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1)
- 2023(8433)
- 2022(7009)
- 2021(6833)
- 2020(5494)
- 2019(12681)
- 2018(12177)
- 2017(22403)
- 2016(12097)
- 2015(14086)
- 2014(13837)
- 2013(13888)
- 2012(13484)
- 2011(12661)
- 2010(12424)
- 2009(11616)
- 2008(11818)
- 2007(10197)
- 2006(9100)
- 2005(8564)
- 学科
- 济(60478)
- 经济(60431)
- 管理(30538)
- 业(28883)
- 方法(24489)
- 数学(21898)
- 数学方法(21683)
- 企(19828)
- 企业(19828)
- 中国(19150)
- 农(18175)
- 贸(15737)
- 贸易(15730)
- 易(15401)
- 地方(13120)
- 学(11999)
- 业经(10614)
- 制(10495)
- 农业(10194)
- 财(10108)
- 融(9452)
- 金融(9451)
- 银(9259)
- 银行(9238)
- 环境(9020)
- 行(9013)
- 出(8536)
- 关系(8464)
- 发(8359)
- 地方经济(8288)
- 机构
- 大学(183135)
- 学院(180099)
- 济(86543)
- 经济(85217)
- 研究(74846)
- 管理(64082)
- 中国(58783)
- 理学(54493)
- 理学院(53745)
- 管理学(52891)
- 管理学院(52566)
- 科学(43703)
- 京(41446)
- 所(39131)
- 研究所(35669)
- 财(35273)
- 中心(32451)
- 农(31940)
- 经济学(28230)
- 财经(28138)
- 北京(27103)
- 院(26822)
- 经(25914)
- 江(25401)
- 经济学院(25311)
- 农业(25264)
- 业大(25094)
- 范(24906)
- 师范(24703)
- 科学院(23835)
- 基金
- 项目(118510)
- 科学(94509)
- 基金(89221)
- 研究(85293)
- 家(79796)
- 国家(79269)
- 科学基金(66259)
- 社会(57002)
- 社会科(54163)
- 社会科学(54151)
- 基金项目(45626)
- 省(41556)
- 自然(41463)
- 自然科(40522)
- 自然科学(40513)
- 自然科学基金(39815)
- 教育(37894)
- 资助(37487)
- 划(37145)
- 编号(32151)
- 部(28062)
- 重点(27876)
- 发(27085)
- 中国(26336)
- 成果(26308)
- 国家社会(25552)
- 创(23790)
- 教育部(23688)
- 课题(22654)
- 创新(22638)
共检索到288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会庆 张朝琼 郜红娟
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
关键词:
林副产品 区域优势 空间变化 中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会庆 张朝琼 郜红娟
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
关键词:
林副产品 区域优势 空间变化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蔓 傅漫琪 王小慧 陈阜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关键词:
甘蔗 时空变化 区域优势 ArcGIS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志华 田艳芳
近年来环境冲突事件的不断显现,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而目前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十分匮乏。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回归模型,使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首次就经济发展对环境冲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冲突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引起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冲突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但是环境冲突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间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对环境冲突产生抑制效应;并且门槛模型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证实了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居民的环境偏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总体来看,环境冲突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减少。文章的研究对厘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之间的关系,有效防范和治理环境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志华 田艳芳
近年来环境冲突事件的不断显现,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而目前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十分匮乏。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回归模型,使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首次就经济发展对环境冲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冲突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引起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冲突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但是环境冲突并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昕 牛蕊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理论出发,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假设下,研究地理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文章选用2000~2009年中国对41个国家(地区)的零部件进口数据,通过面板引力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高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小,而来自低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大。在生产网络中,距离因素对于其中各个环节存在不对称的影响。本文也由此说明低端生产环节之间的临近是东亚生产网络区位优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距离 零部件贸易 引力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以中国623个测站1951-201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通过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1951-1980、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4个时间段的年、冬、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季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据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成8个不同的区域,且研究时段内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而依据冬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7个变化区,且冬半年气温每30年分区结果存在着明显变化。另外,通过对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得出:1951-2010年间,中国各区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区(0.30℃∕10a),最慢的是华南区(0.13℃∕10a);各区域升温过程不同步,东北区与滇藏高原区显著增暖趋势在1961-1990年开始出现,而其他区域则发生在1971-2000年及1981-2010年。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正交旋转因子分析 分区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海燕 樊江文 邵全琴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3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彩平 孔浩 杜燕妮 陈向华
