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1)
2023(2373)
2022(2084)
2021(2141)
2020(1584)
2019(4089)
2018(3612)
2017(5558)
2016(3316)
2015(3806)
2014(3835)
2013(3828)
2012(3585)
2011(3436)
2010(3259)
2009(3093)
2008(3036)
2007(2143)
2006(1978)
2005(1866)
作者
(10036)
(8430)
(8318)
(7874)
(4771)
(4063)
(3722)
(3386)
(3012)
(2821)
(2717)
(2685)
(2643)
(2599)
(2577)
(2481)
(2398)
(2347)
(2256)
(2205)
(2137)
(2045)
(1932)
(1913)
(1831)
(1817)
(1776)
(1766)
(1711)
(1673)
学科
(13077)
经济(13068)
管理(6962)
(6057)
中国(4717)
方法(4692)
(4508)
数学(4412)
(4314)
企业(4314)
(4282)
数学方法(4271)
地方(4057)
(3573)
收入(2916)
农业(2740)
业经(2428)
(2407)
贸易(2406)
(2345)
(2345)
(2164)
环境(2075)
国民(2038)
(1925)
金融(1925)
地方经济(1905)
(1896)
国民收入(1788)
(1682)
机构
学院(42633)
大学(42281)
研究(19720)
(17551)
经济(17190)
中国(15161)
管理(14220)
科学(12881)
理学(11716)
理学院(11535)
管理学(11266)
管理学院(11197)
(10615)
研究所(9717)
(9356)
(8944)
中心(8891)
(8265)
(7113)
农业(7098)
业大(6967)
(6659)
师范(6581)
北京(6372)
科学院(6361)
(6300)
(5962)
财经(5708)
(5677)
(5558)
基金
项目(29875)
科学(23141)
基金(21107)
研究(20509)
(19420)
国家(19254)
科学基金(15854)
社会(12349)
(11859)
社会科(11639)
社会科学(11634)
基金项目(10892)
自然(10776)
(10506)
自然科(10484)
自然科学(10483)
自然科学基金(10278)
教育(8909)
资助(8800)
编号(8080)
重点(7298)
(6995)
成果(6525)
计划(6523)
(6213)
课题(6168)
(5826)
科技(5824)
科研(5770)
创新(5562)
期刊
(21054)
经济(21054)
研究(15282)
中国(11971)
学报(8921)
(8208)
科学(7535)
(6481)
大学(6454)
学学(5968)
农业(5698)
管理(5695)
教育(5333)
技术(4414)
资源(4082)
经济研究(3982)
(3703)
金融(3703)
(3380)
(3187)
国际(2939)
业经(2899)
财经(2650)
(2562)
图书(2508)
世界(2381)
理论(2319)
(2311)
业大(2216)
问题(2152)
共检索到75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树梅  杨培岭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工农业及其他行业引黄用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灌区为单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重点对2000年农业灌溉引黄水量进行了优化计算,提出了2000年黄河内蒙古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引黄水量的优化分配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黄河上、下游水资源利用的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效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师长兴  邵文伟  范小黎  周园园  贺莉  
本文通过黄河头道拐站1950-2009年水沙年系列进行突变点分析,识别出1969年、1986年、1996年3个突变点,将黄河内蒙古段水文过程划分为4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利用内蒙古段6个水文站长系列日流量、日含沙量及泥沙组成数据,划分了各站的夏汛洪峰,并统计分析了分期洪峰的水沙分布特征和洪峰水沙关系,揭示出夏汛洪峰流量和输沙率逐渐减少的规律:1996-2006年与1954-1968年相比,夏汛洪峰水沙量占全年水沙的比例都减少了约一半,流量级频率与输沙率乘积的峰值对应的流量也降低了约一半。分析认为,黄河内蒙古段夏汛洪峰特征阶段性变化既有大型水库的影响,又有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大。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只是改变了内蒙古段来沙中粗颗粒泥沙的水沙关系,显示出大流量输送粗颗粒泥沙能力相对增强的趋向;进入内蒙段后,通过泥沙冲淤调整,分粒径组泥沙水沙关系变化比较复杂。近期在水沙条件巨大变化下,河流的输沙特性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无论全沙还是分组沙,水沙关系曲线变陡,大流量输送泥沙能力相对增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随继  范小黎  
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淤积近年来有所加重,一些人寄望于人造洪峰冲沙来降低河床。本文根据典型年份的最大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变化特征,揭示黄河内蒙古不同河型段对这些洪水的响应机制,得出黄河内蒙古河段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类型有线形、顺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3类单一关系和线形+逆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线形、"8"字形+线形、嵌套状逆时针环线以及交叉线形5类复合关系。这些关系总体上可以反映洪水过程中河床是侵蚀还是沉积、何时侵蚀何时沉积、以及冲淤是否具有反复性。黄河内蒙古冲积性河段的河道对同一次洪水过程的响应沿程表现出分化现象,其中辫状河段以河床侵蚀下降为特征,弯曲河段以河床明显沉积升高为特征,而顺直河段以少量沉积或冲淤平衡为特征。不同河型段的河道对洪水的响应趋势与洪水动能的沿程减小相适应,洪峰含沙量沿程减小是该趋势的具体体现。人造洪峰冲沙难以逆转上述淤积趋势,对防治洪灾帮助有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琰玮  甄江红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不断萎缩。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星  马龙  刘廷玺  王静茹  刘丹辉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研究其气候因子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气温与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年代均值比较、5 a滑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0.283℃/10 a、0.235℃/10 a、0.590℃/10 a),尤以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增长速率最快,对气温升高贡献最大。3类气温分别在1988、1989、1982年发生了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裴源生  李云玲  于福亮  
