063)
- 环境(13866)
- 和(13727)
- 行(13591)
- 体(12042)
- 发(11875)
- 机构
- 大学(297757)
- 学院(292184)
- 济(134637)
- 经济(132016)
- 研究(113124)
- 管理(104186)
- 理学(88532)
- 理学院(87349)
- 中国(86322)
- 管理学(85763)
- 管理学院(85203)
- 科学(67632)
- 京(64828)
- 财(59457)
- 所(58931)
- 研究所(53450)
- 农(50279)
- 中心(50091)
- 财经(47144)
- 经济学(44076)
- 江(43829)
- 经(42801)
- 北京(41873)
- 业大(41531)
- 院(40082)
- 范(39931)
- 经济学院(39604)
- 农业(39586)
- 师范(39573)
- 财经大学(34704)
- 基金
- 项目(187115)
- 科学(147182)
- 基金(138491)
- 研究(133530)
- 家(122112)
- 国家(121221)
- 科学基金(101750)
- 社会(87402)
- 社会科(82868)
- 社会科学(82846)
- 基金项目(72449)
- 省(68953)
- 自然(64370)
- 自然科(62859)
- 自然科学(62837)
- 自然科学基金(61716)
- 教育(60288)
- 划(59836)
- 资助(57774)
- 编号(51362)
- 成果(43233)
- 重点(43160)
- 部(42873)
- 发(41718)
- 国家社会(37804)
- 创(37151)
- 教育部(36492)
- 课题(36286)
- 中国(36278)
- 科研(35932)
共检索到457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子龙 樊杰 陈东
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点城市集聚分布态势;②该时期东部地区人口集聚态势明显,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人口比重多数呈减少趋势,而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恰恰与其人口比重增减趋势相反,从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的势能差缩小,使得我国区域人口和经济总体上向空间相均衡方向演进;③我国"东强西弱"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东西区域差距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晁操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词:
十大城市群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均衡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晁操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词:
十大城市群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均衡特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钰 张自然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人口结构就出现了"老龄少子化"特征。依据1992-2017年中国分地区的面板数据,本文运用扩展的MRW模型分析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叠加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老龄少子化"对中国经济效率的综合影响为负,"老龄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有不利影响,不利于中国在人均GDP水平上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变的接续,促使中国经济过早出现了供给侧的结构性减速。促进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逻辑应是先提高收入水平,再转换驱动要素;在转型的过渡期内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保障人均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要适度进行物质资本积累、鼓励生育和提高人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提高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并使其不断加速,以实现两种动力的平稳过渡和交接。
关键词:
人口转变 老龄少子化 经济效率 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建辉 李钢
基于最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以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口素质的替代变量并研究了近30年来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总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有较强影响。区分受教育程度看,高端人口受总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强,其还受高等教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中端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的现象。此外,近30年来,低端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态势在持续加剧,其他类型人口则在趋于均衡,并且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衡。
关键词:
人口素质 空间分布 均衡 受教育程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彭秀健
本文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PRCGEM)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量化分析。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减缓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人均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会继续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会不断下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长 一般均衡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磊,陆杰华,吕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刘姝伶
文章提出了经济分布基准下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测度指标,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设计了基于Matlab的空间模拟与估算方法。选取89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作为节点,对中国2005~2012年的人口与经济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反推得到的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与统计值总体吻合。以此为基础的估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国以经济分布为基准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同期人口与经济重心距离趋于缩小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部分参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研究期内全国的人口与经济都处于集聚化发展趋势中,因此建议进一步扫除人口与其他要素的流动阻碍,通过集聚来实现人口与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分布均衡。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分布 均衡度 空间模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关键词:
三代直系家庭 家庭功能 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预测
[作者]
范芹
1993-1994年中国人口、工资、就业预测分析范芹(国家信息中心,100045)1人口1.1人口现状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必将给计划生育事业以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博 金淑婷 陈兴鹏 石培基 庞家幸 达福文
依据中国1982—2010年四次分县(区)人口普查数据,借助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重心曲线、空间分布图系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位移距离变化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东北—西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不断集聚趋势,西北—东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则呈现出分散趋势。(2)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总体呈缓慢缩小趋势,但省内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和地级行政单元内的空间分布差异却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3)人口分布密度变化重心曲线呈"波浪"形,有西北向东南方向人口密度逐步由稀疏趋于稠密的趋势;基于分布图系、人口重心曲线将人口密度变化区域划分为无人区、极端稀疏区、相对稀疏区、中等分布区、低度密集区、中度密集区、高度密集区、极端密集区8大类型区,整个研究阶段八大类型区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及人口数量变化较为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伟平 江宏 李义稳
在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否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有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总体呈负效应,当经济集聚度不断提升超过拐点时,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及溢出效应显现,经济集聚对环境的负效应影响减弱;人口集聚对环境的作用呈"U"型非线性影响,在人口集聚度较低时,人口集聚的环境效应是正效应,人口集聚可以带来整体上环境污染排放的改善;但当经过临界点后,人口集聚所带
关键词:
集聚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环境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文章使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4-2011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利用GIS可视化方法对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按地区进行了分解,同时构造了品牌空间分布的极化指数,对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极化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品牌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区间差距是导致品牌分布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品牌价值和品牌数量分布的两极分化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品牌价值分布的多极分化程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品牌数量分布的多极分化程度却呈下降态势;三大地区品牌价值分布的极化程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品牌分布极化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健
世界科学界公认,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成功地抑制了人口急速增长。总和生育率(平均妇女生育数)从6.0降到1.8左右,已经15年低于更替水平。年出生人口从2880万(1965-1970)降至1600万(2008),自然增长率由2.6%减至0.5%。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锦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