利用2010—2016年的数据,选取油茶生产规模指数、油茶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油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油茶生产综合优势指数对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油茶生产呈现出"中减""西扩"的特征;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规模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优势呈现较大波动、综合优势总体呈"U"型变动。根据油茶种植区域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情况,将15个油茶生产省区划分为"双低省份""规模优势省份""效率优势省份""双高省份"4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增产措施。
关键词:
油茶 区域生产 优势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小波 郭迪
选择旅游酒店数、旅行社数、旅游酒店从业人员数和旅行社从业人员数为旅游投入因素,旅游总收入为产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2R模型分析2001—2010年中国区域旅游效率及其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中国四大区域的平均旅游效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31个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中,天津在2001—2010年期间每年都为旅游效率最高的省份。从时间的角度,中国区域旅游效率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变化过程,2003年和2008年是2个明显的波谷。2001—2005年四大区域旅游效率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2005—2010年四大区域旅游效率变化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呈逐步下降趋势,中部地区...
关键词:
区域旅游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空间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艳姣 闫峰
利用1960-2010年中国1840个台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REOF)对降水进行分区,并对各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站点资料结合REOF方法实现的降水分区与中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特征比较符合,并与中国气候区划相一致。中国各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东部各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雨带的南北移动过程,其中夏季雨带的移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降水以1985/1986年为突变年,西北西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少转为偏多,主要与来自阿拉伯海和里海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有关;西北东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的年代际减弱有关。东北地区降水在80年代初由前期接近正常转为偏多,90年代末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和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相关。西南部各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2000年以前西南东北部地区降水与西部地区基本呈反向变化,主要受青藏高原地形、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成因复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正勇 刘琳 唐湘玲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气候时空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年均温增加最明显,季节均温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季均温增加最明显,夏季均温变化最小;山区东段升温趋势最明显,北坡的变化趋势明显于南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降水量持续递增,其中80年代开始更加明显;夏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春季变化最小,山区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山区气候空间分布呈现"两中心"的特征,东段为"干热"中心,西北部为"暖湿"中心,这两个中心的气候反差有扩大的趋势;山区气温和降水突变不太明显,春夏季气温突变可能发生在20个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秋冬季气温突变在20世纪90年代可能发生过;南坡和东段年均温突变可能发生在1982年,北坡大致发生在1990年左右。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他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80年代末期。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空间差异 气候突变 天山山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近年来,有关中国妇女近期生育水平的研究很多,各类研究由于采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在这些讨论中,出生人口数的数据质量和调整是各类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关键。文章使用2000年、2010年两次中国人口普查中提供的妇女人口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年间的生育分布模式,在考察两次人口普查女性人口漏报的基础上,应用Preston和Coale提出的变量r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净人口再生产率进行了估计。同时,文章计算出这10年间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60左右。变量r方法对于具体的出生人口数量和育龄妇女数量的数据质量要求较低,且在多项研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无论应用何种人口学方法,都应注意其前提假设,仔细检查数据,减少可能存在的偏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勤
文章根据公布的"六普"数据,对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进行模拟推算,并与往年普查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五普"0~14岁低龄人口漏登2 056万人,女性漏登率高于男性,1岁和7岁组漏登率最高;2000~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增长了7.86%,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35~49岁女性增幅较大;总和生育率经历了由降到升、再到稳中有降的过程,2000~2009年历年加总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48。另外,"五普"低龄人口漏登并未导致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的近10年"生育率被严重低估"的结果,由普查与调查数据直接获得的总和生育率与推算值之间的平均落差仅为0.09。在生育率低走、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缩小且其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总和生育率 年龄移算 存活倒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