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61)
- 2023(3628)
- 2022(3217)
- 2021(3209)
- 2020(2205)
- 2019(5723)
- 2018(5035)
- 2017(8529)
- 2016(4664)
- 2015(5154)
- 2014(5017)
- 2013(4962)
- 2012(4842)
- 2011(4522)
- 2010(4678)
- 2009(4213)
- 2008(4047)
- 2007(2960)
- 2006(2705)
- 2005(2445)
- 学科
- 济(22504)
- 经济(22490)
- 中国(10874)
- 地方(8784)
- 管理(8247)
- 方法(6497)
- 城市(6472)
- 数学(6091)
- 数学方法(6043)
- 学(5416)
- 业(5376)
- 环境(4666)
- 城市经济(4626)
- 农(4345)
- 地方经济(4009)
- 发(3814)
- 贸(3126)
- 贸易(3124)
- 业经(3027)
- 农业(3022)
- 易(2888)
- 财(2763)
- 方城(2761)
- 资源(2755)
- 和(2733)
- 生态(2627)
- 企(2626)
- 企业(2626)
- 融(2476)
- 金融(2475)
- 机构
- 大学(64286)
- 学院(62479)
- 研究(30740)
- 济(26519)
- 经济(25787)
- 中国(22283)
- 管理(20878)
- 科学(20228)
- 京(19293)
- 理学(17609)
- 理学院(17097)
- 管理学(16755)
- 管理学院(16617)
- 所(15742)
- 研究所(14546)
- 中心(13195)
- 北京(12985)
- 院(12059)
- 范(11469)
- 师范(11416)
- 农(10814)
- 业大(10069)
- 科学院(10062)
- 师范大学(10016)
- 财(9949)
- 研究院(9021)
- 农业(8480)
- 江(8466)
- 环境(8441)
- 发(8199)
- 基金
- 项目(47490)
- 科学(38336)
- 基金(36021)
- 家(32875)
- 国家(32680)
- 研究(30877)
- 科学基金(28097)
- 社会(21033)
- 基金项目(20377)
- 社会科(20005)
- 社会科学(20000)
- 自然(19385)
- 自然科(18917)
- 自然科学(18916)
- 自然科学基金(18521)
- 省(16196)
- 划(16021)
- 资助(13163)
- 教育(12699)
- 重点(11454)
- 发(11123)
- 编号(10780)
- 部(9665)
- 计划(9650)
- 国家社会(9222)
- 创(9064)
- 科研(8935)
- 发展(8839)
- 展(8754)
- 创新(8705)
共检索到101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小岗 宋金平 杨鸿雁 赵倩
利用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的公园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采用整体格局、分区格局和梯度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面积增长最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分布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公园的连接度由"中心高外围低"向"中心高外围也不断提高"方向发展;公园的聚集度由城市中心聚集向外围多方位多处聚集发展。②各类城市公园在各扇区和圈层的均衡比指数(ERI)差异较大、均衡比曲线变化幅度复杂,分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③基于45°八方位样带的梯度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很均衡、梯度变化特征显著,大面积公园主要分布在"正北"和"西北"方向;在"西"、"东"、"西北"、"东北"方向附近的公园面积、数量较多,且数量和面积增长较快。④北京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引起近10年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促成了公园数量和面积等总体格局的大幅增长,也造成了公园在各分区和梯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祝昊冉 冯健
通过选取规模、形式、服务设施数量、交通便捷度、开放时间和门票价格等指标,从利用的角度对北京城市公园等级进行分类并探讨其特征。然后,重点研究了北京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北京公园的空间分布形态主要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公园布局体现了城市休闲活动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游园的空间布局与中心地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公园布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人口密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公园分布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娜 肖玉 谢高地 张彪 王硕 章予舒 刘春兰 孙艳芝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祁立南 杜红玉 包志毅
对北京地区38个公园绿地的春季观花木本植物的个体观赏特征及整体景观特色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绿地中应用的春季观花木本植物有70余种,全部为落叶树种,以观花灌木种类为最多,体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地域性;应用频度超过80%的春季观花木本植物有15种,以寓意美好的传统花木为主,而应用频度超过40%的春季观花木本植物仅有28种,仍有大量春季观花植物需要推广;花期时序分布以四月份最为集中且重叠性较高;花色以白色系、红色系及黄色系为主。显著的花相、艳丽的色彩和集中的花期构成了北京春季植物景观繁花景象和色彩冲击力的基础。
关键词:
绿地 春季 木本植物 观赏特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昊光
新中国60年来,随着城市的转型,以及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资源资产化和环境生态化,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科学问题与政策问题,虽然60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时间和空间发展指标测度其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与外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体现,并从立体趋势面分析政策、制度和经济社会变迁对空间干预的影响。
关键词:
北京 空间格局 城市转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从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获悉,为实施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2019年完成"新增绿化面积3.7万亩,改造提升3.3万亩"的目标。据了解.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已制定相关绿化落实方案.将推动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和城市副中心外围"两带、两楔"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绿心
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 城市绿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鲁春霞 冯跃 孙艳芝 谢高地 胡绪千
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居民点附近的地下水是历史时期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源不足与维持漕运通畅是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元代以前莲花池水系是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基础,城市供水保障区域经历了以永定河为主转移至以瓮山泊、高粱河地区为主的变化过程。元代,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基础转移至高梁河水系。通惠河的开通将城市供水保障区域拓展至昌平白浮泉地区,明清时期白浮泉水源的断绝使保障区域范围回缩至瓮山泊一带。1949年以来,北京的供水系统逐步完善,城市供水实现跨区域、多来源、多系统的联合调度。地下水供水保障区域呈现横向扩张、纵向加深的变化趋势,取水口由集中于市区和近郊逐步外移至...
