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1)
- 2023(7274)
- 2022(6081)
- 2021(6045)
- 2020(4978)
- 2019(11729)
- 2018(11417)
- 2017(20245)
- 2016(11295)
- 2015(13398)
- 2014(12994)
- 2013(13099)
- 2012(12834)
- 2011(12073)
- 2010(11854)
- 2009(11293)
- 2008(11361)
- 2007(9870)
- 2006(8853)
- 2005(8391)
- 学科
- 济(49519)
- 经济(49463)
- 管理(26848)
- 业(24427)
- 方法(22112)
- 数学(19742)
- 数学方法(19493)
- 企(18895)
- 企业(18895)
- 中国(17504)
- 学(12809)
- 贸(12628)
- 贸易(12621)
- 易(12413)
- 农(11855)
- 财(10779)
- 制(10287)
- 融(8558)
- 金融(8558)
- 银(8462)
- 银行(8418)
- 行(8202)
- 业经(8173)
- 关系(7423)
- 农业(7401)
- 体(7143)
- 和(7096)
- 出(7066)
- 环境(6931)
- 策(6806)
- 机构
- 大学(173927)
- 学院(166967)
- 济(75068)
- 研究(74948)
- 经济(73818)
- 中国(57708)
- 管理(54510)
- 科学(46934)
- 理学(45906)
- 理学院(45206)
- 管理学(44253)
- 管理学院(43969)
- 所(41278)
- 京(40776)
- 研究所(37798)
- 农(37608)
- 财(32565)
- 中心(31923)
- 农业(30393)
- 业大(27320)
- 北京(26932)
- 院(26389)
- 财经(25562)
- 经济学(24849)
- 科学院(24579)
- 江(24173)
- 经(23697)
- 范(22423)
- 经济学院(22225)
- 师范(22093)
- 基金
- 项目(110055)
- 科学(85139)
- 基金(82569)
- 家(77126)
- 国家(76614)
- 研究(73047)
- 科学基金(61589)
- 社会(46847)
- 社会科(44309)
- 社会科学(44295)
- 基金项目(41664)
- 自然(41389)
- 自然科(40454)
- 自然科学(40436)
- 自然科学基金(39760)
- 省(37690)
- 资助(36089)
- 划(35688)
- 教育(32966)
- 重点(26596)
- 部(26139)
- 编号(25852)
- 中国(24170)
- 发(23865)
- 计划(22464)
- 成果(22447)
- 科研(21808)
- 创(21688)
- 教育部(21365)
- 国家社会(21217)
共检索到273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辉明 张正斌 徐萍 杨引福 卫云宗 刘新月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暖 农艺性状 中国北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博 敖和军 曾晓珊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关键词:
水稻 播种面积 产量 单产水平 贡献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博 敖和军 曾晓珊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关键词:
水稻 播种面积 产量 单产水平 贡献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莹 张正斌 杨引福 王敏 赵久然 杨国航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品种栽培和育种目标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09年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生育期、产量和气候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早熟春玉米生产及育种的影响。【结果】对照品种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花粒期与相应期间的活动积温呈较强的正相关,随着活动积温的增加,生育期和花粒期均有延长的趋势。对照品种产量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47*,Sig.=0.041,α=0.05)。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对照品种产量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东北地区 春玉米 生育期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 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调整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超 刘文兆 林文 韩晓阳 周玲 王亚萍
【目的】通过黄土塬区播前底墒变化和生育期差别供水(降水+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揭示该区域农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明确现有措施下冬小麦旱作生产潜力可实现水平。【方法】划设田间试验小区,在夏闲期通过覆盖保水与生物耗水措施形成底墒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试验:(1)由不同底墒+生育期降水形成4个冬小麦全生育期无补灌处理,以分析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的响应。其2 m土层底墒变化范围为350—550 mm。(2)相同底墒下不同生育期灌一水处理:在平均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红忠 梁春玲 史本林
分析豫东典型小麦种植区——商丘市2010年-2011年的气象数据,选择商丘市2011年8个田间"三情"监测点"矮抗58"小麦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2010年-2011年豫东地区出现的持续性干旱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条件与冬小麦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研究区2010年-2011年的持续干旱整体上降低了冬小麦的品质性状,灌溉可有效控制降水匮乏产生的负面影响。在8个监测点中,蛋白质含量和Zeleny沉降值较常年最大偏低分别达39%、17%;表征淀粉糊化特性的峰值粘度下降最大幅度为6%;表征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多缩短32%、30%;此外,拉伸面积、延伸性等拉伸参数也有不...
关键词:
豫东地区 水分条件 冬小麦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艳 张富仓 寇雯萍 冯磊磊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小麦生长的水分亏缺敏感期和合理施氮量。【方法】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11个水分亏缺处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影响。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7.7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4.95%和7.56%;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3.69%,15.88%,产量显著降低了5.69%,8.0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仲晓春 陈雯 刘涛 郝心宁 李哲敏 孙成明
基于2001~2010年全国气象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反演了全国植被NPP时空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年平均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北低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其中西北沙漠地区的植被NPP值最小,大都在100g C/M~2以下。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NPP值在1 000g C/M~2以上,特别是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份更是达到了1 500g C/M~2以上。(2)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倾斜率约为2.82g C/M~2·A,即每年每平方米增加的NPP约为2.82g...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国风 房琬欣
十多年来,国内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居民财富的测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官方发布的数据信息,基于各类资产所具有的特征对居民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估算,最终得到2001-2009年居民财富序列。在对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财富总量增长迅速,同时居民资产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因素,最后提出优化居民资产结构以及促进居民财富向消费转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居民 财富 估算 描述性统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尹小刚 张海林 褚庆全 文新亚 陈阜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秀领 马瑞昆 张全国 姚艳荣 张丽华
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供水量呈抛物线关系,随年代推进,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逐渐减少,产量逐渐提高。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从1986-1987年的475 mm减少到2006-2007年的280 mm,平均每年减少10 mm。最高产量从1986-1987年的5358.5 kg/hm2,提高到2006-2007年的9240.9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94.1...
关键词:
冬小麦 供水量 产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茆长宝 陈勇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南京市近60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多项线性拟合对南京市的温度、降水、干燥度等气候敏感性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并运用Mann-Kendall(M-K)对温度、降水、干燥度进行突变检测,分析南京市冬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气温呈不断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5℃/10年。气温季节变化表现为以春季为主,秋季、冬季为辅,夏季为稳的特点,且自1975开始突变;②降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45mm/10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旱涝交替明显,季节变化呈春秋季下降、夏冬季上升趋势,自1973年开始突变;③干燥度呈上升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春、秋...
关键词:
气候变化 M-K检验 冬小麦 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