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8)
2023(7018)
2022(5816)
2021(5860)
2020(4820)
2019(11324)
2018(11032)
2017(19550)
2016(10820)
2015(12772)
2014(12622)
2013(12647)
2012(12551)
2011(11513)
2010(11437)
2009(10713)
2008(10817)
2007(9435)
2006(8373)
2005(7888)
作者
(33735)
(28478)
(28419)
(27082)
(18264)
(13995)
(12689)
(11191)
(10962)
(10089)
(9975)
(9734)
(9381)
(9309)
(9258)
(8772)
(8371)
(8254)
(8014)
(7969)
(7202)
(7131)
(6981)
(6461)
(6396)
(6388)
(6310)
(6148)
(5867)
(5828)
学科
(49274)
经济(49228)
管理(23860)
(21299)
方法(19486)
数学(17527)
数学方法(17326)
中国(16738)
(15004)
企业(15004)
(13809)
(12794)
(12542)
贸易(12532)
(12310)
(9153)
(9152)
土地(8978)
地方(8635)
农业(8247)
环境(7644)
业经(7642)
(7615)
金融(7614)
(7365)
银行(7344)
(7274)
关系(7235)
(7168)
(6915)
机构
大学(163838)
学院(157963)
(71554)
经济(70318)
研究(69740)
中国(54939)
管理(53360)
理学(44317)
理学院(43642)
科学(42973)
管理学(42820)
管理学院(42536)
(38646)
(37305)
研究所(34123)
(33154)
(30358)
中心(30339)
农业(26331)
北京(25549)
业大(25183)
(25177)
财经(23971)
经济学(23433)
(22930)
科学院(22842)
(22201)
(22016)
师范(21778)
经济学院(20975)
基金
项目(104282)
科学(80753)
基金(77905)
(71681)
研究(71509)
国家(71212)
科学基金(57709)
社会(45987)
社会科(43533)
社会科学(43520)
基金项目(39908)
自然(37884)
自然科(36920)
自然科学(36905)
自然科学基金(36232)
(34938)
资助(33053)
(32852)
教育(31530)
编号(26030)
重点(24706)
(24639)
中国(23600)
(22820)
成果(21771)
国家社会(20913)
(20149)
教育部(20142)
科研(20058)
计划(19735)
期刊
(82212)
经济(82212)
研究(51189)
中国(40141)
学报(31268)
(30011)
科学(29586)
大学(22741)
(22309)
学学(21197)
农业(20941)
管理(20188)
教育(15358)
(14709)
金融(14709)
(13626)
经济研究(13400)
国际(13169)
(13062)
财经(12703)
世界(11972)
资源(11607)
技术(11517)
(11278)
问题(11060)
业经(9260)
(8321)
图书(7831)
业大(7755)
技术经济(7429)
共检索到261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海燕  樊江文  邵全琴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3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璐  许月卿  孙丕苓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耀亮  罗格平  叶辉  王渊刚  黄小涛  张琪  蔡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已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但中亚LUCC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仍属未知。论文以人工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应用Bookkeeping模型,分析了1975—2005年期间三种LUCC方式对中亚森林碳库的影响。近30 a LUCC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3.07 Tg。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12.97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80 Tg。林地转移呈现较强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4.10 Tg。结果表明1975—2005年该区域LUCC对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研究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军涛,李颖  
东北农牧交错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基于对典型样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量化分析,解析了近10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以便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基于2000/2005/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式、过程、区域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表明:2000~2010年长江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长显著,而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相关,草地减少和林地增加相关,水域增加与三峡蓄水及退田还湖相关;四川盆地、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人类活动热点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2000~2010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年提高,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娱乐文化服务功能增强,而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服务功能明显减弱;生态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泊和湿地,其次是林草地覆盖区,青海高原荒漠区生态服务价值最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宗明  国志兴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杨婷  黄妮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刘琼  陶宇  欧维新  
土地是支撑乡村发展的资源载体,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实现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利用199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及东中西乡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时间上,1995~2015年全国乡村土地利用社会与生态功能降低,其中社会功能缘于空间承载和就业支撑的持续弱化,生态功能缘于环境净化功能持续弱化;空间上,东中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优弱势差异,具体指东部的就业支撑、环境净化,中部的经济产出、空间承载和西部的食物供给等相较其他地域空间同一功能呈现相对弱势;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转型呈现权衡关系,子功能两组(即“食物供给、经济产出、民生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组与“空间承载、就业支撑和环境净化”功能组)呈现组内协同、组间权衡关系;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在初级协调阶段,整体上向更高耦合协调程度递进式演化。可通过采用多功能协同转型提升模式,具体可选择动力内生型、环境友好型等路径全面发展中国乡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丹  李琳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2)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会庆  张朝琼  郜红娟  
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