关键词:
供水格局 供水保障区域 城市扩张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娟 孙久文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间城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非参数的马奎斯特指数法,分析了北京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及北京市16个区县经济增长效率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城市技术效率水平一般,各区县内部差异明显,规模效应的抑制是制约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北京城市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呈现弱衰退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且各区县间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着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褚琳 黄翀 刘高焕 刘庆生
玛曲湿地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以及补给区之一,对于调节黄河水量与泥沙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以及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和分析近10年来玛曲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应用2000年、2010年两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提取玛曲景观类型信息,对玛曲湿地分布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利用S-G滤波以及最大值合成法处理后的2000-201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演变趋势;运用长期气候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玛曲湿地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近10年来玛曲夏季年际NDVI值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黄河第一弯"玛曲腹地的阿万仓处NDVI减少明显,且存在沼泽草甸向亚高山草甸类型转化趋势。另外,玛曲高寒湿地变化与降水量及温度的年际变化均有关系,但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更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士正
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转变和趋势分析出发 ,探讨了进入 2 1世纪后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政策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北京 发展政策 管治(协治) 分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霍婷婷 王茂军
基于对北京市居民空间认知的3500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了ARCGIS的空间插值和Geoda095i软件的空间自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北京市居民的认知空间结构。研究得到四点结论:①认知地点的类型并不是影响认知率的因素。②居民对北京市的空间认知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形格局,在西北—东南方向隆起动物园和北京火车站两个认知高峰,鞍部为低认知率的东方新天地和sogo崇光百货。③居民认知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尺度依赖性。地名认知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表现为高-低集聚的趋异性,两者的转换尺度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半径6km左右。④北京城市的认知空间可细分为北海公园、中友百货、动物园和城乡贸易中心四个次级认知区域,次级认知区域为同质的高认知区,内部包含多个认知高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景秋 郭捷
以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为调查范围,选取公司周边绿化、交通、商业配套设施状况以及公司所在地整体环境感受4项主观评价指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城市以写字楼为载体的工作场所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综合评价良好,其中对商业配套设施最为满意,对绿化状况最为不满。从被调查的6个行政区看,位于前3名的分别是朝阳区、丰台区和东城区,海淀区因交通、商业配套不满意导致其综合评价为合格;从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高南低,并向北和东北方向延展,形成岛状和片状高值区,与北京办公集聚区空间分布特点一致。城市工作者需要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北京城市工作场所的满意度研究,将有助于对城市从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今后应注重对办公空间的整体规划,并依据功能定位和作用进行重点建设,从地方文化入手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的办公空间,以办公空间优化引导北京南北城区之间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办公活动 满意度评价 空间分析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茂军 苏海威 霍婷婷
通过BR方法和标准方差椭圆的方法,解析了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认知扭曲,着重讨论了系统扭曲和系统扭曲的特点。分析发现:①北京城市空间认知的绝对扭曲结构表现为顺时针向心集聚,呈现出磁石效应,城市中心区明显小于城市郊区的差异可以用报酬假说中的城市中心吸引力较高解释。其中,绘图提示中的天安门发挥着组织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的核心效能。②北京城市空间的系统扭曲较小,规则的环状路网发挥着城市居民空间认知基准线的作用,导致了高相似拓扑结构,小方向偏转的扭曲效果,折射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鲜明特色。③具体到北京城市内各地点,位置认知差异性显著。集中性方面,郊区小于中心城区,远离环路地点小于环路及其附近地点;主导方向方面,郊区较中心城区明显,提示环路较非环路地点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顾朝林 辛章平 贺鼎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关键词:
服务经济 城市空间转型 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