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01)
2023(6045)
2022(4970)
2021(5074)
2020(4090)
2019(9724)
2018(9402)
2017(16590)
2016(9113)
2015(10800)
2014(10546)
2013(10651)
2012(10379)
2011(9697)
2010(9480)
2009(9050)
2008(9215)
2007(7930)
2006(7089)
2005(6696)
作者
(26511)
(22412)
(22320)
(21428)
(14329)
(10810)
(10044)
(8774)
(8652)
(7927)
(7726)
(7644)
(7353)
(7244)
(7115)
(6932)
(6697)
(6411)
(6387)
(6184)
(5839)
(5394)
(5371)
(5180)
(5034)
(5028)
(4849)
(4801)
(4563)
(4556)
学科
(43185)
经济(43142)
管理(22358)
(19885)
方法(19582)
数学(17781)
数学方法(17575)
中国(15948)
(15023)
企业(15023)
(11377)
贸易(11369)
(11197)
(9937)
(8991)
(8733)
(8489)
(7228)
金融(7228)
(7222)
银行(7213)
(7025)
关系(6873)
业经(6856)
(6496)
农业(6180)
(6042)
(5999)
环境(5903)
(5769)
机构
大学(139653)
学院(132949)
(65376)
经济(64414)
研究(56686)
管理(46423)
中国(45329)
理学(39339)
理学院(38801)
管理学(38025)
管理学院(37774)
(31902)
科学(31811)
(29237)
(28545)
研究所(26494)
中心(24792)
财经(22652)
经济学(22137)
(21567)
北京(21358)
(20995)
(20239)
经济学院(19893)
(18446)
师范(18293)
(18155)
科学院(17213)
财经大学(17023)
业大(17017)
基金
项目(85334)
科学(67707)
基金(65378)
研究(61508)
(58276)
国家(57891)
科学基金(48106)
社会(41493)
社会科(39403)
社会科学(39395)
基金项目(32653)
自然(29573)
自然科(28943)
自然科学(28936)
资助(28529)
自然科学基金(28453)
教育(28017)
(27636)
(25786)
编号(22045)
(21190)
中国(20840)
重点(19910)
成果(19419)
国家社会(19198)
(18324)
教育部(18288)
大学(16692)
(16594)
科研(16541)
期刊
(70551)
经济(70551)
研究(47263)
中国(31515)
学报(22342)
科学(21531)
(21121)
(19372)
管理(18394)
大学(17345)
学学(15916)
教育(14955)
农业(13804)
(13587)
金融(13587)
经济研究(12933)
财经(12120)
(12104)
国际(11754)
世界(11080)
(10697)
技术(10494)
问题(9502)
(8996)
统计(8222)
业经(7430)
技术经济(7030)
图书(6697)
(6567)
资源(6550)
共检索到219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近年来,有关中国妇女近期生育水平的研究很多,各类研究由于采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在这些讨论中,出生人口数的数据质量和调整是各类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关键。文章使用2000年、2010年两次中国人口普查中提供的妇女人口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年间的生育分布模式,在考察两次人口普查女性人口漏报的基础上,应用Preston和Coale提出的变量r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净人口再生产率进行了估计。同时,文章计算出这10年间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60左右。变量r方法对于具体的出生人口数量和育龄妇女数量的数据质量要求较低,且在多项研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无论应用何种人口学方法,都应注意其前提假设,仔细检查数据,减少可能存在的偏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文章在对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进行漏报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1990~2000年间的妇女生育模式,进而对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进行重估。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之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汉东  李流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勤  
文章根据公布的"六普"数据,对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进行模拟推算,并与往年普查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五普"0~14岁低龄人口漏登2 056万人,女性漏登率高于男性,1岁和7岁组漏登率最高;2000~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7.86%,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35~49岁女性增幅较大;总和生育率经历了由降到升、再到稳中有降的过程,2000~2009年历年加总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48。另外,"五普"低龄人口漏登并未导致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的近10年"生育率被严重低估"的结果,由普查与调查数据直接获得的总和生育率与推算值之间的平均落差仅为0.09。在生育率低走、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缩小且其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赵梦晗  
生育水平不仅是衡量人口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指标,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性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对官方公布的出生或生育数据质量的质疑不断,加之不同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真实生育水平成了一个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2000年、2010年普查数据、最新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最新的户籍登记数据的评估和比对,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人口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综合多种数据、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结论是200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英  
文章通过建立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估计模型,用人口普查及人口调查数据,对2000~2008年中国城镇、乡村及城镇分市和镇的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及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进行了分析评估,给出了这些指标的估计范围。其研究结果可揭示2000~2008年中国分城乡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化趋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静文  
借鉴军民融合度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以投入法和产出法作为省域军民融合度测度与估计方法。在分析军民融合度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军民融合度估计方法和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产出法省域军民融合度估计样本数据和动态模型拟合结果为依据,对28省2010-2016年军民融合度排名、动态变化和融合效率等进行分类、评价。针对各省所属不同军民融合度类型,提出省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杨胜慧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再度得到了极低生育率,引发了很多研究的重新估计和讨论,似乎重复着10年前的争论。直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调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研究得到的估计结果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使用人口普查中提供的两项生育数据,即妇女的曾生子女数和普查前一年的生育状况数据,应用Brass提出的生育率间接估计P/F比值方法,对中国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间接估计,得到的结果为1.66。对于P/F比值,在20~24岁至35~39岁年龄组上都保持着较为平稳一致的值,即为1.4左右。这表明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生育水平一直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文章还对使用这种间接估计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昭  刘巍  
本文构建了近代中国市场的两个假设条件:商品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占一定地位;商品化程度变化缓慢,即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提升的节奏比较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供求决定价格的模型,利用这一模型,本文估算了中国近代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效果良好,表明估算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宏涛  
文章利用中国1979~2007年的数据用两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产出缺口,通过实证方法来分析通胀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估计的结果很相似,并且显示出与通胀变动的联动性。然而,标准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与数据拟合。因此,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其遵循二阶自回归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估计了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结果现实较好地解释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晓津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陆跃祥   梁占永   邱康权  
厘清中国就业水平状况是实现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历年政府就业政策文件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期间,中国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0%,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充分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高质量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东部地区就业水平高于其它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地区间差异、新兴产业分别是中国就业水平空间差异、结构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空间集聚模式上,高就业水平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其它三大地区以低就业水平集聚模式为主。在当前中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未来进一步提高中国就业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中堂  
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妇女的生育率水平是20多年来人口学界一直关注的课题。2000年普查登记人口为124 261万,比1999年和1998年年度统计公报的人口还要少,说明人口漏报问题已经达到中国人口统计体制无法包容的程度。文章按照中国历年小学招生数计算出2000年普查时0~16岁人口漏报5 378万。据此,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应是13O 885万(假使存在1.81%漏报率)或者129 889万(不存在1.81%漏报率)。按照2000年普查公报人口126 583万计算,1982~2000年中国妇女平均生育率接近2.3;如果按照文章中提到的13亿左右的人口计算,同期妇女则平均生育了2.3个以上的孩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