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7)
- 2023(6776)
- 2022(5678)
- 2021(5206)
- 2020(4125)
- 2019(9571)
- 2018(8626)
- 2017(14736)
- 2016(8363)
- 2015(9350)
- 2014(9301)
- 2013(9017)
- 2012(8679)
- 2011(8127)
- 2010(8077)
- 2009(7657)
- 2008(7711)
- 2007(6593)
- 2006(5851)
- 2005(5558)
- 学科
- 济(35059)
- 经济(34994)
- 管理(23658)
- 业(20692)
- 企(16133)
- 企业(16133)
- 方法(14149)
- 数学(12323)
- 数学方法(12140)
- 中国(11278)
- 农(10131)
- 财(9660)
- 学(9183)
- 制(8286)
- 业经(7634)
- 地方(7252)
- 贸(6996)
- 贸易(6988)
- 易(6797)
- 农业(6767)
- 融(6455)
- 金融(6454)
- 银(5978)
- 银行(5960)
- 环境(5814)
- 行(5784)
- 体(5765)
- 务(5078)
- 财务(5065)
- 财务管理(5051)
- 机构
- 大学(128657)
- 学院(124448)
- 济(52501)
- 经济(51564)
- 研究(49021)
- 管理(44671)
- 理学(38808)
- 理学院(38210)
- 管理学(37477)
- 管理学院(37235)
- 中国(35931)
- 科学(30171)
- 京(27281)
- 财(25718)
- 所(25194)
- 农(23362)
- 研究所(23126)
- 中心(21799)
- 财经(20205)
- 范(19096)
- 师范(18918)
- 业大(18619)
- 经(18457)
- 江(18368)
- 农业(18037)
- 院(17984)
- 北京(17173)
- 经济学(17008)
- 师范大学(15937)
- 经济学院(15383)
- 基金
- 项目(87151)
- 科学(69537)
- 基金(65625)
- 研究(61222)
- 家(59024)
- 国家(58611)
- 科学基金(49506)
- 社会(40843)
- 社会科(38720)
- 社会科学(38712)
- 基金项目(34633)
- 省(32068)
- 自然(31971)
- 自然科(31238)
- 自然科学(31228)
- 自然科学基金(30677)
- 划(28472)
- 教育(28221)
- 资助(25630)
- 编号(22665)
- 重点(20822)
- 部(20021)
- 成果(19056)
- 发(18643)
- 国家社会(18109)
- 创(17634)
- 教育部(16992)
- 制(16927)
- 科研(16903)
- 创新(16691)
共检索到192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磊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丁振民 李园园 龚直文 刘广全
基于InVEST模型,采用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三期的GlobeLand30土地覆被数据对其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运用地形因子研究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2000、2010和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平均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868 9、0.867 5和0.864 0,呈持续下降态势;20年间,高等生境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低等生境面积大幅增加,2000~2020年期间增长了945 km~2;(3)生境质量较高地区多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秦岭山脉及南部大巴山脉周围,较低生境主要分布于西安、汉中和安康三大城镇群及周边区域;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呈现整体稳定,局部恶化的态势;(4)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分布具有显著地形梯度效应,低等生境在低地形梯度上具有强烈分布优势,高等生境在高地形梯度上占据主导优势,生境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可根据不同生境类型的地形分布特征,提出针对性的生境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胤汉
本文依据商品生产基地的产值数据资料,通过直观分析法,在分析商品生产基地的职能、生产规模、等级层次的基础上,对陕西秦巴山区五个不同等级规模商品生产基地的结构与发展设想做了系统地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占存
1.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的步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优势。(1)着眼区外,调动省内甚至更大范围的力量联合开发矿资源;(2)有水怏流,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3)国家应对该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优惠扶持政策。2.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以下面四个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1)小秦岭钼钨金矿区;(2)山阳、镇安、柞水铅锌银铁多金属矿区;(3)凤、太铅锌金矿区;(4)汉江上游滑岸区。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技术水平,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全面摸清秦巴山区矿资源的家底,并为采矿设计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其次,加强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做到生产高效、产品优质,低消耗,少污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志刚 蒋强 曲春珏 归子琨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刚 彭云武 王瑞娴 楚渠 梁嘉俊 凌君
[目的]分析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为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克隆8份秦巴野桑蚕线粒体COⅠ序列,联合GenBank中39份家蚕、17份野桑蚕COⅠ序列,用DnaSP 5.0软件统计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采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Network 5.0软件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基于64份COⅠ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中介网络,探讨家蚕起源。[结果]克隆了8份秦巴野桑蚕线粒体COⅠ及其侧翼序列,序列长1 531 bp,序列间存在18处核苷酸变异,定义了4个单倍型,8份秦巴野桑蚕与沈阳、青州等北方野桑蚕亲缘关系最近。系统发育树将64份线粒体COⅠ序列聚为4个类群,其中中国野桑蚕聚为2个类群,一是来自陕西、辽宁、山东等的北方野桑蚕,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07 21;二是来自江苏、湖北、重庆等的南方野桑蚕,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19 59;日本野桑蚕群体与家蚕遗传距离为0.031 96。64份COⅠ序列共存在84处单碱基变异位点,定义了31种单倍型。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显示,31种家蚕、野桑蚕单倍型总体上可分为3个支系,其中单倍型H__22可能为家蚕祖先单倍型。[结论]秦巴山区野桑蚕与北方省份的野桑蚕亲缘关系最近,秦巴山区可能是家蚕驯化的起源地之一。
关键词:
野桑蚕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秦巴山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采用问卷法,对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生态贫民"生计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理论性分析,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政策与建议。研究得出: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促进"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是保证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活状况改善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璐 黄晓燕 曹小曙 范虹
以国家公布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其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并以县为基本单元,使用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与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对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巴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由县城驻地或地级市驻地向外围衰减的空间特征,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均呈现出"西北和东南角差"的大格局;与县城联系的便捷程度对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人均GDP主要受到与特大城市和地级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越好,人均GDP越高;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时间对县城城镇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贫困山区的县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服务能力不足,使得其难以有效发挥农副产品消费地和工业生产集聚中心职能,对其腹地的辐射带动与人口吸纳效应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祎婷 何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共63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借助Kriging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3 696 MJ·mm/(hm~2·h·a),年内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占全年的26. 6%;四季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代际间,20世纪80年代的降雨侵蚀力最大,90年代最小。年际间,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秦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于787~8 858 MJ·mm/(hm~2·h·a)之间;整体而言,年降雨侵蚀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日降雨量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互联网+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信息服务 信息扶贫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历史变迁 生态建设 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