为了促进西部开发 ,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和西线工程尚未建成之前 ,可在东线和中线的受水区范围内置换出一部分引黄水量 ,重新分配给黄河上中游使用。黄河置换水量的分配是一个特殊的水的使用权的分配问题 ,也是一个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该文首先探讨了水权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权的分配原则 ,即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 ,构建了水量分配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研究提出了根据水权分配指标体系 ,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水权分配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黄河置换水量进行了分配决策 ,获得了较为合理和满意的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荣昉  丁永生  程丽俊  李昌彦  
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丰富,在非汛期尤其是用水高峰期,存在供需水矛盾和河道外用水挤占河道内用水现象。基于水量分配方案,以控制断面为节点,考虑河道外需水,兼顾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系统提出计算流域控制断面最小控制需水量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抚河流域为例,把流域划分为12个控制断面,分别为沙子岭、黎川、南城、洪门、廖坊、石门、廖家湾、娄家村、马圩、焦石、柴埠口和李家渡,各断面的最小控制需水量分别为7.40、3.80、28.73、12.00、49.81、2.61、50.85、71.68、0.50、108.94、15.56和10.30m3/s。通过水文监测控制流域断面流量,为落实水量分配方案、保护流域水环境和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童佳  
多渠道营销是通过两种或多种不同渠道同时向客户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和支持的行为。多营销渠道的细分与构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营销渠道细分及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营销渠道管理的有效性;三是营销渠道效能评估的科学性。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营销渠道管理的有效性,即营销资源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分配至每一个渠道,最大化每个渠道的效益,使公司获得最大利润。本文拟通过建立营销资源最优化分配模型,为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多渠道营销资源分配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建坤  黄国满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VGT)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陶健  董金玮  徐兴良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博  谭明达  乔光华  
一、农业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筛选根据财政统计年鉴,与农业四大主体功能有关的财政资金分配主要体现在"农林水事务"和"节能环保"科目上,"节能环保"科目主要针对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本文进行研究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涉及"农林水事务",故本文进行的功能区划划分仅考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存保障、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农产品供给功能主要指的是提供全社会的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食品安全,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经济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日前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将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通知》,要求从今年起,内蒙古各地区普通高中招生工作中要严格实施"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所在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宝音,包玉海,阿拉腾图雅  
本文简要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及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则,立足内蒙古实际,经过选择,确立了内蒙古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对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对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与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清竹  许红梅  康慕谊  杨劼  孙林  赵云龙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从长川流域土壤侵蚀、干旱缺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实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976年至2000年4期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在1976年至2000年期间,在各生态安全等级中,生态欠安全和生态中度安全等级占据主导地位,而生态安全等分布面积非常小,仅占流域总面积的小于1%的区域。虽然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长川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陈   王伟妮   廖世鹏   任涛   郭晨   许源源   于道海   刘俊梅   张豪强   孙霞   鲁剑巍  
为了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绿肥(Brassica napus)适宜种植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种植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播种量梯度(7.50~30.00 kg·hm-2),以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为依据研究适宜的播种量。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翻耕种植模式下各播种量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达8.92 t·hm-2,较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分别显著增加26.5%和16.4%(P<0.01)。播种量显著影响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P<0.01),且在三种模式下表现为相似趋势,当播种量在7.50~26.25 kg·hm-2范围内,油菜绿肥生物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26.25 kg·hm-2播种量时所有模式的油菜绿肥干重均可达7 t·hm-2以上,当播种量高于此水平后油菜生物量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油菜绿肥碳、氮、磷和钾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一致。3种种植模式的具体适宜播种量略有不同,根据油菜绿肥理论获得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归还量与播种量的拟合方程计算,翻耕模式(小麦秸秆移走和还田)适宜播种量范围为24.39~28.36 kg·hm-2,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可以增加20%左右播种量,适宜播种量范围为30.03~37.84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