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7)
- 2023(12321)
- 2022(10661)
- 2021(9731)
- 2020(8021)
- 2019(18547)
- 2018(17932)
- 2017(33511)
- 2016(18245)
- 2015(20802)
- 2014(21223)
- 2013(21321)
- 2012(20679)
- 2011(19229)
- 2010(19634)
- 2009(18431)
- 2008(18304)
- 2007(16467)
- 2006(14763)
- 2005(13895)
- 学科
- 济(101763)
- 经济(101684)
- 管理(46413)
- 业(44368)
- 方法(34599)
- 企(32731)
- 企业(32731)
- 数学(30331)
- 数学方法(30107)
- 地方(28825)
- 中国(28424)
- 农(25148)
- 业经(20086)
- 学(20024)
- 财(17879)
- 农业(17307)
- 地方经济(17182)
- 贸(16511)
- 贸易(16500)
- 易(15830)
- 制(15701)
- 融(15343)
- 金融(15341)
- 银(14752)
- 银行(14723)
- 环境(14578)
- 行(14308)
- 发(14017)
- 和(13546)
- 理论(11474)
- 机构
- 学院(275916)
- 大学(275361)
- 济(124752)
- 经济(122187)
- 研究(106897)
- 管理(99126)
- 理学(83291)
- 理学院(82154)
- 中国(81390)
- 管理学(80849)
- 管理学院(80302)
- 科学(64452)
- 京(60279)
- 所(56240)
- 财(54756)
- 研究所(50691)
- 农(49088)
- 中心(47605)
- 江(43834)
- 财经(42381)
- 经济学(39130)
- 北京(39126)
- 范(39064)
- 业大(39008)
- 师范(38717)
- 农业(38252)
- 经(38189)
- 院(37741)
- 经济学院(34944)
- 州(34792)
- 基金
- 项目(172689)
- 科学(134978)
- 研究(127508)
- 基金(122793)
- 家(107100)
- 国家(106178)
- 科学基金(89015)
- 社会(81308)
- 社会科(77003)
- 社会科学(76982)
- 省(68176)
- 基金项目(64518)
- 划(57652)
- 教育(57213)
- 自然(54745)
- 自然科(53348)
- 自然科学(53332)
- 自然科学基金(52377)
- 编号(51961)
- 资助(50024)
- 发(44378)
- 成果(43092)
- 重点(40089)
- 部(38013)
- 课题(37050)
- 发展(36030)
- 展(35462)
- 创(35362)
- 国家社会(33617)
- 创新(33248)
- 期刊
- 济(152257)
- 经济(152257)
- 研究(89689)
- 中国(61767)
- 农(45842)
- 学报(42539)
- 财(41617)
- 科学(39870)
- 管理(37105)
- 大学(31434)
- 农业(31081)
- 教育(30389)
- 学学(29363)
- 融(29265)
- 金融(29265)
- 技术(25084)
- 经济研究(24876)
- 业经(23612)
- 财经(21578)
- 问题(19737)
- 经(18779)
- 业(16866)
- 贸(16483)
- 技术经济(15817)
- 国际(14953)
- 世界(14894)
- 资源(13854)
- 统计(13822)
- 商业(13792)
- 图书(13539)
共检索到445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菊娥
一、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西北区域是一个资源丰富、经济落后、资金贫乏、依附力强的典型不发达区域。 1.资源型经济 从西北区域1987年33部门投入产出表获悉,西北区域仅有7部门调出,且调出的大户是石油加工业,其次是饮食业、纺织业和金属矿采选业等。同时将33部门投入产出表压缩为8部门投入产出表,结果发现仅有能源工业调出,这说明西北区域通过调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海明 方天堃
辽西北经济区是辽宁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 ,非农业人口比重高 ,其中一些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辽西北经济的发展是关系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在辽西北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技术引进及更新 ,优化资源配置 ,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才是辽西北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立新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刘立新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将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着手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西北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杭栓柱
东北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呼盟、兴安盟、哲盟、赤峰三盟一市(以下简称蒙东)。土地总面积124.1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9%,1988年人口为1063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 东北经济区经长期形成和发展,区内联系逐渐密切,分工协作比较协调,为我国的经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整个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宪 刘勇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对策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廉晓梅,宋伟
资源是经济社会的基础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潜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则必须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 ,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手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形成最早的经济区 ,资源曾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 ,但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利用 ,其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而严重制约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资源约束 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东北区域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安筱鹏 张德山
在定性分析了东北区经济发展与辽宁港口货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用主成份回归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辽宁港口主要航线货流的变化趋势与东北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海运货流 区域经济 辽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锦超 王玉茹
文章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2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证明了这一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向上增长和逐渐向现代转化的趋势,最后指出虽然这一时期华北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个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苏华 李雅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提出,加快了我国向西开放的步伐,给西北地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特色经济的角度出发,新时期西北地区应抓住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全方位向西开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元同
从理论内涵上看,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相一致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各区域经济增幅普遍回落,同时西快东慢格局继续强化。2013年,预计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国内经济政策保持基本平稳,影响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在政策外力推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新格局雏形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成增长热点,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加快,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建立和完善超越地方利益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完善区域协调的市场机制。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分析 预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杨保城
2014年各区域经济增幅均呈稳中有降态势,但中西部地区增幅略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态势并未改变,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回落比较大。展望2015年,东部发达地区由于转型相对较好,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因而经济稳定性比较好,预计经济增速与2014年基本相当。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由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投资依赖性强,经济发展弹性相对弱一些,与东部地区增幅差将可能缩小,部分地区的压力仍比较大。建议:以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创造相对合理公平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以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区域间的协作,发挥发达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有效。
关键词:
2015年 中国 区域经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周密 朱俊丰
对7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区域现象做"就事论事"的讨论,而应该从更广范围的经济发展、转型背景、时代环境出发,还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只有从中国经济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客观评价7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是非功过,并对未来进行有益的展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内外部环境、国家战略、制度变迁和区域战略四元因素相互联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立国战略、富民战略和强国战略三大国家战略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和区域特征,形成区域计划调控期、区域增长极点孕育期、区域增长方式构建期、区域经济关系调整期与区域经济结构重整期五大阶段。为解决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增强区域战略弹性、推动空间经济增长、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调整区域多元关系、促进区域新经济、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扩大区域开放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石碧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由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的转变,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段性特点,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和历史特征,对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践表明,在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上要着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均衡与非均衡、中央与地方四个方面的关系。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向新时代,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均衡 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照 刘普照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脉络 1.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 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是国际上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即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上的不同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从层次高的发达地区向层次低的落后地区推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一国经济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