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1)
2023(8428)
2022(7007)
2021(6832)
2020(5492)
2019(12675)
2018(12170)
2017(22384)
2016(12086)
2015(14077)
2014(13822)
2013(13871)
2012(13455)
2011(12628)
2010(12384)
2009(11610)
2008(11813)
2007(10197)
2006(9098)
2005(8562)
作者
(35943)
(30406)
(30282)
(28872)
(19199)
(14719)
(13692)
(11793)
(11573)
(10615)
(10486)
(10202)
(9940)
(9715)
(9540)
(9389)
(9083)
(8698)
(8653)
(8570)
(7713)
(7375)
(7318)
(6904)
(6807)
(6784)
(6574)
(6380)
(6138)
(6094)
学科
(60413)
经济(60366)
管理(30522)
(28865)
方法(24451)
数学(21866)
数学方法(21651)
(19821)
企业(19821)
中国(19122)
(18157)
(15725)
贸易(15718)
(15389)
地方(13103)
(11988)
业经(10609)
(10484)
农业(10181)
(10097)
(9441)
金融(9440)
(9251)
银行(9230)
环境(9013)
(9005)
(8533)
关系(8454)
(8356)
地方经济(8279)
机构
大学(182980)
学院(179939)
(86481)
经济(85156)
研究(74799)
管理(64030)
中国(58738)
理学(54451)
理学院(53703)
管理学(52849)
管理学院(52524)
科学(43676)
(41411)
(39111)
研究所(35650)
(35248)
中心(32422)
(31922)
经济学(28198)
财经(28117)
北京(27087)
(26804)
(25894)
(25388)
经济学院(25280)
农业(25247)
业大(25073)
(24885)
师范(24682)
科学院(23818)
基金
项目(118405)
科学(94421)
基金(89139)
研究(85217)
(79736)
国家(79209)
科学基金(66203)
社会(56937)
社会科(54103)
社会科学(54091)
基金项目(45588)
(41518)
自然(41435)
自然科(40494)
自然科学(40485)
自然科学基金(39787)
教育(37862)
资助(37450)
(37114)
编号(32114)
(28039)
重点(27844)
(27067)
中国(26315)
成果(26278)
国家社会(25524)
(23761)
教育部(23667)
课题(22634)
创新(22612)
期刊
(95974)
经济(95974)
研究(59211)
中国(39502)
学报(29664)
(29468)
科学(28637)
管理(25050)
(24940)
大学(22546)
农业(21114)
学学(20978)
教育(18085)
(17551)
金融(17551)
经济研究(16927)
(14992)
技术(14836)
财经(14680)
国际(14413)
世界(13650)
(13028)
(12929)
业经(12919)
问题(12884)
资源(10603)
技术经济(9618)
统计(8936)
(8343)
图书(8190)
共检索到288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会庆  张朝琼  郜红娟  
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会庆  张朝琼  郜红娟  
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蔓  傅漫琪  王小慧  陈阜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志华  田艳芳  
近年来环境冲突事件的不断显现,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而目前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十分匮乏。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回归模型,使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首次就经济发展对环境冲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冲突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引起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冲突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但是环境冲突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间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对环境冲突产生抑制效应;并且门槛模型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证实了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居民的环境偏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总体来看,环境冲突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减少。文章的研究对厘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之间的关系,有效防范和治理环境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志华  田艳芳  
近年来环境冲突事件的不断显现,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而目前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十分匮乏。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回归模型,使用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首次就经济发展对环境冲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冲突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环境偏好和维权意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引起环境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环境冲突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但是环境冲突并不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彩平  孔浩  杜燕妮  陈向华  
利用2010—2016年的数据,选取油茶生产规模指数、油茶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油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油茶生产综合优势指数对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油茶生产呈现出"中减""西扩"的特征;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规模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优势呈现较大波动、综合优势总体呈"U"型变动。根据油茶种植区域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情况,将15个油茶生产省区划分为"双低省份""规模优势省份""效率优势省份""双高省份"4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增产措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昕  牛蕊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理论出发,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假设下,研究地理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文章选用2000~2009年中国对41个国家(地区)的零部件进口数据,通过面板引力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高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小,而来自低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大。在生产网络中,距离因素对于其中各个环节存在不对称的影响。本文也由此说明低端生产环节之间的临近是东亚生产网络区位优势的主要来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菲  袁少锋  
中国有众多的地域特色农副产品,针对每种农副产品,涉及众多不同的经营企业或个体户。多主体并存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对它们进行管理运作,最终形成品牌,以及面临假冒伪劣侵害时,难以进行维权行为。本研究在总结"澳大利亚种植"商标标识创立、标识定义、申请条件以及相关权责利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地域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化及其保护的机制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菲  袁少锋  
中国有众多的地域特色农副产品,针对每种农副产品,涉及众多不同的经营企业或个体户。多主体并存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对它们进行管理运作,最终形成品牌,以及面临假冒伪劣侵害时,难以进行维权行为。本研究在总结"澳大利亚种植"商标标识创立、标识定义、申请条件以及相关权责利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地域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化及其保护的机制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体制为适应农副产品购销体制和财政金融体制的变化几经调整,但是,由于这种调整从根本上说没有跳出旧体制的框架,是在旧的政策性与经营性贷款不分的专业银行体制和中央银行陈旧的宏观调控手段未作原则性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白条"作为各种矛盾相互碰撞的产物,终于在去年开始总爆发。最近数月以来,许多读者来稿,从体制上深入剖析了"白条"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现以专题笔谈的形式编辑成文,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于爱芝  徐曼玲  安静  
2006年以来国内生猪产业波动剧烈,特别是猪肉价格的上升加速了猪肉及副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猪肉及副产品进口规模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商品种类和市场来源两个层面对猪肉类产品进口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结合中国猪肉及副产品的需求、供给与贸易政策等变化,对未来中国猪肉类产品进口贸易趋势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到2020年猪肉类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重将从目前的2.54%上升至10%~13%,这将给国内生猪饲养,特别是散养和小规模饲养农户带了很大的威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胜辉  乐甲  
我国东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规模、经营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高、中塌、西低的发展态势。农副产品流通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农副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生活水平等差异,都是导致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呈现出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此,国家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互利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以中国623个测站1951-201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通过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1951-1980、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4个时间段的年、冬、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季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据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成8个不同的区域,且研究时段内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而依据冬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7个变化区,且冬半年气温每30年分区结果存在着明显变化。另外,通过对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得出:1951-2010年间,中国各区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区(0.30℃∕10a),最慢的是华南区(0.13℃∕10a);各区域升温过程不同步,东北区与滇藏高原区显著增暖趋势在1961-1990年开始出现,而其他区域则发生在1971-2000年及1981-2010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学军  
1950—1980年代我国在推行农副产品统购政策时,实行了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制度。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制度是一种商业信用制度,它发端于1949年末推出的棉花预购定金制度,"一五"时期得到完善,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结束。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制度给农民带来先用钱后卖农产品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副产品统购制度所造成的政府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是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得以推行的"润滑剂"。农副产品预购定金是农村经济组织筹集生产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投入之外国家向农村经济注入生产资金的第三条主渠道。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制度对满足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促进国家急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