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83)
- 2023(9179)
- 2022(7626)
- 2021(7033)
- 2020(5547)
- 2019(12941)
- 2018(12108)
- 2017(21233)
- 2016(11787)
- 2015(13038)
- 2014(12661)
- 2013(12612)
- 2012(11692)
- 2011(10767)
- 2010(10681)
- 2009(9730)
- 2008(9585)
- 2007(8148)
- 2006(7170)
- 2005(5943)
- 学科
- 济(49598)
- 经济(49556)
- 管理(31047)
- 业(28472)
- 企(20491)
- 企业(20491)
- 方法(19983)
- 中国(18160)
- 数学(17810)
- 数学方法(17703)
- 农(14685)
- 地方(12810)
- 学(11380)
- 业经(10700)
- 贸(10681)
- 贸易(10674)
- 财(10586)
- 易(10363)
- 农业(10051)
- 环境(9049)
- 城市(7399)
- 制(7312)
- 技术(7186)
- 发(7089)
- 和(7018)
- 划(6668)
- 融(6243)
- 金融(6241)
- 银(6237)
- 银行(6193)
- 机构
- 大学(165827)
- 学院(165032)
- 济(68476)
- 经济(67084)
- 研究(63746)
- 管理(61037)
- 理学(52994)
- 理学院(52250)
- 管理学(51362)
- 管理学院(51072)
- 中国(46305)
- 科学(41871)
- 农(38410)
- 京(36484)
- 所(32639)
- 业大(31297)
- 农业(30577)
- 研究所(30113)
- 中心(28880)
- 财(27777)
- 江(24464)
- 院(23550)
- 北京(22522)
- 财经(22153)
- 范(22152)
- 师范(21802)
- 经济学(20969)
- 经(20482)
- 农业大学(20459)
- 科学院(20352)
- 基金
- 项目(120936)
- 科学(94214)
- 基金(88220)
- 家(81094)
- 研究(80529)
- 国家(80436)
- 科学基金(67436)
- 社会(52962)
- 社会科(50223)
- 社会科学(50212)
- 基金项目(47765)
- 省(46703)
- 自然(45805)
- 自然科(44764)
- 自然科学(44746)
- 自然科学基金(43937)
- 划(40674)
- 教育(36061)
- 资助(34344)
- 编号(29989)
- 重点(28098)
- 发(26553)
- 部(25836)
- 创(24958)
- 计划(24331)
- 科研(23584)
- 创新(23503)
- 国家社会(22753)
- 成果(22080)
- 科技(21602)
共检索到248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翠翠 蒋卫国 冯刚 刘湘南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宗明 国志兴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杨婷 黄妮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春 吴志峰 程炯 钱乐祥
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全球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优化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广东省2000、2005和2010年NPP,分析NPP的空间格局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动态,研究土地覆盖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NPP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一系列高值区和低值区;总体上是粤中区最高,珠三角区最低。2)2000—2010年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城市用地和耕地变化最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和粤中区。3)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以城市扩张为主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琰 张安录
运用索洛余值法量化测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2年)各县区的TEP以及资本、劳动、土地、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提升土地要素产出效率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低,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微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的规划设置提升了土地要素供给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城市土地扩张的产出效率有所增强,但在要素投入中仍显微弱、增幅较小,ΔES与ΔTEP的差距与对应区域产业结构对土地投入的依赖性呈反比。研究发现:武...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力 刘耀林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扩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群的扩张模拟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传统的城市扩张模拟中,CA(cellular automaton,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其独特的规则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CA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单一城市的扩张模拟,对大范围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扩张模拟精度不高.该文引入了城市流模型对传统CA模型加以改进,将空间相互作用力量化并嵌入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应用改进模型模拟了
关键词:
城市流 CA模型 城市群 城市扩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晓宇 姚华荣 戴君虎 朱梦瑶
荒漠草原分布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荒漠草原物候与生产力变化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有鉴于此,论文采用2000—2017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通用数量化方法提取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的生长季始期(start of season, SOS)和生长季末期(end of season, EOS);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植被物候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内蒙古荒漠草原SOS呈显著提前趋势(0.88 d/a,P0.05),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 LOS)呈显著延长趋势(0.76 d/a)。81.53%像元的SOS与2—4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8.21%显著相关,P<0.05),60.80%像元的SOS与4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6.12%显著相关,P<0.05);65.16%像元的EOS与9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5.03%显著相关,P<0.05),78.61%像元的EOS与7—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10.12%显著相关,P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裴艳艳 黄进良 王立辉 陆俊
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研究其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区域城市规划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1990年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方法提取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用地信息,并用扩张面积、速度、强度以及紧凑度等指数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利用多种指数及SPM自动确定分类阈值,能较好地提取建设用地,分类总精度为94.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平 黄玫 季劲钧 吴战平
论文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年变化,分析了1981—2000年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灌丛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从年际变化来看,西南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近20年略有上升。近一步分析表明,由于近20年西南地区自然植被分布区域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得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有不同响应特征。在森林分布广泛的地区,气温升高速率为0.037℃/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模拟的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灌丛和草地集中区域气温升高速率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龙 董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春晓 徐宗学 王志慧 刘昌明
本文基于改进的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参数,估算了中国东北三省2001-201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17A3 NPP产品与本文估算NPP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0a平均的植被NPP为304.643g C/(m2·a)。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差异明显,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灌木>草地>城镇>未利用地>水体。年NPP在2001-2005年间出现了上下波动的趋势,且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的时空变化趋势不同,森林覆盖区域具有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1.217g C/(m2·a)),未利用地则具有明显的逐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玉红 韩晴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要素区际流动对区域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武汉城市圈的信息、经济和人口要素流的多要素流空间网络,归纳县域之间多元要素的流动特征。测算各县域的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验证要素流动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这种影响力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1)武汉城市圈要素流网络总体上呈现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但已初步形成天门-仙桃-潜江这一相对聚集的独立发展的子群区域;(2)流生产空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传统场空间的契合较高,要素流动尚比较依赖地理距离;(3)武汉城市圈的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等级的空间格局与要素流网络的中心度格局并不完全一致,表明要素流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4)信息中心度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经济中心度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具有负向效应,人口中心度的影响不显著;(5)GWR模型验证了多元要素流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1)继续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要素在更大空间上的流动;(2)要素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差别化的绿色发展对策,自然资源丰富的南部丘陵地区更需尽快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流动加快;(3)提升区域信息发展水平是当前提高土地绿色生产效率最有效手段,应尽快提升城市圈整体信息化水平;人口流方面,应聚焦创新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的流动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丞娟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了纵向上的时间分析和横向上的地区分析。2006~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有近一半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下降都与技术效率的提高或者下降有更大的关系,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效率提高,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仁祥 安子铮 安子祎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并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中心使用断裂点模型来计算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量化金融辐射力。从金融辐射力的角度来看,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通过加大金融集聚力来增强金融辐射力,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投资环境 评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联动 模式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